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5/27 10:15:49
来源:新民教育 选稿:陈乐
1
朋友的孩子,刚上小学一年级,活泼善良可爱,是个人见人爱的小家伙。她跟我说:李雪阿姨,我考试考不好,我爸爸妈妈都不会怪我,可是我自己却很生自己的气,看着别的同学考分比我高,我好想哭。
这个孩子的父母我了解,是很有爱的父母,不会拿分数评价孩子。于是我跟她聊天,细细了解她在学校里的情况。这个孩子的班主任,经常喜欢在全班同学面前说,每个人都要努力给班级争光,谁的平均分低于97分,谁就是拖班级的后腿。如果某个同学犯了错误,这个老师不会单独跟这个同学讲,而是在全班同学面前说,这种行为是班集体所不能容忍的。
于是我明白了,这个孩子的班主任在玩弄团体的权术——通过团体的力量,去给某些学生贴标签,利用孩子对于被团体排斥的恐惧,来操控孩子。比如考试分数不高的孩子,就被贴上给集体拖后腿的标签,孩子最怕自己被团体排斥,然后恐惧转化成了自我攻击,所以这个小女孩会恨自己无法像其他同学一样考高分。
事实上,这个小女孩跟同学们们玩得很好,同学并不会因为她考试分数低而排斥她,但是因为班主任玩弄团体权术,她还是会恐惧自己被排斥,慢慢的,这种恐惧会逐渐笼罩在孩子们头上,孩子们会逐渐学会用分数衡量人,开始给自己和同学贴上标签:优等生,差生。并且开始学会用标签去给人分类。
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人的角色就会被固定下来,比如差生就是脑子笨的,不上进的。好学生就是勤奋学习的楷模,受老师重视的好孩子。这些团体标签的催眠,会深入团体成员的潜意识,所谓的差生会相信自己天生就不是学习的料,于是越学越差;所谓的好学生则会以考试分数高为荣,她开始相信,自己必须成绩好才能被重视,不优秀就不配活。标签之下,每个人的角色都被固定,每个人,都被物化了。
2
团体通过贴标签来固定每个人的角色,这几乎是只要有团体,就会发生的事情。我们最初所在的团体,就是家庭。在家庭里,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被贴上了标签,固定了角色。
我的朋友有对双胞胎,她们夫妻之间发生了严重冲突,这期间双胞胎中的妹妹行为开始反常,经常发脾气、尖叫,也不好好完成作业。有一天妹妹又在发脾气,双胞胎中的姐姐跑过去对妈妈说:妈妈,今天我一回家就先写完了作业,我比妹妹懂事吧。妈妈听了很欣慰说,乖,姐姐最懂事,给妈妈省心。
当夫妻之间发生严重冲突,每个孩子都很不安,但为啥只有妹妹表现反常,姐姐好像没事儿一样?这就是团体中角色的分配。可以说,妹妹在替这个家庭中所有人表达痛苦不安,而姐姐在替所有人表达自我安慰:我们没事的,一切如常,都会好起来的。
如果妈妈肯定了孩子的角色:是的,你最乖,你是好孩子,那么这个角色就会成为这个孩子的人格面具。从此她学会了主动压抑自己的情绪,总是要表现得积极向上,比别人更懂事。而妹妹,可能就被固化为情绪化的,不懂事的,坏孩子角色。
所以我提醒这个朋友,可以这样回应孩子:妈妈爱你,妈妈也爱妹妹,你们俩都很棒。妹妹有些情绪,或许是她在担心我和爸爸的关系,你会有这种担心吗?你如果感到担心、害怕,都可以跟妈妈讲。
通过这样的回应,妈妈把孩子身上的标签摘掉了,让每个孩子都被看见,每个孩子的每种状态都被允许。这样,孩子们就可以自由的做自己,可以展现各种面相,既可以是懂事的,镇定的,也可以是表达出恐惧不安的。
3
这个双胞胎的妈妈,也是典型的被家庭团体角色固化的人。她的原生家庭,爸爸,哥哥,妈妈,都很老实,宁可自己吃亏也要尽量避免一切冲突,只有她,作为最小的女儿,从小就爱打抱不平,不能受委屈,经常惹得别家家长来告状。父母都觉得,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像自己家的人,于是她在这个家里被边缘化。
而事实上,这个小女儿承接了全家人的攻击性。全家人都处在攻击性严重压抑的角色,这些压抑的攻击性哪里去了?被这个小女儿承接了,她其实不能自由做自己,遇到冲突时,她总是要爆发,不能根据实际情况,理性的做出选择:是表达攻击性呢,还是妥协或者暂时后退比较有利。
而且,因为她扮演了家庭团体中表达攻击性的角色,她被全家人排斥,被全家人贴上不懂事的标签,所以她深信自己是惹人讨厌的,到哪里都不会受欢迎,于是她在工作和生活中,总是创造被周围人孤立和排斥的现实。
所以,我们要时常留意,自己和孩子,有没有被固化某些角色,贴上某些标签,形成我们的自我认知催眠,让我们人生只能沿着固定的轨迹,被限制了原本可以是丰盛的体验。
4
比如家庭中时常有这种情况::两个孩子,哥哥被父母看重,视为有出息的孩子,他文静,爱学习,工作积极努力,不乱花钱,不太懂得享受生活;弟弟则从小被视为不懂事,成绩不好调皮捣蛋,长大后也不愿意稳定的工作,而且特别爱花钱享受。两个孩子之所以有这样的分化,是父母内心分裂人格的投射。父母一辈子都在循规蹈矩做好人,他们渴望可以放肆的活着,但是又不敢,于是把压抑克制的好人面相和恣意妄为的面相分别投射到两个孩子身上,并且不断强化这样的标签。比如对亲朋说,你看老大总是老老实实在家呆着写作业,多好,不像老二,一天到晚都不着家。长大之后,父母会继续催眠哥哥:你这样稳稳当当的工作多好,不要像你弟弟那样一个工作做不到三个月。
?这样的标签,就让哥哥的人生变得不自由,比如哥哥可能有让自己怦然心动的创业机会想要去拼一把,但是因为从小被封印上了稳妥懂事的标签,他不敢放下稳定的工作。而弟弟一直在扮演全家人的对立面,其实是想要唤醒家人,告诉他们,人生还可以有很多种可能,可以享受物质,可以自由自在。扮演了这个角色的弟弟,其实也不自由,当生活需要他稳定下来的时候,比如他遇到心爱的女人,对方希望跟他买房结婚生孩子稳定下来,他可能觉得很不安,想要逃离稳定的生活轨迹。
5
所以标签之下,无人自由。
我们可以好好看一看,自己一生被贴上了哪些标签,我们如何把这些标签认同成自己,从而捆绑自己。试着走出标签定义的人生轨迹,活出任何面相,体验任何体验,都没有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