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孙郁:同一天空下各自奏着自己的旋律

时间:2019/1/7 14:32:35

来源:东方网教育频道        选稿:陈乐 夏荔

这一年中说得最多的是“纪念”二字。

年初的时候,收到老同学的短信,要搞一次同学聚会。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学生,虽然叫七七届,但实际是1978年3月入学的。四十年后许多同学相聚,对大家而言是渴望的事情。我自己因为杂事缠身,没有回到母校,但从同学的只言片语中,知道了那聚会的热闹。

WDCM上传图片

我所读的是师范学校,那时候考来的多是插队知青和民办教师。在短短的学习时间里,我们如饥似渴地面对专业知识也接受了启蒙思想的沐浴。学习五四经典与文艺复兴时期经典的时候,发现了什么是“人”与“非人”,思想便从极左的路径回到了常识。

看到微信里的同学录,也依稀读出其间的沧桑。毕业之后,个人奋斗者有之,殉道者有之,观念呢,有许多差异。但在对改革开放的态度上,思想却是一致的。有朋友说,改革开放,就是人的解放,这是对的。不过一个人应走什么样的路,那是自己的选择。而这样的选择里,也看出了志趣的不同。

我的一位同学,毕业后一直在山区里教书,直到退休。几十年过去,山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走出了一批又一批人,那里的百姓也渐渐富裕了。他像播种者一样,把所学来的知识,普及给了孩子们。当我们这些人迷恋大城市生活的时候,他却亲昵地面对着乡土社会。有时候想想人生,觉得我自己就做不到这一点,这样不求闻达的人,才是最宝贵的。不仅仅为了完成自我,而是去苦度别人,这才是七七届同学中最可感念的精神之一。

可惜我们的评价尺度,有时候量不到这些普通人的身上。那些普通人里的不普通的人生,比都市里灰色的热风要丰富得多。

还有一类知识人,按照今天的标准也是被遗漏的,我们似乎没有好好纪念他们。

年底参加了一个会议,是讨论知识分子话题的。我在会议上说,对于过去的历史,我们更多的是记住了那些显赫的人物,岁月推出许多新的事物和新的面孔。就知识阶级而言,新式的人物却并不太多。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知识界努力在恢复五四的传统,这是很有成绩的。但也诞生了与五四人不同的另类知识人,其中不能不提的是王小波。

王小波也是七十年代末入学的大学生,但似乎没有受到流行教育理念的洗染。他的逆向思维特点,改写了文学地图。在审美方面,其路之新,为人所难忘。记得当年搞王小波展的时候,每天来很多人,全是年轻人。为什么大家那么喜欢王小波?他的知识谱系受到了另类人文主义的影响,也受到了科学主义的影响。精神锋芒直指思想的暗区,在人们一味沉浸在悲慨的氛围里的时候,他贡献了智者的笑声,将拉伯雷式的狂欢带给了人们,也把卡尔维诺的光泽映现在词章之中。对于渴望个人化书写的青年而言,王小波代表了这些沉默的大多数。

王小波的小说非常有创新性,杂文是对鲁迅的文明批评与社会批评的传统的延伸,但他的话语是罗素式的,也带有爱因斯坦的理念。这样一来,知识分子的话题就丰富了,我们有了五四之外的另一种精神谱系。尽管一些当代文学史对王小波评价不高,但我觉得多年以后,人们会发现他的价值。他另辟出一条话语路径,我们今天能够以自己的话语表达思想的人,还是太少了。

回想这四十年的历史,是几代人精神共振的时期,在同一天空下的不同的存在,各自弹奏着属于自己的旋律。普通的与不普通的,构成了历史的本色。但那真正有创造性的人,常常是我们这个社会里最普通的人。古人云:“人皆以奇期圣,我独以不奇期圣;人皆以愚虞圣,我独以不愚虞圣。”每读此句,便深感是悟道之言。对于我们来说,未被流行话语记录的人,其镜鉴意义也是不可小视的。

 

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