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破格录取?规则就是规则,鸡汤只是鸡汤!

时间:2019/3/7 17:01:05

来源:文汇教育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夏荔

中文世界流传着许多关于“破格录取”的鸡汤。

古有罗家伦破格录取数学考15分的钱锺书、胡适破格录取数学考0分的张充和、闻一多破格录取数学考0分的臧克家;今有蒋方舟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甲骨文考生被四川大学破格录取、钢琴才子被德国的音乐学院录取;甚至还有爱因斯坦的前妻被破格录取,成为当时爱因斯坦所在的苏黎世理工学院物理系的唯一女生。

而各种破格录取更是被各类鸡汤号们“认定”为是大学里有知之士的慧眼识人,甚至在一些公号里被炒作成,“偏才”才是真的人才。但是这些所谓的破格录取要么是后人对当事人只言片语的断章取义,要么是当事人本身就有足够的才华,共同的是,那些历史上的“破格录取”根据史料来看,其实并没有“破格”。

钱钟书的被破格录取是他自己的误认为

“罗家伦破格录取数学只考了15分的钱锺书”之说,流传甚广,经久不息,而且也得到了钱钟书本人的“认证”。

按照他自己的说法,1929年,他报考清华大学,国文、英文考得不错,但数学只考了15分。1979年,他随“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访美,被人问及此事,曾如此作答:“我数学考得不及格,但国文及英文还可以,为此事当时校长罗家伦还特地召我至校长室谈话,蒙他特准而入学。我并向罗家伦弯腰鞠躬申谢。”

对此,早有学者提出质疑。纽约大学历史博士汤晏为钱作传时,则有一段很长的补充说明。

汤晏在补充中说:钱的数学成绩确实很糟糕,但当时清华的录取标准是“(国、英、算三门主科)有一科目考分在85分以上,一定录取……各科平均分数及格,合乎入大学标准,也能录取”。钱本身就符合这个录取标准,用不着校长罗家伦来为他“破格”。

汤还举了其他人例子来说明当时清华的录取标准——比钱低一班的季羡林,1930年考进清华外文系,入学考试的数学分数不到10分,结果被正常录取了;1940年级清华外文系毕业的陈慈女士,数学也是考砸了,她被录取,是因为当时的录取标准是“评审委员是先把国、英、算三科的分数拿来平均,如果及格,才继看理化、史地等的试卷”,她英语好、中文也好,所以三科平均分数可以拉升到及格线以上。

基于上述史实,汤晏觉得钱锺书“要惊动校长破格录取,我百思不得其解”。

上述质疑,是有道理的。

查1928年9月通过的“国立清华大学条例”,关于入学考试仅规定:“国立清华大学本科学生入学资格,须在高级中学或同等学校毕业经入学试验及格者。”并无某科目不及格则不得入学的相关字样。周培智、季羡林、陈慈等校友的经历,也证明当时确实并没有“数学不及格则不予录取”之说。

罗家伦是清华升格为“国立清华大学”后的首任校长。入学考试制度,是他极为重视的改革措施之一。1929年9月,罗在就职典礼上发表讲话,曾重点强调必须严格执行入学考试制度:“我希望此后要做到没有一个不经过严格考试而进清华的学生;也没有一个不经过充分训练,不经过严格考试,而在清华毕业的学生。”

1956年,罗家伦在台湾撰文回忆清华往事,将制定“严格而公平”、“绝对不做人情”的入学考试制度,视为自己执掌清华期间极重要的改革贡献:

“我认为大学招收学生,应该重质不重量,做大学校长对于教授的职位和学生的学籍两项,是绝对不做人情的。入学考试一定要严格而公平。我对清华大学只希望他能够成为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一般的大学,学生人数不过二三干人,可是这种精而不多的队伍,却产生了许多学术的贡献。”

如果“破格录取钱锺书”一事是真,自然,也就意味着罗家伦利在执掌清华的第一年就利用校长权威,自己破坏了自己制定的“严格而公平”、“绝对不做人情”的入学考试制度。

鉴于清华入学考试并不存在“数学不及格则不予录取”的规定,问题显然出在了钱锺书本人的回忆——当时的情况很可能是这样的:钱的国文、英语考试成绩甚佳、数学甚差,总成绩在被录取的174名学生中名列57名,已按规则正常录取。罗家伦注意到了这位新生科目成绩上的巨大反差,遂召其谈话。谈话中提及其数学成绩很差,也提及其已被录取,从而令钱产生了一种“自己属于破格录取”的错觉。

