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2/28 18:18:47
来源:东方网教育频道 作者:陈乐 楼丽莎 选稿:夏荔
2月23日,上海130多万中小学生迎来开学第一天。也许是因为春节才过,新学期第一课,许多中小学校都动足脑筋,从环境布置到迎新活动都满是浓浓的喜庆年味儿,没有急着教授各个学科知识,而是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少年儿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学习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使传统文化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高尚品德,让开学第一天,成了别开生面的“德育日”。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贴窗花。我和妈妈一起剪窗花。剪窗花有三个步骤:折纸、画图、裁剪,窗花代表了吉祥、幸福、喜庆……”
早上8点,童声齐唱起庄严的国歌,国旗冉冉升起,普陀区回民小学新学期开学典礼开始了。没有板着面孔长篇大论的讲话。李一鸣等5个年级的学生代表,举着自己书写制作的剪纸、对联、年夜饭菜单等,说说春节习俗,讲讲“我是这样过年的”。随后,一位位学科老师笑眯眯地登台,送出对学生们的新年期望:“祝同学们新的一年体魄够强健,健康旺旺旺!”“愿大家埋下友爱的种子,多交好朋友,心中有爱,旺旺旺!”惹得台下一片欢笑声。
同一时间,杨浦区中原路小学的开学典礼办成了“游园会”:校园上空高高低低飞着漂亮的风筝,操场上学生们分别扎堆玩着抽陀子、打弹子、踢毽子、套圈子、扯铃子、挑棒子等传统游戏,一间间教室里还有“非遗”传承人摆摊指导孩子做糖画、棕编、扎染、兔子灯、刻橡皮章……对于上海地方“非遗”和中华传统技艺的了解和感受,就在活泼快乐的玩耍中自然生成着。
在普陀区平利路第一小学,孩子们一进校门,就能看到两只蹦蹦跳跳的“祥犬”,收到学校精心准备的“贺岁红包”,里面装的不是压岁钱,而是一句句祝福话语――“祝新学期快乐多多!收获满满!身体棒棒!智慧多多!”不少红包里还有一张幸运兑奖券,帮助孩子实现一个小小心愿:比如在智慧坊与校长书记共进下午茶、外出参加一次职业体验营、元宵节在学校品尝汤圆、儿童读书节领图书等。
开学日变成活动日、传统文化体验日,上海的各个中小学校多是“早有预谋”:寒假前已经布置了相关的社会调查和课题活动作业,鼓励学生留心身边的人和事、注意观察、拓宽视野、培养能力。“学科作业都是‘正经的’做题背书,这样的活动作业很轻松好玩,又有收获!”回民小学四年级二班的李盈萱告诉记者,这个寒假,不光是自己的学校布置了了解春节民俗的作业,所有普陀区的学校还有一项“大国重器”活动,少先队员们分成小队,沿着苏州河畔探寻重要的历史纪念地。她们小队花了一天时间,参观上海纺织博物馆和四行仓库,知道了黄道婆的故事,更被抗战英雄的事迹震撼着。卢湾中学为学生布置的寒假作业是“非遗”项目探寻,一开学,学校举行的非遗游园会上,各个班级争相展示寒假作业:有演上海传统戏剧沪剧的,有唱“非遗”民歌的,更有各种传统手工制作的,互相交流学习。
在“普陀德育”公众号上,可以看到该区内许多学校学生团队参加“大国重器”探访活动、民俗活动和在校内外学习体验传统文化活动之后上传的记录,足有数百条之多。这样的“活动作业”和记录,其他区也基本相近。
重视传统文化教育、非遗传统技艺传承,通过生动有趣的民俗活动体验,了解中国历史,树立民族自信,在上海各中小学已蔚然成风,还探索出了不少有益的经验与模式。比如,上海实验小学开展“小龙人”德育主题活动已经持续了20年。在回民小学,通过传统节日体验民俗文化开展民族团结、民族文化教育的活动,每年都有五六次。持之以恒的努力,让学生打心底为中华文化点赞。
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