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杨丽萍:孔雀就这样走向世界

时间:2018/10/31 17:26:21

来源:东方网教育频道        选稿:陈乐 夏荔

从《雀之灵》《孔雀》到《十面埋伏》《春之祭》。从舞者到编导,从民族到国际,杨丽萍与上海国际艺术节有默契,更有深情。

WDCM上传图片

问:杨丽萍老师,媒体、观众都认为您就是孔雀的化身,而您也曾先后带着《雀之灵》《孔雀》登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后文简称:艺术节)的舞台,我们就从这里开启您和艺术节的故事好吗?
杨丽萍:确实,我的很多作品都是与艺术节有默契,有故事的。2000年,我带着《雀之灵》来上海。这个我第一次自己创作的独舞在1994年获得了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奖,从此大家就把孔雀和我联系在一起。其实,孔雀是我们少数民族敬仰自然的一种精神承载。而后,《孔雀》作为一个完整的舞剧,则寓意了生命的全过程。从出生到死亡,最终涅槃,其实是借孔雀来诠释生命的体验。

WDCM上传图片

问:三年前艺术节委约您创作《十面埋伏》,今年艺术节,《春之祭》也要上演。您可以谈一下这两次创作的心得和感悟吗?
杨丽萍:当年受到国际艺术节的邀约做《十面埋伏》时,我很吃惊,怎么会找我做现代舞呢。我回头思考,其实我的民族舞里本来就有非常现代的元素在里面,它很传统,但是一点不繁复,体现了少数民族传统里最有力量的部分,直接传递出民族的精神。但是,之前我没有做过云南之外的题材,我就想什么是国际语言可以嫁接到《十面埋伏》里?我首先想到了我喜欢的京剧,然而又加入了一些装置艺术,比如说像剪刀,然后像剪纸,很多最具中国传统文化意义的符号。我不是那种守旧的人,要说国际性,我认为我只是拿捏住了人性的共同点,人们希望看到的是什么。有了这个合作的渊源,艺术节希望我能根据《春之祭》来呈现一个带有东方色彩的故事。
问:整整两年,这部作品的创作背后一定有非常多的故事吧?
杨丽萍:我们真正进排练室是今年7月底,但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前的积累。主创团队是非常国际化的,集结了很多大师。美术找了叶锦添老师,出品是英国伦敦沙德勒之井剧院。最重要的是,我们又找到了训田老师,他是我最喜欢的中国的作曲家。因此,这个作品是所有人的共同创作。

WDCM上传图片

问:听说您在创作中把腿摔伤了?
杨丽萍:受伤对演员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事,但对我来讲又像是一个警示,精神会变得高度集中。奇妙的是,也会刺激灵感的迸发。那段时间,不管在排练室、坐飞机还是休息的时候,都会处于创作的状态,很多细节,表达的手段都会涌向你。
问:您也是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计划”中的一员。在您的指导下,现在已经有一些成果,比如说《霸王鞭》。
杨丽萍:当年做《云南印象》时,我去各个村寨找原生态的舞者、演员、歌唱家,《霸王鞭》团队里的金花就是当时被选中的。他是白族人,来自大理,刚找到他时,他才十四岁。他一直努力,然后变成了一个国际的舞者,给了所有人一个惊喜。包括后来他在国外开独舞会,都很受欢迎。为什么?因为他不受外来的干扰,找到了自己独一无二的表达方式。在排练《霸王鞭》这样传统的作品时,他用现代意识来跟我探讨。所以一个出色的舞者,除了老师给予的养分,更在于天赋和自己的努力。这在金花身上得到了印证。江山代有人才出。说到传承,文化与思想是内容,具体的执行上,就是师傅带徒弟,一代传一代。扶持青年就是扶持艺术的原创力,成就我们未来的艺术家。这在我,是必须要努力去做的一件事。
 
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