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2/9 16:37:54
来源:东方网教育频道 作者:陈乐 楼丽莎 选稿:夏荔
从上世纪30年代算起,浙江良渚遗址发掘已历经80多年。随着良渚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良渚遗址的保护也从对墓葬的认识扩展到对遗址整体价值的认识,从对器物的认识扩展到对史前文明社会价值的认识。良渚遗址考古的意义,更在于将遗址保护与当地人生活相融合,将遗址价值传递给更多人。
类型丰富、格局完整,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良渚遗址保护范围达42平方公里,保护规划区划面积111平方公里,揭示了中华文明国家起源的基本特征,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提供了最完整、最重要的考古学物证。尤其是,近年来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利工程的调查与发掘,备受世人关注。
老虎岭遗址连接两个山头的土丘下,可以看到一道小沟。王宁远说,这里就是当年的水库中央,水库底已经“藏”在6—7米深的地方。
在一旁黄色的土堆里,还有呈黑色的丝条状物体。王宁远介绍,良渚人当时筑造水坝,用淤泥堆筑,外裹黄土。这些土用到了草裹泥技术,即用芦荻、茅草把泥土裹成长圆形,码成坝体,这些黑色物体就是遗存。“相当于现代人抗洪用的麻袋。”王宁远说。
通过考古调查发掘,结合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手段,考古学家与水利专家展开跨学科合作,确认了良渚古城外围存在一个由11条坝体构成的庞大的水利系统,控制范围达100平方公里,距今已有5000余年,具有防洪、运输和灌溉等综合功能。这是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统,也是世界最早的拦洪大坝系统。
良渚古城水利系统的确认,进一步证实了良渚古城有完整的都城结构——占地达100平方公里的外围水利系统、6.3平方公里的外郭城、3平方公里的内城和城墙中心的宫殿区。与古埃及同时期建成的良渚古城,无论规模和内涵,在世界同类遗址中都极为罕见。良渚遗址拥有水利系统、分等级墓葬、祭坛、以玉器为代表的礼器,遗存类型丰富、遗址格局完整,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
考古研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表现文化的交流和联合
1936年11月3日,施昕更首先发掘良渚遗址。2007年良渚古城的发现和确认,标志着良渚遗址进入都邑考古新阶段。近10年来,良渚遗址的考古工作不断取得突破。
2009年—2012年发现和确认良渚古城外郭城,通过大规模勘探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以及解剖发掘,证实古城外部存在一个由扁担山、和尚地、里山、高村、卞家山、杨家村、文家山等条形人工高地构成的外郭城,证实良渚古城由内而外具有宫城、内城、外郭的完整结构,是中国古代都城三重结构的滥觞。2009年—2015年发现和确认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并获评201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对古城外部近郊区域进行全面勘探,对良渚古城内部结构与功能区的认识不断深入,通过勘探和发掘,确认良渚古城内的河道水网体系,以及宫殿区、王陵区、仓储区和作坊区的功能布局。结合对古城周围的专项钻探调查,证实良渚古城的外郭城以内没有稻田,城内居民主要是贵族和从事各类玉器、石器、漆木器、骨器等制作的各类手工业者,证实良渚古城具有明确的城市功能,良渚时代产生了明确的城乡分野。
通过系统的碳十四年代学测定,考古工作者结合地层学、类型学等手段,对良渚古城系统的营建和使用年代有了基本了解,证实良渚古城各子系统中,最早营建水利设施和莫角山宫殿、反山王陵、瑶山祭坛等,其次营建内城墙,最后营建外郭城的基本顺序,为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建设的研究提供了资料。
良渚遗址的价值也得到了世界的关注。世界权威考古学家、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科林·伦福儒认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是被远远低估的时代。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玉璧带有明显的象征意义,表现出一种文化的交流和联合,是具有共同观念的文化联合体形成的标志,很大程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程度和阶级制度,已经达到了‘国家’的标准”。
遗产保护让老百姓支持,保护成果让原住民共享
行走在良渚文化村,儿童乐园、温泉、制陶体验、亲子教育等一应俱全,现代化的设施和优美的生态相互交融。借势遗产保护,培育发展以文化创意、规划设计为主体的零污染产业,良渚遗址周边现已建成三个特色园区,除了旅游小镇良渚文化村,还有展示良渚文化的良渚博物院,聚集文创产品和工业设计的梦栖小镇,昔日的采石场、化肥厂,如今已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良渚遗址这些年来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经历了考古学方法和理念的进步和变化,从对墓葬的认识扩展到对遗址整体价值的认识,从对以玉器为核心的出土器物的认识扩展到对史前文明社会价值的认识,还原当时历史、人们生产生活状态。良渚文明的确认丰富充实了世界早期文明的内容。希望通过良渚遗址的考古研究和多学科国际化合作,为世界早期文明的研究提供新的材料,并将遗址价值传播传递给更多人。
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楼丽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