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清音任平:与时间赛跑 用心坚持
时间:2018/11/27 19:16:58
来源:东方网教育频道 选稿:陈乐 夏荔
“只要表演清音,一定盛装登台”
舞台上,任平一身蓝白相间绣花旗袍,右手击竹鼓,左手击檀板,清亮的嗓音一出,像是与三百多年前的音律隔空交错,成都女孩小家碧玉的印象跃然台上。一曲四川清音经典唱段《布谷鸟儿咕咕叫》将台下观众带入早春田间一派春种忙的生活情景之中,演唱中展现的哈哈腔、弹舌音等不时引来阵阵掌声,而这也正是四川清音的独有唱腔。
“非遗曲艺周”开幕式上,任平演唱四川清音经典唱段《布谷鸟儿咕咕叫》和《摘海棠》。
这样的舞台在任平近30年的演艺生涯中并不少见,作为四川清音李派第三代传人,无论大舞台、小舞台,在任平眼里都“一视同仁,没有区别对待。”任平说,她的师父是原中国曲协副主席、著名清音表演艺术家程永玲,当年师父在招徒弟时除了考察专业功底,更重要的是考察演员的德。“师父一直强调,演员先要有德再谈艺。我1994年就想拜师,但师父考察了我两年,暗中观察我的一言一行,包括对待人和事的态度,1996年才决定收我为弟子。”事实上,从1994年第一次登台演出至今,无论严寒酷暑还是风吹日晒,只要表演四川清音,任平一定盛装登台,在她看来这是作为演员对艺术的尊重。
“坚持还不够,要用心坚持”
在接触四川清音之前,任平其实是一名跳水运动员,但是,对唱和跳的喜爱从小就有。正是这份喜好,1991年,任平进入成都市文化艺术学校曲艺班学习四川清音。“学习曲艺与流行音乐、民歌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曲艺的唱腔,需要十年甚至更久才能唱出那个味道,不是简单的看看谱子,反复唱几遍就能掌握。比如四川清音的哈哈腔,就是由气冲小舌发出来的颤音,这个练习和找感觉的过程就很长。而且师父的言传身教尤为重要,腔调和韵味一定需要师父口传心授。”任平说,入班后的三年多时间里,她每天都在跟时间赛跑,为了能早一些登台演出。
无论大剧场还是社区活动室,每一次演出任平都无差别对待。
彼时,四川清音已经过了李月秋、程永玲两位清音大师那个鼎盛的年代,受众面越来越窄,万人空巷的场面已然不再,尽管时任成都市曲艺团团长的程永玲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对四川清音进行创新,比如加入伴舞、外景拍摄等,但随之而来的专业演员流失,也让清音的传承一度出现忧虑。
与任平同一时间入团的不少同事相继转行,任平内心也有过波动,但是,骨子里的喜欢和师师父器重,让她觉得不论多难都要坚持下去,而且是用心坚持。2012年,任平以一曲《中华医药》喜获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表演奖”,这无疑是对这份坚持最好的回报。
“传承需要普及传承和定向传承并行”
如今,任平已是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曲艺团团长,除了不断提升自己的演唱水平,更重要的一份投入则是如何带领曲艺团将四川清音更好的传承下去。
去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戏曲振兴工程”,并“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记者了解到,目前,成都曲艺团现有四川扬琴、四川金钱板、四川竹琴和四川清音四大国家级非遗项目,已经和多所小学达成长期合作,三年来,“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已走进学校共演出数百场。任平说,曲艺的传承需要普及传承和定向传承并行,要根据受众的变化与时俱进,要旧中有新,新中有根。既要保留原汁原味的唱腔,又要在音乐、服饰、表演形式上创新。
任平在当天的手机直播中接受光明网的采访,并与网友互动。
“我们会鼓励并帮助学校成立社团,每周曲艺团的专业演员会去学校与音乐老师进行深入交流及教学,音乐老师对这项曲艺熟悉并喜爱后,再向学生进行普及性教学,这样能更加自然的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学习生活。”任平介绍说,除了进校园,从今年开始,针对游客及社区居民,在剧场演出之外,增加了成都武侯祠的驻场演出,拟定演出时间是6月至10月每周六、日的下午,但也会根据天气情况做出调整,以此实现普及性传承。
而定向传承则是培养专项的代表性传承人,任平说,现在团里有6位四川清音的主唱演员,随着国家和地方对曲艺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也逐渐开始有年轻人愿意进团学习、工作,“干曲艺这一行不会一蹴而就,需要磨练心性和耐性,但这就是传承,我们欢迎更多热爱曲艺,热爱清音的年轻人加入到队伍中来。”
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