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3/9 16:02:50
来源:东方网教育频道 作者:陈乐 楼丽莎 选稿:夏荔
新学期伊始,中国第一所中美合办研究型大学---上海纽约大学首届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二百余名本科毕业生已离开学校,大部分2018届同学都已经收到了录用通知或学校的录取通知。
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良好表现,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倾向于留华就业。据了解,北京大学进行了类似的调查,结果显示82.7%的国际学生选择来华留学的主要原因是“将来想从事与中国有关的工作”。
对这些在上海纽约大学学习生活了四年的国际学生而言,他们与来自不同背景的师生共同交流,钻研语言,更深刻地感受了文化差异,同时也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本土文化,大家一起学习,一起做项目。学生们不仅累积了更多学识,提升了个人能力,更培养了一份难以割舍的中国情结。他们怀揣着自己的青春理想,在毕业后选择继续留在这片广阔的热土上,深造学习,或投身职场,立足社会。
2016年颁布的《上海人才新政30条》中规定在上海地区高校取得本科及以上学历且在“双自”地区就业的外国留学生,经批准可直接申请办理外国人就业手续和工作类居留许可。
上海纽约大学本届120名国际毕业生中,就有11名外籍毕业生受惠于《上海人才新政30条》,留在上海工作;8名外籍学生毕业后选择在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在内的中国多所顶尖高校继续深造,其中,两位学生入选清华大学2018苏世民学者项目。
“选择来中国读书,是因为这座大学的课程项目;最终留下来工作,则是因为这里的四年,让我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城市,这个国度。”拉提卡说。这位毕业于上海纽约大学电气工程学专业的印度姑娘,成为了“敢吃螃蟹”的第一批,她加入了上海一家区块链创业企业,担任项目专员,不同于同龄人的工作经历、生活体验让她迅速成长,如今她已能在职场独当一面。她颇有感触地说,“选择来中国读书,是因为这座大学的课程项目;最终留下来工作,则是因为这里的四年,让我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城市,这个国度。”
2017届毕业生拉提卡
毕业前,来自土耳其的穆罕默德•埃尔多安发现了中国市场独有的商机。在上海读书期间,他与中国室友闫亚元敏锐观察到“中国制造”在土耳其及中东地区备受欢迎,而中东地区产品在中国市场也大有潜力。两人一拍即合,搭伙开了一家致力于两国双边贸易的公司。“大家都说我们是搭起了一条‘寝室里的丝绸之路’。”穆罕默德笑着说。
美国小伙泰勒•罗瑞克四年间从零开始,刻苦学习汉语。“你好,给我一个手抓饼,加培根、芝士、鸡蛋。”听到这句流利且接地气的中文,不要意外,泰勒•罗瑞克早已可以用中文无障碍交流了。除了努力克服语言问题,校内校外,他还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朋友交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渐渐地,他顺利融入环境,还学会了用筷子夹花生这一“小技能”。也正是他,经申请获得了中国首张本科学历的外国留学生工作许可证,在上海纽约大学新生部开始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上海对我来说就像是家一样,我不打算离开这里。”泰勒说。
2017届毕业生泰勒·罗瑞克
中国教育部数据显示,作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2016年来华留学生规模突破44万,比2015年增长11.35%。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6—2017》显示,21%的海外年轻群体(18-35岁)对中国教育话题感兴趣,36%的海外年轻群众在未来3年内有来华计划。
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表示,企业对国际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目前已有很多企业负责人主动联系他,希望能招收学校的国际学生到企业工作,尤其是目前企业跨国业务和交流需求增多,跨文化人才十分抢手。俞校长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国际学生愿意留在中国就业或深造。
除去就业、名校、雇主满意度等“世俗”标准,学生们不安于传统眼光里的安稳工作,更希望在实践中追寻自己的兴趣和社会意义。更让俞立中校长欣喜的是,经过四年的磨炼,学生真正懂得如何为自己做选择,人生的价值取向更加多元。祝福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国际学生们,未来无论他们是否留在中国,相信他们的一生都会与中国连接在一起。
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楼丽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