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不断壮大

时间:2019/1/11 8:41:47

来源:新闻晨报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夏荔

2016年4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实施"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项目,旨在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资源,通过项目实施厚植科学创新人才培养基础、完善科学创新实践育人模式、扩展青少年科普活动参与群体数量、提高学生科创兴趣和综合能力、更好地适应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深入推进的形势。

12月27日,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项目总结活动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举行,同时,项目新增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同济大学物理学实践工作站;上海科技馆、上海动物园和上海植物园(试点初中实践工作站),并举行授牌仪式。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在不断壮大中成为培养学生科创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育人孵化器"。

工作站建设三年成果卓著

科学精神如何养成?创新意识如何培养?青少年科学研究怎么进行?如何提问,如何将兴趣和好奇心发展成"探究"?科创素养是综合能力,需要集社会之力一同探索培养路径。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实施近三年来,凝聚团队力量,打造项目品牌,形成鲜明特色,革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获得良好反响。

2016年建设之初,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便进行统筹协调,集社会各方资源,形成"一站四点"为基点,以"创新实践"为核心,在全市各区设点布局,架构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2-25-100"的三级管理体系——上设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上海科普教育促进中心2个市级总站;中设由17所高校、7家科研院所、1家高校附属三甲医院承担的25个实践工作站;下设由上海市市级实验性示范高中52家、区级实验性示范高中24家、16家青少年活动中心(少科站)、4家科普场馆、1家科普教育基地、2家重点实验室、1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组成的100个实践点。这一庞大"科创育人网络"的形成,大大提高了高中生高质量科创教育的覆盖面,三年共招收高中学生7860名,招生人数逐年递增,其中自荐生的报名人数增长尤为明显。目前,该项目已经成为高中学生走近科学、规范学术、实现创想、发展兴趣的平台。经过实践学习和成长,已有一批优秀学员明确专业方向、取得科创成果。

上海天文台天文学工作站的左文文介绍说,上海天文台天文学工作站拥有丰富的科普教育经验,项目成立后以精干管理团队、完整运行体系、完备培养方案和学生评价体系及成熟专家团队,为青少年设计太阳系天文、数据挖掘、恒星天文及引力和对地技术研究4个方向的12个课题。工作站为学生全面体验天文科学实践提供了平台,同时工作站也正探索形成可复制的科普教育内容进行进一步推广。

2019年起,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项目又将新增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同济大学物理学两个高校实践工作站。同时,新增加的上海科技馆、上海动物园、上海植物园三家实践工作站也将成为初中生科学实践教育的试点场馆。知名高校和社会场馆将继续为上海青少年的科创孵化提供支持。

更为重要的是,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项目已经成为上海青少年科创的"孵化器"。调研显示,中小学阶段有过科技创新经历的孩子在进入大学选择科技相关专业的比例非常高,展现出科技教育有"窗口期",即高中阶段是形成"志、趣、能"合一的最后阶段,高校阶段已经无法再培养起科学素养。

汇集优质师资探索精品课程

总站协同25家工作站,积极整合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资源,多方联动,汇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力量,集结一大批包括院士、大牌教授、优秀教师等在内的高水平师资团队,遵循青少年成长需求、认知特点和创新实践教育规律,开发适合高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课程。

项目充分挖掘高校及科研院所教师资源,组建师德品行高、专业底蕴深、教学能力强、教育视野宽的辅导教师团队,三年累计有13名院士,近300名正、副教授(研究员),工程师走进课堂,走近学生,带教学生课题研究。例如,闻玉梅、杨雄里、薛永祺、匡定波、褚君浩等成就卓越的院士、知名专家的演讲,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创新精神,更多的是他们身上散发的人格魅力,他们对工作的严谨恪守,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对祖国的满腔热爱,润泽了学生的心田,点燃了青少年不畏艰难的求索热情,涵咏心系天下的人文情怀。

工作站以"普及"和"提高"为导向,针对学生年龄阶段、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特点,将高中知识与大学知识有效衔接,量身设计定制课程。课程由基础课程和研究课程两部分构成,每家工作站提供不少于10个课题研究方向供学生选择。项目实施三年来共开设生物学、医学、化学、计算机等10大类课程,做到学员"人人有一个小课题",近八千名学生完成课程学习三十余万课时,课题研究近八千项。

例如,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是我国顶尖的红外物理与光电技术应用研究机构,其下设立的"电子科学与技术创新实践工作站"每年都会招生120名高中学生前来学习实践。红外光电技术是与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关系密切,是跨学科的高技术。如何将"高大上"的航天技术问题转变为贴近中学生生活的创新课题,是实践站重点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上海技物所通过深入调研,为同学们量身定制了12个课题,将中学课程无法涉及的红外光电技术领域的相关科学知识,按照"有兴趣、学知识、动手做、出成果"的主线,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比如,"激光量子特性探测及传输研究"来自这两年火热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项目团队,"气象卫星有效载荷技术在生活中的推广应用"来自实现世界领跑的"风云四号"载荷研制团队,通过"小团队"点对点的辅导,浇灌出每位进站少年的"创新之花"。

