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4/20 18:15:47
来源: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夏荔
每周二下午城市少年宫活动时段,是建青六、七年级的学生自主选择各类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的时间。
今天,《建青报》小记者们走进了不同的传统文化课程进行了一番体验,在这里小记者们迫不及待地想把本次传统文化品味活动中的无穷乐趣分享给大家。
魅力风筝:
教学生们制作风筝的这位老师是上海风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他说,同学们这节课不可能完完全全的做完一个风筝,做一个风筝要花四个小时以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在现成的风筝上画画,还有一组来做风筝。
首先,老师给学生们一人发了一张模板,让他们先涂色。在涂色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风筝的材料所用的纸会让彩色笔的墨化开,画起来得格外的小心,画了好一会儿才画完了小蜜蜂的一只翅膀,在“奋斗”了四十五分钟后,一只风筝终于涂色完成。
接下来就是整个风筝的灵魂了——装骨架。在骨架装配的过程中,同学们认真地听着老师的分析:风筝的骨架极其重要,骨架如果装的不好,风筝在空中就难以保持平衡。
同学们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好骨架,开始在骨架上涂白胶,看老师涂白胶好像很轻松,实际上真的很难,要把白胶准确无误地涂到三毫米宽的骨架上简直是不可能做到的。
但最后,同学们还是把骨架装到了风筝上,等它完全晾干,一个风筝就制作完了。
香牌沁人心:
同学们全部坐定后,老师给每个人发了一盘香粉,一支勾线笔和一小杯水。首先,老师介绍了香牌的用处:用作熏香——因为是中药制成,还有很多药用效果。而大家今天所用的香粉,就包含了陈皮等13味中药。
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慢慢地把水倒在粉上,用手将粉与水捏成小球。小球微微成型的时候,还要不断把湿润的地方翻到外面来。看起来简单的步骤却花费了大家很多时间。可见以前的工匠制作香牌实为不易。“一会觉得太干一会觉得太湿,真的好难调和。”汤楠同学情不自禁地感叹道。
这个香牌在制作完毕后,会在每个人的手上留下香气,而且每个人的味道都不一样。这中天然的香味不仅可以使人心旷神怡,还具有特殊的药效。
看来,我国的传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啊。小小一块香牌,带同学们穿越时空,感受到了传统中药文化的雅致,领略到了先人的智慧。
吴氏太极拳:
太极拳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首次以体验课的形式走进了建青校园。此次课程的授课老师是有着丰富太极拳教学经验的吴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朱方源老师。
朱老师身着黑色的太极拳服饰,气定神闲地在樱花大道上带领着建青的少年开启了一段难忘的传统文化之旅。同学们起初都以为太极拳就是一种广场舞,在近距离观摩了朱老师的太极拳展示后,个个成了“迷弟脸”。随后,跟着朱老师亦步亦趋地开始练习太极拳,同时也能进一步了解“太极”这一有着数千年历史渊源的中国传统文化。
同学们不仅对朱老师所演示的太极拳、太极枪非常感兴趣,还积极参与到基本步法和基本套路的练习中。尽管只有短短的一个半小时,但是每位参与体验的同学都非常努力、认真地练习每一个动作。旁边观摩的家长和老师都不由自主的跟着大家练习起来。
妙手布贴画:
老师发给同学们每人一个材料包,里面有剪刀、胶水和不同的布料,这次做的是几种古代女人的服装——有秦汉、唐朝、清朝等各个朝代的不同服饰。
听完老师介绍制作方法后,大家都跃跃欲试。课堂上静悄悄地,大家开始埋头制作。学生们将袋子中的材料都倒了出来,先拿出一块小布,撕下双面胶,小心翼翼地沿着线贴上去,用特殊的工具将多余的布料挤压进纸板上的细缝中。
老师巡视的时候,提醒学生先用剪刀把边缘剪去一些后再进行挤压。于是,同学们开始一次次小心翼翼地重复着挤压的动作。在老师的帮忙下,花了1个半小时才完成这幅作品。看似简单的剪贴画,却着实考验每个人的耐心。
舌尖青团:
青团是我国传统的美食,它馅料有很多种口味,这次食堂阿姨带学生们做的是经典的豆沙馅青团。到了食堂后,已经有许多同学围着阿姨跃跃欲试了,阿姨正忙着和面,白白的面团可爱极了,还有一盘已经搓好的的豆沙馅。
