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教育孩子时情绪失控,过后又后悔怎么办?

时间:2017/4/17 10:01:17

来源:新民教育        选稿:陈乐

WDCM上传图片

Q:教育孩子时情绪失控,过后又后悔怎么办?

A:情绪失控不可避免,需要慢慢调节,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进行一个仪式化的充电过程。

比如,我们可以在每天早晚各做一次腹式深呼吸。

第二,要养成自我觉察的习惯。

情绪失控后,要反思为什么这样的情境会激起我这样的情绪反应?我的行为动机是什么?孩子给我的什么样的反馈?当你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会给孩子带来深远的负面的影响,那么在情绪爆发之前就会提醒自己控制。

第三,进行针对性的、强化的“刻意练习”。

研究发现,任何一种行为累计200小时以上就可以形成一种习惯。我们可以从坚持这四点做起:

1、每周做四次情绪管理日志,可以做成一个表格,里面记录情绪状态、引发的情境、内心的需求、当时的反应、事后的反思、采取的行动、对方的反馈、下一轮的调整,都记下来。

2、每天做一个复盘,反思当天的进步和那些做的不够的地方。

3、回避那些无效社交,不去看负能量朋友的社交圈 ,不做无谓的争论和争执。

4、跟充满正能量的人多请教、多交流。

第四,善于对孩子的各种问题进行归类。

日常生活中,孩子的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问题是有迹可循的。

孩子生活习惯的养成,本质是父母的自律问题。

要反思作为父母自己的自律问题是否做到位了,如果没有做到位,孩子在吃、喝、拉、撒、外出游玩、餐桌礼仪都会出现问题。

如果父母重视自己在生活中的自律问题,孩子的问题就会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Q:教育孩子时如何平衡爱和权威?

A:心理学家科胡特曾经说过,父母对待孩子应该是不带敌意的坚持和不带诱惑的深情。

不带敌意的坚持:

在对孩子的教养过程中,父母通常都是情绪化的。

父母跟孩子发生冲突时,并不完全是因为孩子的行为本身,更多的是其他深层次的原因。

比如,父母对于幼年回忆的不愉快的负面体验、对于未知的恐惧、对于家长权威丧失的焦虑等等。

这些东西慢慢积累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隐形的“火药桶”,孩子的行为就像一根导火索,不知何时就会引爆。

作为父母,应该把这些“隐形的火药”记录下来,进行分析,把这些无意识的敌意、恨意化解掉,就会减少在孩子教养过程中的情绪。

具体地说,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探讨,提前设立好实施管教的原则,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是可以实施管教的,并要坚持原则。

比如,安全是不可以谈判的,既不能伤害自己也不能伤害他人。

当孩子触犯这一点时,就必须进行管教,父母也应该因为自己的监护疏忽而受到处罚,这样会让孩子感到公平。

不带诱惑的深情:

父母自认为对孩子的爱是深沉的,其实对孩子的爱通常是有条件的,是有局限的,是自私的爱,是盲目的爱,是狭隘的爱。

父母希望孩子能像自己所期待的那样,孩子的行为能符合自己的价值观。

著名诗人纪伯伦在《致我们终将远离的子女》中写到“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你虽有不舍,也要拼尽全力让弓弯曲,让箭在未来之路上自由飞翔。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包容孩子,尊重孩子,父母的爱应该兼具无条件接纳的柔情和前瞻性的坚忍,应该爱和权威并施,这样才能掌握和孩子幸福相处的钥匙。

Q:夫妻感情不和,婆媳关系紧张,为了孩子是否要把婚姻坚持下去?

A:婚姻能否持续下去,首先要确定你的配偶是否是一个可持续成长的个体。

这跟人生起点和物质条件无关,重点要看他是否跟你提供了一种人生能够持续成长的可能性,一种认真的态度,一种有责任的担当,一种对婚姻负责的意识,如果这几项都没有,那么就该考虑下是否应该为你的人生及时止损。

Q:孩子对精神状态不好的老人发脾气?

A:首先,父母要认识到,0-9岁的孩子处于道德发展阶段的前习俗水平阶段,也就是他律期。

处在这一阶段的孩子,他的道德观念行为完全以老师或者成人的奖励和惩罚为准则,没有形成道德认识,因此家长要放低预期。

其次,孩子体现出来的情绪反应,通常是父母情绪的映射。

父母要反思一下,自己对老人的态度会不会偶尔有不耐烦的表露,被孩子体察到了。

父母要观察记录下孩子在何种情况下会对老人着急,分析其原因。

孩子对老人发脾气是不是由于老人没有领会孩子的意图?还是老人干预过多,束缚了孩子?还是父母和孩子之间沟通有问题,孩子希望通过惹老人生气来引起父母的注意?

此外,父母要记录下孩子对老人有礼貌的地方,及时表扬鼓励孩子。

总之,父母要自己以身作则,照顾老人。

身教大于言教,父母做得好,孩子自然会模仿,不需要父母的反复提醒和强调。

有时,父母的反复强调会引起孩子的反叛。

Q:孩子在遇到刺激性情境时无法控制情绪,家长如何引导?

A:首先,父母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要知道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

据心理学统计,两岁到学龄前孩子由于大脑发育还不成熟,他们每天的哭闹时间平均是一个小时。

作为父母不要被孩子情绪牵动,不要让孩子认为父母是要对他的情绪负责的,他不开心,父母也要不开心,这样孩子长大后,会把这种情绪转移到他的亲密伙伴或者配偶身上。

现在所谓的“公主病”就属于从小把自己的情绪跟父母粘在一起,没有做好分割,就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其次,在孩子情绪反应大时,给孩子一个拥抱,帮助孩子冷静下来,再寻找孩子情绪激动的原因。

父母可以通过跟孩子聊天(7岁之前的孩子只能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不能回答为什么,因此父母在聊天时要注意用引导的方式提问)

比如,“你生气是因为某某原因吗”,“下次妈妈注意好吗”等等,把聊天结果记录下来,寻找规律。

另外,还可以跟孩子一起阅读有关情绪管理的绘本,引起孩子的共鸣,帮助孩子控制情绪。

Q:对孩子的教导家人不配合,感到孤立无援,怎么办?

A:要做好角色定位。在家庭中,女性更适合做教育、引导孩子的工作。

孩子5岁之前人格建立的关键期,母亲起的作用更大。

要学会换位思考。不要把少数暖心爸爸的事例强加到自己老公身上。

不要对老公挑剔,要多理解他在外工作的不易、包容他对照顾家庭的疏忽,对他偶尔的照顾、陪伴孩子游戏、睡觉要多感恩。

要善于自我开导。把感到的压力、负担,都看做是自我成长的机会,之所以感到压力、吃力,是因为我们再进步,在成长。

此外,还要做好自己的时间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