罗家伦以拥有钱锺书这样的学生自豪,但他从来没有说自己“破格录取”过钱锺书。

“胡适破格录取数学考0分的张充和”这个神话,原因是当事人的语焉不详及坊间的以讹传讹。她其实不是北大的正式学生。

张充和自己的回忆,提到了“算学考零分,国文考满分”这个情节,至于是否属于被“破格录取”,意思其实很模糊。

其回忆原文如下:

“我没有读完(北京大学),后来生病了。打仗的时候就开始做事情了。我考大学时,算学考零分,国文考满分,糊里糊涂就进去了,算学零分,但国文系坚持要我。我怕考不取,没有用自己的名字,而是用了‘张旋’这个名字。最好玩的是胡适那时候是系主任,他说:‘张旋,你的算学不大好!要好好补!’都考进来了,还怎么补呀?那时候学文科的进了大学就再不用学数学,胡适那是向我打官腔呢!”

但是,以上面这段回忆为蓝本,坊间却演绎出了各种匪夷所思的“破格录取细节”。

比如,有文章说:“那时候北京大学出台了一项规定,数学为零者一律不准录取。当时胡适已经担任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他很喜爱张充和的才华,当即向数学评卷老师提出请求,请他无论如何在张充和的考卷上找几分。可这位老师也很坚持原则,坚决不改。胡适就跑到校务会上去闹,最终北京大学将张充和录取才算了结。”

按这些演绎出来的说法,胡适显然是一个无视入学考试规则、践踏录取公平之人。

胡适当然不是这样的人。

据胡的学生、历史学者邓广铭的记述,北大当时确实有“一门得了零分,其他各门无论考得多好,也不予录取”的规定,张充和也确实数学考了零分。胡适爱惜这名学生,“便想出一种变通办法,即把她录取为试读生。到读完一年之后,张的各科考试成绩都较好,就转为正式生了”。

也就是说,入学考试之后,张充和虽然得以在北大读书,但并非被录取为正式学生,因为数学考试得分为零,她当时的身份,是北大的一名“试读生”。胡适并没有因为惜才,就是破坏北大的招生制度,造成对其他人的不公平。

邓广铭的上述回忆是可信的,有陈平原的一段发现可资佐证。

北大中文系“百年系庆”时,陈平原曾试图找张充和来题写纪念书籍的书名,结果却没能在1934级的北大中文系系友名单中找到张充和;最后,是在1934年的《国立北京大学布告》的“试读生”名单中,发现了张充和的名字。而系友录的本科部分,是从北大档案馆里抄录的,一般不会出错。

显然,试读生是当时北大的一项制度,张充和以试读生身份入北大读书,并非“破格录取”。

“破格录取”是碗毒鸡汤

“闻一多破格录取臧克家”这个传言,同样与坊间的以讹传讹有关。

臧克家自己并未说过“被闻一多破格录取”之类的话。他1930年考入“国立青岛大学”时,数学确实得了零分,据他自己讲,“国文卷子得了九十八分,头一名”,给他的国文试卷打分的人正是闻一多。不过,臧当时考入的是英文系,学了一段时间后,才转入闻一多的中文系。换句话说,即便存在“破格录取”,也应该是英文系,轮不到中文系主任闻一多。

另据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杜光埙回忆,当年,该校“新生入学考试,至为严格,不只是所定录取标准极高,而且因为由新生考试委员会决定去取,也免去许多请托关说的毛病。”

这个“新生考试委员会”的存在,对所谓的“破格录取”,也是一种障碍。而且国立青岛大学并没有某科目得分过低或无分数则不予录取的规定,如1932年有名为朱延蔼者被录取,他的英文仅得16分。1930年投考国立青岛大学者共计360人,录取153人,近一半的录取比例。这是臧克家数学考零分,仍能依靠国文98的最高分填平窟窿、终被录取的主要原因。

中文知识界喜欢传播种种民国大学“破格录取”的鸡汤神话,大概与中文知识界缺乏对规则的尊重有直接的关系。这些鸡汤,看似美味,实质上是在粉饰对规则的践踏、对公平的藐视。其实是一碗有毒的鸡汤。

 

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