很快就轮到学生们大展身手了,阿姨一边做一边耐心地教孩子:同学们先是揪一块小小的面团,撒一点点糯米粉,用手指轻轻按出一个和五角钱硬币一般大的洞,将一块豆沙馅放进去,小心翼翼地把面团封上口然后搓圆。阿姨几秒钟就能做一个,飞快的速度把同学们都看呆了。同学们都拿了一块小面团,依葫芦画瓢地跟着阿姨学,可到了放完豆沙馅之后,好多人就封不上面团了,只有阿姨做出的青团馅料又均匀又圆,令同学们赞叹不已。做了两三个之后,大家都掌握了技巧,做的青团一个个都像模像样的。
爱心编制:
教孩子们的是年近80的满头银发的王奶奶,手很巧,会织很多各种各样的衣服、帽子。她身上穿的线衫背心、花式开衫,甚至黑色花纹的裙子,都是自己手工编织的,孩子们都很羡慕老师的手艺。
在王老师指导下孩子们织出了很多作品,比如树叶子、小围巾、围脖等,特别有成就感。最近他们正在跟着王奶奶学织贝雷帽,不仅有蓝黑两种线的组合,帽子顶部还镶嵌有白色的花纹。王老师总是陪伴着学生们一起编织,在课上哪怕织错了也不必担心,因为王老师能够轻而易举地帮助大家修正。
学生们通常会把织好的帽子送到居委会,赠给一些老爷爷老奶奶。王老师说她曾经教过很多学生织毛线,她希望能将自己以前学到的手艺传授给每一位中小学生。
巧手捏熊猫:
老师让同学们们先用白色的面团揉成薄饼状,再包裹在一个塑料球上,就做成了熊猫圆滚滚的身子。接着再团出一个稍小些的圆球,那就是熊猫的脑袋。然后用黑色的面团搓成长条切割成合适的长度、宽度和形状,叠压出熊猫的四肢、圆耳朵和黑眼圈。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就呈现在大家的掌心上。
其实,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孩子们对面塑的各种技法已经非常熟悉,制作也变得更加得心应手。面塑起源于汉代,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如今面塑技艺能在孩子们手中得到传承,他们说自己觉得非常自豪。
剪纸创造美:
“人即使有一个再聪明的头脑,如果不做一些劳动的话,也是没用的。马克思说过:劳动创造世界。”刚开始上课时,王长青老师解释了为什么要学习做手工和劳技。
接着老师给同学们看了一个作品“双喜”,并开始展示如何制作。待老师展示完毕后,同学们都开始专心致志地制作。
“我觉得学习剪纸让我在学习之外学会了一项新技能,挺有意义的。”黄羿同学如是说。而徐天乐同学认为学习剪纸可以让同学们掌握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同学们剪完自己的作品后,都开始互相展示,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最美建青四月天”活动就在同学们的欢笑中圆满结束了。
舞龙的青春:
这学期学校中小学部开展了舞龙活动。平日里,每天周五放学后,大家就聚集在小操场辛苦的训练。如今终于有机会在“最美建青四月天”活动中进行表演了。
先由七年级的同学们舞主龙,主龙是条蓝色的大龙,15个男生挺起胸膛,站姿整齐,分别高举着龙头,龙身,龙尾的竹竿。舞龙老师大手一挥,原本垂头丧气的绿龙瞬间来了精神,追逐着灵巧的龙珠。看着他们的表演,时不时为龙珠“担心”,仿佛龙珠到绿龙嘴里真的会被吞掉似的。只见那龙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而飞舞,时而盘旋,花样百出,有时龙尾在上,龙头从下钻过,有时龙尾顺着龙头盘旋。当龙快咬到龙珠时,龙珠又从绿龙身下穿过。
大龙舞完,该副龙上场表演了。“起!”舞龙老师洪亮的声音叫醒了“昏昏欲睡”的两条小绿龙。孩子们将沉甸甸的竹竿举到肚脐眼处,先绕“8”挥杆,将龙拉直,向正前方直线奔跑。然后举龙尾、龙身的同学将左腿迈出,“8”字挥杆,挥完四次,立刻起身转两个圈,随即第二和第四位同学单膝下跪,第三、第五个同学躺在第二、第四位同学的腿上舞龙。
舞完龙后,大家后背的衣服都被汗液浸湿,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到休息处。在灿烂的阳光下,同学们都不约而同笑得很开心!
自制美容皂:
想必同学们对于“六神丸”这个名词都挺陌生的吧!在场的20多位同学也对其毫无了解,所以在老师介绍的时候,都非常认真地一边听,一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这节课,同学们是用“六神丸”作为其中的一种配料来制作一块手工香皂,据说这比任何一款洗面奶还要好,这玩意儿还可以去除青春痘呢!
同学们先把六神丸捣成粉末状,把加热好的皂基配上喜欢的颜色和精油,和六神丸粉搅拌在一起。再倒进磨具中,等待它冷却凝固,看似简单的步骤其中还蕴含着许多讲究。比如六神丸要磨多少,搅拌到什么程度……许多家长也陆续来到教室,和同学们一起了解中国文化,还拍了许多照片留作纪念。在等待肥皂凝固的过程中,孩子们还体验了一把“泛丸”这项工艺。
同学们笑靥如花,在快乐的同时还学到了中国的文化,真是不亦乐乎呢!
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陈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