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18/11/7 17:35:14
来源:上海招考 作者:郑方贤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夏荔
2019年的高考报名已于近日启动,明年参加高招录取的考生们,在紧张复习迎考的同时别忘关注招考信息,准确把握进程。就每届考生而言,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学招生政策总是感觉相当无助,因而经常有考生自嘲为小白鼠,总觉得自己这一届是最不受大学待见的。实际上,40年来的大学招生都是以统一高考为基本的录取模式,在此基础上也充分兼顾了诸如具有艺术类和体育类专业特长的考生,以及具备一定学科专长考生的选拔录取。如果对以往的大学招生进行梳理,可以看到不同阶段的大学录取方式都是围绕学校招生和专业招生的相互关系发生变化的。
在恢复高考最初的十多年里,大学实行计划招生和计划分配。大学的招生录取也是传统的顺序志愿,各高校根据报考考生的高考成绩排序,按照招生计划数的120%确定调档分数线。在此范围内,大学的各专业依据考生的报考志愿、单科成绩及特点自主录取考生,在满足专业录取的同时自然完成了大学的录取。那个年代能上大学的绝对是少数,在统一高考基础上,大学的招生主体地位得到保障,尤其是专业录取更是体现专业培养的学术标准。到了2000年前后,考生都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他们身上寄托着父母的高度期望,而大学的录取竞争依然激烈。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国家不再负责毕业分配,不同专业所蕴涵的职业地位分化也十分显著,因此考生不仅要竞争名牌高校,还要竞争热门专业,导致社会对招生录取公平性的要求显著提高。与之相适应,各地逐步采用了网上志愿填报和录取方式,甚而引入了平行志愿录取模式,强调高考总分为学校录取和专业录取的唯一依据,两者高度一致。为弥补这种高度统一录取模式所带来的缺陷,教育部从2003年起允许部分大学实施自主招生选拔,即在高考前选拔极少部分考生享受一定的高考录取优惠政策,既尊重大学自主权,也缓解部分专业的招生矛盾。借助这个政策,不少大学实施了较为完整的招生改革。比如本市目前实施的综合评价录取就是源于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招生改革,部分大学在浙江、江苏、湖南等地也实施了类似改革,这种模式实现了高校对考生的全面评价,在专业录取上也充分体现了考生的意愿。
2017年开始实施的新高考,把语文、数学、外语列为统一考试科目,代表所有考生可比较的部分,而另一部分科目是由考生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中自主选择三个科目参加考试,选考科目既包含有学科内容,也反映考生的兴趣爱好,还隐含一定的过程性评价信息。虽然录取模式仍是以六科的总分为依据,但是考生的选考科目直接影响了可报考的大学专业范围,同样总分的考生被录取的专业或学校会不相同,这实际是一种专业优先的录取方式,也是对以往大学招生方式的深度变革。以上海、浙江为先期试点的新高考,其结果具有典型意义,也将影响未来若干年的高考录取模式。
由于大学的文化共性以及专业或学科的培养特点,对大学招生的评价也更多聚焦在学校录取与专业录取的相互关系上,而考生的焦虑也多源于对学校优先或专业优先的把握。应该说,新高考为将来实施更为理想的录取模式奠定了基础,即实施统一高考基础上的入学申请制,大学可以设定语文、数学、外语三科统一考试的总分作为申请的最低分数线,满足条件的考生以自身选考的三科科目成绩以及其他信息,向相应的专业或院系提出入学申请,接受选拔。也就是说,当接受"3+3"分离的时候,理想的大学录取模式也就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