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静安]六十中学:“很高兴遇见你…传声筒!”——“走近新媒体”活动学生体会

时间:2018/2/26 13:03:21

来源:上海市第六十中学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夏荔

WDCM上传图片

  六十中学 高一(3)班 胡钰琪

“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毕竟宇宙间任何东西都可能致人于死地。可是,即使如此,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

——题记

在完成了两天的《走近新媒体》的那一刻,我依旧投入于思索中,仿佛被包裹着极为丰富而细腻的色彩。或许如同学校很多其他的社会实践活动,总不免是参观、讲座、拍摄,但这次活动,使我对于“新闻、媒体”这一职业领域在短短两天内认识的升华,确实值得用文字来记录它的美好,又恐怕文字过于浅薄,不足以承载它的厚重。

这份行业,这么俩天,从此我怀揣如孔子“读《易》至韦编三绝”这份沉甸甸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

先说第一天为我们进行崔以琳老师的授课活动。不止于活动前介绍上简单的“写稿指导”四字,取而代之的是老师幽默风趣的言辞,与旁征博引的纵横。从深藏记忆中的自己的故事,到身边新闻界前辈的事迹,不乏生活中平淡的小细节,又处处发人深省。与其说是“写稿指导”,不如说是先生与我们分享他成长的历程,他道德的养成,令我犹生一股思想清流注入灵感汪洋的感觉。

“我并不对以上这些人与事作任何的评价,这个世界总会在不同的湖面泛起唱着同一出靡靡之音的涟漪,各有各的价值观罢了。”崔教授大致语此。

简单而直白。

在课后,我更有幸与崔教授闲言片刻,他的话中我找到了答案——“我在上学时读的是中文系,离校时为谋生,听说了新闻行当的考试就去了,就收到如今《新民晚报》给予我的空间……一开始当然是觉得自身的平凡和对新闻可望不可及的敬仰,但后来从90年代到现在,我依旧不认为这份职业是芸芸大众口中的过分伟大……新闻人仅仅做好传声筒本分的使命与尊重,然后喜欢就够了。”

怎么说呢,大概这些话语为那个曾经庸庸自碌、又贪心地想在最短时间里完成最高效率的学习反馈的自己,忽然恰到好处地找到一个平衡点了吧。甚至不止于这份职业,来概括整个人生旅程都不为过。

不觉间,想起之前读过一篇大家的自叙:“这一行做得越久,经验越丰富,就越看出自己的水平与顶峰的差距。有时为了用一个词来准确地形容想表述的内涵,却要绞尽脑汁想大半天;有时候,一个新闻事件,本来用一个很恰当的角度去采写效果会很好,而经验丰富的你却偏偏在策划时无法想到,以至于对写出来的稿件不满意而懊恼。会写字的人,不一定就能成为一名好的新闻记者。因为,新闻报道不是信手捻来,也不是花前月下的抒情浪漫,而是对新闻事件的真实反映,是经过对文字的精心锤炼,将思想和观点隐藏在客观事实中的绝妙诠释。”

那一瞬,透过崔教授沉淀着数十载文化人独有气息的镜片,仿佛看到《诗经》中霜降童子端坐于飞檐之上,静观召来的寒江飞絮,在纷纷扰扰的高甍凌虚中堆砌真理的模样……

次日,同学们又风风火火地奔赴东方网参观。这座大厦安宁而静谧地镶嵌在这个鳞次栉比的城市的腹地,以厚厚的墨香一扫穿堂的寒风,“蓬门不荜开”。

那儿是彰显我泱泱韶堂华夏的高科技演示,是多样化版块每日供与应求齐驾并驱地快速更新,是每一位可爱的工作人员节假无休而尽全力地禆补阙漏之地……每走过一段值得鲜花与掌声淹没的场景,每从眼底滑过一帧叫人感慨的、钦佩的画面,我不觉加一层对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这些尽职的人们的敬意!

此刻书写,满腔激动仍不余遗力地冲撞着我的胸口。“新闻与媒体”背后巨大的磁吸力不断释放着流光溢彩的霓虹,如寥寥星子从漆黑的苍穹落在我温润的眼中,好像可以感触到柔软的睫毛尖上浸透了绚色的梦想。我期待与渴望,迫切地,在多年后的漫漫时光里,有一天能接捧这个神圣的传声筒!

 
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