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2/29 15:24:30
来源:上海市行知实验中学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张颖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电能是维持城市发展的动力,也是维持城市人民正常生活的必要保证。你能忍受晚上没有电灯,出门没地铁的生活吗?这些都离不开“电”,那么“电”从哪里来的?它的生产清洁吗?供应可靠吗?
赋能城市
11月24至25日连续两天,由Future City“未来之城”中国组委会和中国青少年国际竞赛与交流中心联合主办的2018-2019 Future City“未来之城”中国区总决赛在北京拉开帷幕,中小学生纷纷脑洞大开,构建了一座座100年后的“赋能城市”,希望在受到自然灾害时,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并能在经历自然灾害后快速恢复运作。
上海市行知实验中学组建了项目团队参加了本次竞赛,帮助青年学子体验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对科学、艺术、技术、工程学和数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并规划设计未来生活的城市空间。
团队组成
上海市行知实验中学CODE(City of durable electricity)由初二学生刘彦博、梅祺虹、严子晗、倪圆裕,初一学生孙欢、沈家鸿、王泽珩、王唯珍、宣远皓,黄佳俊组成。严子晗同学担任队长,学校“魅力班主任”明师工作室领衔教师张群与“创客大智汇”明师工作室教师马敬中担任指导教师,初一班主任何国俊也随队全程参加了比赛。
团队成绩
上海市展区决赛团队综合特等奖,中国区决赛团队综合二等奖。
团队培训
张群、马敬中两位指导老师6月底在杭州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培训。8月底两位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参加了在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举办的为期5天的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为如何完成一个项目化学习、建筑结构学、模型制作、末来城市面临的问题等。培训专家有美国斯坦福的工程师专家、同济大学的建筑学专家等。
团队工作
9月开学以来,每天晚上放学后,同学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在创新实验室内开展活动,双休日、节假日也在忙碌着。为了能呈现出更好的作品,学生、老师与家长都付出了很多汗水与努力。
作品介绍
今年未来之城比赛的主题是“赋能未来”,要求学生们设计一个高可靠性的电力网络,能够承受一定强度的自然灾害,并能在经历自然灾害后快速恢复运作。学校CODE队设计了一个100年以后的武汉。
上海赛回顾
嘉年华展示
中国区决赛
创意设计
如何废物利用?排泄物将由特制的专属管道输送至沼气池,将排泄物搅碎后在沼气池内处理发酵放置,产生沼气后进行发电。
如何应对洪灾?洪水灾害发生时,会在各江流湖泊中投放浮球。晃动的同时会使其内球与外球之间发生摩擦,从而发电。因为洪水灾害发生时不宜用水上交通,所以这个方法可以应急使用。灾害过后可以立即撤回浮球,保证航道的畅通。
如何利用太阳能?1.常规太阳能发电;2.太阳能空间发电站;3.应急太阳能热气球。
如何利用新科技?可控核聚变发电,纳米发电。
如何利用新技术调配电力?微波传输电力。
教师感言
马敬中:这个科技项目工作量非常大,需要很多前期调研工作,完成比赛需要制作模型,写中英文论文,英文展示,现场专家答辩等多个环节。比赛需要一个团队来完成任务,这是我第一次和英语教师搭档开展科技活动,在长达几个月的辅导工作中,我学习到了如何管理学生,如何真正地管理科技项目。初一、初二的学生还没有学习电力的知识,而我们这一期的主题是灾害中的电力恢复,要完成这一个专业性这么强的主题其中难度可想而知。还好在老师与同学们的坚持下,顺利地完成了任务,很开心看到学生在这个过程的成长。感谢学校领导的关心与支持,感谢团队里搭档的无私付出与同学们的认真坚持,感谢陈岭老师对该项目的指导,感谢前一期徐雯与米雪老师留下的宝贵经验,感谢家长提供的支持与帮助。这个活动成长的不光是学生,指导老师也是收获满满。
学生感言
王唯珍:为期三个月的集中培训,凝聚了CODE团队同学和老师的心血。我们拿到了“未来之城”上海赛区的特等奖,带着这股劲,我们又冲向北京,在全国中学生中突出重围,最终斩获全国二等奖。这次的比赛是我第一次以团队成员的身份参加,团队协作的精神、互相支持、取长补短,我认为是团队成功的重要因素。
沈家鸿:参加未来之城这个活动让我们收获很多,制作模型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演讲和论文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储备,展示模型考验了我们的临场发挥。我们在整个过程中需要不断的磨合与改进,不仅使我们变得团结,更开拓了我们的思维,让我们成长!
倪圆裕:这一次活动让我收获很多,学习到了如何去合作,还结识了许多初一的同学,第一次感觉自己真正的融入了一个群体。还有就是开阔了眼界,我就觉得参加“未来之城”这个活动,不虚此行。
刘彦博:能够参加这个活动是我的荣幸,获奖是对学校和自己最好的回报。这既是压力也是动力,鞭策我们继续努力。有付出总有回报,越努力越幸运!
黄佳俊:“未来之城”的比赛,是一次团队的合作,不仅让我学到许多知识,更是让我深深感悟到团队合作的意义。大家密切合作,共同付出,共同珍惜,在团结中感受快乐与劳累,激发了每个人的潜在能力,充满信心和勇气去面对各种挑战。
宣远皓: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我们团队取得了上海市特等奖,全国二等奖的好成绩,正所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这次比赛也让我了解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让我懂得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梅祺虹:在这段时间的活动中,我们有付出也有收获,当然这些都是等量的。这次活动培养了我协作配合的团队精神,也成为了我生命中一场记忆犹新的磨练。我虽然较晚进入“CODE”这个团队,但我眼中看到了很多。团队中,大家由原来的生疏,通过不断配合,变得越来越熟悉;大家由原来的不同意见,通过不断磨合,变得越来越默契。但在这过程之中,有人退出,也有人得到认可,退出的我希望他能在未来的道路上,慢慢成长;被认可的需要继续努力,通过学习新知识武装自己。我们在一个团队中,难免会有不和谐的声音,但我不希望把这声音剔除,而是把这声音同化,共同演奏出美妙的音乐。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想法,通过这次的通力合作,命运共同体,只为一个目标前进,求大同存小异,在合作中互相理解、包容、感恩,我们向着同一个方向努力、前进……
严子晗:在老师的悉心教导和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作为队长,我学会了如何引导、帮助队员,共同进取;作为一名求知者,深入了解生活中的科学,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可谓是受益匪浅。我们所付出的所有努力都会化为人生长河中的阶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同学们,让我们迎着朝阳,扬帆起航!
王泽珩:通过这次的活动,我了解到了许多平时在生活中都学习不到的知识,大大拓展了我的视野。历经三个多月,终于将努力变为了成功的果实。在这其中当然少不了团队之间的互相合作与团结一致。在这期间里,我们也有过争吵,但最终,我们依旧和好如初,互相弥补。在团队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发挥自己的长处去弥补他人的短处。在这互补互助的的过程中,我们便摘下了成功的果实。
孙欢:在未来之城的比赛期间,我了解到建造建筑很不容易,要测算好比例、画好图纸、规划面积等等,很复杂。当然,也让我学习到不少课本外的知识。通过这次比赛也让我知道,一个团队的成功是离不开全体团员的付出,通过团员们的齐心协力,我们非常出色的完成了这次任务。我们有信心通过我们不断的努力,下一次的比赛中我们会更上一层楼。
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