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17/5/19 9:51:47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选稿:陈乐
2017年5月14日-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应者云集,全球瞩目。早在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的倡议,赢得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广泛响应。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响应和支持,“一带一路”对全球治理理论与实践正在产生积极影响。
如何充分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如何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局面,已成为高等教育和学术界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新课题。上海教育系统充分对接国家战略,多方共同积极努力,为宣介“一带一路”建设成果、加强“一带一路”建设作出贡献。
广泛开展留学上海“一带一路”项目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刚刚在北京落幕,沪上高校人才培养创新举措也紧跟步伐。5月16日,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北斗导航创新研究院、上海北斗西虹桥基地等签署合作协议,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秀学子“度身定制”卫星导航与遥感B&R留学生项目。据悉,该项目首批留学生将于今年9月入学。
实际上,早在2015年,上海市教委就开始实施留学上海“一带一路”教育项目,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首次举办了 “上海暑期学校”一带一路国家项目班,来自东亚、东南亚、中亚、非洲、欧洲等“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20余人来沪进行汉语课程学习。随后,2016年,上海相继举办了“中国公共政策分析”、 “一带一路高级航运人才、能源电力人才”等4个高级研修班,近百名沿线国家专业人才来沪培训。
到2017年,“一带一路”教育项目持续拓展,高级研修培训的课题将涉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城市发展”、“青年外交人才”、“产能国际合作”、“能源化工”、“教育行政人员高级研修”、“中国现代农业”以及“高端中医药人才”等多领域,以进一步资助沿线国家(地区)政治精英、行业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人才来上海高校学习进修,接受专业和职业技术培训。
此外,近几年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也不断增加。据统计,2016年,共有来自185个国家和地区的60226名外国留学生在本市招收外国留学生的42所高校(科研机构)就读。其中,接收长短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16000余名,占来沪留学生总人数的26.6%。其中469人获得上海市外国留学生政府奖学金,占当年新生奖学金人数的67.6%。
市教委国际交流处处长杨伟人介绍,一直以来,上海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留学中国计划》和《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已初步建立起了全市来华留学入学服务体系、质量保障服务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等三大体系,为“一带一路”国家精英人才来华留学和交流合作创设良好教育服务环境,努力实现规模和质量的并重发展。
为“一带一路”培养能源国际人才
情牵“一带一路”,心系“光明使者”。5月5日,全球首个“一带一路”能源电力国际人才培养基地在上海电力学院成立。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领事代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发电集团、电建集团、新能源企业代表纷纷与上海电力学院签署了合作协议,将共同致力为“新丝路”培育和输送更多、更优秀的“光明使者”。
开放与合作,交流与交融,是“一带一路”能源电力国际人才培养基地的理念。“去年玛巴电厂的100名员工你们培训得特别好,已经成为了我们国家电力方面的骨干!今天我们要更深入地合作,培养更多优秀的电力工程师。”印度尼西亚驻上海总领馆领事Chandra Hasan(陈善德)紧紧握着上海电力学院院长李和兴的手说。
据统计,过去5年中,中国国有企业在27个国家已完工、开始修建或宣布修建计划的燃煤电厂达92座,对海外燃煤电厂的投资已高达380亿美元,还宣布再开展总价值720亿美元的项目计划。在深入电力企业海外公司人才需求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上海电力学院从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等多层面为电力企业输送集外语、跨国文化、电力专业为一体的复合型高层次电力人才;同时以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形式为“走出去”电力企业进行涉外骨干职员的专业交叉复合培训,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在建大型电力项目培训本土的电力骨干技术人员。
去年10月至11月,在上海市教委资金支持下,来自“一带一路”沿线9个国家的高校和政府能源官员在上海电力学院参加了能源电力人才高级研修班。
近两年来,已有印尼、波兰、巴基斯坦、蒙古、老挝、缅甸、俄罗斯、马来西亚、孟加拉国、尼泊尔、越南等十多个国家能源电力管理部门的政府官员、电力骨干企业管理人员、待上岗电力技术人员总计约300人相继到该校参加长、短期培训。
为何该校有如此吸引力?上海电力学院院长李和兴道出缘由:“这是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强大魅力和吸引力!我们责无旁贷,将依托学科专业优势和国际合作的特色,全力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能源电力方面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以及技术和服务支撑,培育人才,传播文化,实现共建、共享、共赢。”
上海电力学院教师们的付出也得到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的认可。来自巴基斯坦水电部私人投资基础电力设施委员会ALI NAWAZ(阿里•纳瓦扎)在学习之后留言道:非常感谢有这次机会亲身感受中国文化,体验中国在电力建设及能源利用中的先进技术,大开眼界,收获多多。
视“一带一路”语言为“战略语言”
上个月(4月7日至8日),来自中国、美国、德国、印度、伊朗、哈萨克斯坦、土耳其的政府官员、智库学者、媒体人士60多人聚会上海外国语大学,举行“一带一路”与丝路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研讨会旨在积极贯彻“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响应中国丝路外交政策,是中国丝路学界的一次集体发声,也为即将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提供学术支持。
近年来,上外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需求,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提出了具有标志意义的“多语种+”办学战略,并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涉语言视为“战略语言”,将逐步完善相关专业和课程布局,为国家提供战略人才储备。
学校制定了《上外本科人才培养发展规划(2016-2020)》,提出大力发展非通用语种专业,重点增设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战略语言专业。在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本科新增专业名单中,上外申请增设的乌兹别克语、哈萨克语、波兰语、捷克语获准备案,这4个本科专业均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通用语种专业。另外,斯瓦希里语、普什图语、库尔德语等一批具有较大战略储备价值的语言课程也正在筹建中。目前上外授课语种数量已达32种,并与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学术研究、开放办学有机结合,稳妥发展地推进。
2015年9月,上外充分整合校内外学术资源,立足多语言、跨学科、跨文化综合优势,成立了丝路战略研究所,涵盖中东、东南亚、中亚、美欧(包括拉美)等四个板块的全球研究视野,构建人文、经贸、安全“三路并举”的丝路学范式,在协同创新中推进新丝路研究与中国丝路学学科的发展。据中国高校“一带一路”智库研究中心发布的2016年度报告,上外丝路战略研究所获颁“影响力智库”,其综合影响力居全国第9位、媒体影响力据全国第3位。
为“一带一路”航运提供智力支持
抓住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机遇,近年来,上海海事大学正紧紧突出航运特色,为中国航运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为全面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近日(5月15日),上海国际海事亚洲技术合作中心在上海海事大学正式成立。该中心是中国第一个经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授权设立的实体性机构,也是亚洲唯一具有全球海事技术协调资格和能力的合作中心。据了解,作为国际海事组织在全球5家海事技术合作中心之一,上海国际海事亚洲技术合作中心有望在2019年前建设成为全球最卓越的国际海事技术合作中心,成为亚洲航运专业技术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
去年,第三届上海海洋论坛国际研讨会在上海海事大学举行。50余位来自中国、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海洋领域的中外专家学者以“‘一带一路’与中国海洋安全”为主题,围绕中国海洋战略与海洋安全、中国“一带一路”推进等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展开研讨。据悉,作为上海海事大学专门从事海洋战略与海洋安全的学术研究中心,上海海洋战略研究所汇聚国内外海洋研究力量,积极组织国内外海洋领域学术力量开展海洋学术研究。
上海海事大学金永兴书记表示,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发展海洋经济,维护国家海洋合法权益是上海海事大学师生义不容辞的职责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