技物所先后开发了十二项研究课题,开发原则一是要让学生们有兴趣,从而激发他们探索未知的知识领域;二是要有抓手,能让学生们亲自动手动脑深入到科创实践当中去。这些课题中包括机器视觉技术研究、光电检测在医学诊疗中的若干应用、红外开关的原理和应用、光谱技术及其应用等,对学生而言不陌生,有的还很常见。如红外开关的原理和应用课题,主要研究红外开关的基本原理与所涉及的器件参数,选择合适的红外开关,制作简易的红外感应式的橱柜灯、抽屉灯、电风扇灯等实用家用电器。这些电器随手可得,学生实践起来非常方便。

开展评价创新促进学生获益

评价创新是实践工作站的关注重点。不同于学校的学科教学以知识点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实践工作站项目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实施科学记录,创新多维评价体系,革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丰硕成果,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技创新后备人才。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驱动,以鼓励学生学习创新为核心,工作站基于高校教师课堂实践的优秀经验萃取,采用教学科研与课题实践相结合,专业教学与科技实验相结合,带领学生们走进高校、科研院所、科普教育基地、高科技企业、博物馆等开展课题研究。项目注重科学实践,着眼于教与学关系的转变,让每个学生经历一个较为完整的科研过程,在实践学习中逐步培养思维品质、知识素养、创新能力、创新习惯和创新精神。项目采用成长记录与素质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依托项目信息化平台,完整记录每位学生的学习经历,留存学生项目研究的全过程,通过对学生设立合格性指标和发展性指标2个维度的综合评价,客观反映学生创新素质和个性特长发展情况。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工作站站长李赣介绍说,工作站以大学公共平台教学实验中心为依托,设置的创新实践课题涵盖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三个学科,由知名专家教授领衔指导。按照"自由选题、过程记录,公开答辩、等级评定"的程序,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注重科学实践过程中的思考,强调学生动手实践,在参与既定的创新实验课程后,在考核中突出学生的创新性试验设计,从而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

例如,中医药人文素养提升与中医药专业技术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体现对生命价值的正确认知。在中医学课题学习中,通过"中医四诊"有效的健康识别体验,以及中医药特色诊疗手段实践,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人文关怀意识和"大医精诚"精神;在动物实验方面,对学生进行动物实验安全教育,在动物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采用最低限度痛苦的方法处死动物,并且最后向实验动物行默哀礼,将生命观和伦理教育植入其中,促使学生自我建构并形成生命平等的观念和敬畏生命的意识。

三年多来,工作站的实践学习成为学生们发展兴趣、实现理想的平台。来自上海市崇明中学的倪雨清同学是2016年复旦大学基础医学实践工作站的学生,在工作站的学习时光中深深感受到"健康所至,性命所托",立志从医的她录取为复旦大学附属医学院临床八年制的医学生;来自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的黄凯同学与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的罗言同学2017年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电子科学与技术创新实践工作站学习,进入工作站后在老师悉心指导下完成了所有课程的学习以及论文的撰写,黄凯同学获得"明日科技之星"称号,罗言同学获得"明日科技之星"提名奖,被评为2017年度上海市青少年科学创新实践工作站优秀学生并在上海市第十三届青少年科技节进行展示。

据介绍,未来工作站项目将继续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努力构建更完备的小学、初中、高中青少年科学教育体系,通过精妙课程、严谨组织和过程评价,同时进一步为青少年创造创新和展示空间,搭建综合素养教育平台,为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建设培养后备人才。  

学生感言

"这里的老师、辅导员,会十分严格地要求我们,不会因为我们是高中生,而对我们有任何放松。一丝不苟的分析数据,用开放的思维去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去调查。在这个过程中能学到的,绝不仅仅适用于实验室里的实验。注意细节,保持详细的工作记录,对规律的总结能力,对知识的分析归纳能力,那都是受益终身的。"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罗言

"我很认同上海中医药大学胡校长在开学典礼上所说的: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学着西方先进的东西而全然放弃自身的特色与精髓,那我们永远只能跟在先进者的后面,我们永远无法超越。科研于我而言,从此变得灵动了——因为我想,我看到了人文传播的另一条光明大道,也看到了与人文结合的中国科学事业更加有力的振翼!"

上海大学附属中学  胡嘉玥

"科创的过程需要细心、耐心以及恒心,一点微小的计算失误都可能在科创的过程中造成巨大的影响。对于科创过程中遇到的一个个问题,我需要耐心地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在一次次的失败后,仍旧坚持自己的研究。科创初体验让我收获颇丰,获得的不仅是许多从未涉及的科学知识、研究方法,更是打开了‘脑洞’,我渐渐发现,对于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解决方式,也许换个角度便是一个新世界。"

上海财经大学附属北郊高级中学  周臻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