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上海市知联会、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举办国际化大都市新型家校关系论坛

时间:2018/10/28 10:22:43

来源:东方网教育频道        选稿:陈乐 夏荔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为进一步加强上海新型家校关系建设,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市知联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于2018年10月26日下午,在市委统战部联合举办“国际化大都市新型家校关系”论坛。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郑钢淼,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虞丽娟出席论坛并致辞。

WDCM上传图片

郑钢淼指出,本次论坛事关“百年树人”这一长久之计。论坛聚焦“国际化大都市新型家校关系”发展现状主题,邀请到国内诸多知名教育专家、教育工作者和热心家校关系建设的家长们、知友们,发挥党外知识分子智力优势,这对学校和家庭如何在培养人才上,各自尽力又密切合作,建立起良性互动关系十分有益。同时,论坛也体现了一代人的担当和责任。由市知联会理事黄春华领衔的课题组,2014年以来4次承接市教委决策咨询项目。今年,课题组又在以往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基础上,以更宽广的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为上海新型、和谐家校关系的构建建诤言、献良策,充分体现了党外知识分子的责任和使命担当,这对市知联会提高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能力和水平,起到很好的“头雁效应”。

WDCM上传图片

虞丽娟对市知联会课题组多年来承担教育决咨课题给予充分肯定,并衷心期待本次论坛通过嘉宾们的交流互动产生新的火花,形成家校联动、协同育人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实践中推广应用,同时期待课题组在上海教育事业率先走向现代化过程中作出更大的贡献。本次论坛,聚焦“国际化大都市新型家校关系”发展现状主题所涉及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研讨交流。

WDCM上传图片

华东人才教育集团董事长、市知联会教育决咨课题组副组长高骐,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中国教育协会副会长、上海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中国民办教育学会会长王佐书先后以“关于新时代上海基础教育家校互动新型关系的思考”、“家校社合作中的社会参与亟需加强”、“价值重塑是新时代家校关系的首要任务”、“更新观念求真务实开创家校关系的新时代”为题做了主旨发言。

WDCM上传图片

上海基础教育家校互动新型关系模式研究课题组副组长高骐介绍,在过去五年的调研中,课题组发现家长微信群依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比如泄露学生的隐私,加重学业负担,加重家长的负担,攀比,传播虚假信息等等,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家长微信群使用和内容发布的规范,明确家长群群主的管理职责,保护学生的隐私权和各方主体的合法权益。“家校合作的方向,不是把家庭变成学校,而是让家庭更像家庭,这样孩子才能更像孩子。”

WDCM上传图片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强调,现在不少家庭出现了一个“反生活”教育的趋势,家庭变成了第二个学校,家长变成了助教。这是一种异化的状态,真正的家庭教育,应该是支持生活的教育。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学校也应尊重家长的主体地位,尊重和支持家庭建设,尊重家庭的传统与个性,更要尊重儿童的权利。“家长并没有经过培训成为家长,当群体产生焦虑时,这种焦虑情绪很容易弥漫到每个家长脑海中去。”

WDCM上传图片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协会会长尹后庆指出,培训机构推波助澜,更是加剧了家校关系的紧张程度,各色机构通过网络传播“鸡血文”,用“牛娃”的成才故事,制造了社会恐慌情绪。一项针对包括上海在内的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培训机构调查显示,48.5%的小学生参加技能和综合素质类培训,39.4%的参加学科培训;到了初中,技能和综合素质类培训下降至36.9%,学科类上升至54%。”“升学制度的存在导致家长转向学科培训的比例也就越高,不过哪怕是这样,音体美的内容还是存在,让人似乎看到了一点希望。”尹后庆说。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圆桌论坛阶段,杨咏梅、张军瑾、郁琴芳、王勤智、张萍、张人利、万玮、葛卫华、何洁等专家围绕“新时代的家庭教育指导”和“新媒体的家校‘心’沟通”主题,从多个维度深入探讨了如何构建国际化大都市新型家校关系,观点新颖,视角独特,气氛热烈,意犹未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当杨浦区教院附属幼儿园园长、特级教师何洁抛出“老师和家长是否一定要加微信”这个话题时,引发了台上台下百余名教育工作者的思考。何洁说,由于有其他信息平台传递幼儿园各类通知,长期以来,不少老师并没有建立微信家长群,也并没有和每个家长互加好友。没想到,这引起了一些家长的不满,园方甚至接到了投诉。经过沟通,不久前,一场全园30余名老师和30余名家长代表的辩论,在幼儿园开始了。在前期调查中,约有7成老师认为,不和家长互加好友,不加入家长群,并不意味着对孩子不负责任。家长和老师之间,保持适度的距离未尝不是好事。然而,几乎9成以上的家长都希望,能和老师在同一个群里沟通互动。“家长无非是想多了解一些孩子在幼儿园的状态,求一份安心,其实关键并不是加不加微信,而是在于家校沟通是否顺畅,家长对学校是否建立的充足的信任。”何洁说,这是大家在沟通中,渐渐达成的共识。另一方面,何洁也请家长对老师有充分的理解。毕竟,老师也有家庭生活,很多老师也有自己的孩子需要照顾,下班之后,老师如果能够第一时间解答家长的各种疑惑,家长应懂得感恩,有急事,电话可能是更有效率的沟通方式。与此同时,幼儿园也对老师们进行了新媒体使用方面的培训,提醒老师们,朋友圈和微信群,都不是私人空间,无论是表达观点还是抒发情绪,都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误会。

面对老师们的困惑,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特级校长张人利直言,在静教院附校,学校倡导家长通过电子邮件而不是微信,和老师进行沟通,这样一来,既兼顾了解决问题的时效性,也避免了过于频繁的沟通频次,打乱了正常的家校沟通秩序。

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周刊主编杨咏梅则表示,家校之间的关系像跳双人舞,学校是领舞,要专业;家庭是跟舞,要信任。“这支舞蹈不是进行曲,需要回旋、进退,有的时候要换角度,因为我们共同的目标是育人,但是双方一定要知道这个乐曲的节奏、风格、特点,最后要达到一个什么效果。”她认为家庭和学校之间变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享受这个共同的过程。

上海市静安区和田路小学校长、上海市特级校长张军瑾也认同这种“学习共同体”的说法。她认为,传统的家校合作中,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说法可能需要改变,应该与家长甚至学生共享、共学,结成一种新的学习共同体。上海市教科院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郁琴芳认为,在家校关系中,信任是基础,情感是纽带,媒介只是工具而已。“我们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应该从指导的目的、渠道、对象、形式、内容,包括教师队伍的培养方面都应该加强,才能体现新时代家庭教育指导真正的意义和内涵。”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市知联会常务副会长、市委统战部副巡视员李霞,市知联会轮值会长、上海东浩兰生集团副董事长姚莉,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桑标,国内诸多知名教育专家,80余位本市部分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热心家校关系建设的家长们、知友们共计15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