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4/16 10:29:27
来源: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夏荔
“闭嘴!怎么当妈不用你来教老娘!”
讲真,很多次这句话都在妈妈们的胸口旋转,就差喷涌而出了。但是另一边,自己又默默地翻了很多书、订阅了很多公众号、学了很多课程……就是因为我们都想学着做个“有办法”的好妈妈。
没有谁天生是当妈的料,大部分时候,我们试图顺着一些成功的经验去走,却发现,所谓的成功也未必适合自己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花朵。
今天的受访妈妈画眉,是一位作家,曾经出版过十多部书。看起来最容易有办法的身份,却出乎众人意料地,用很多“不靠谱”的方法,养育出了很优秀的孩子。
我问她:“你焦虑过吗?”
她说:“当然有,是人都会焦虑,更何况妈妈呢?但是因为我自己就来自一个充斥着掌控和焦虑的家庭,花了很长的时间才自我疗愈,所以我尝试着用另外的方式跟我的孩子们相处。”
她就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妈妈,同时,也是在亲身实践,让妈妈们看到了一条叫做“不焦虑的父母,更自由的孩子”的路。
-1-
带着孩子去旅行
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叫今时,代表着现在。二女儿叫令时,意思是美好的时光。
在生她们之前,旅行是我最喜欢的事情之一。
有了孩子之后,我有过这样的思考:孩子还小,是否适合长途旅行呢?我试图找个答案,但是你知道的,没有一本书可以教会你怎样做妈妈是完全正确的。于是我想,唯一的途径就是自己去尝试。
就这样,姐姐从很小的时候,就被我带着东奔西走。每次旅行回来,朋友们都会很关切地问:孩子能适应吗?没生病哭闹吧?我都会回答:我们俩都很享受这个过程。事实也是这样的,每次旅行回来,孩子都有了更多的获得。
妹妹即将出生之前,我大着肚子带姐姐去美国待产四个月。第一次出国的姐姐没有我想象的害怕,照旧挺兴奋。去幼儿园的前一天,我有点焦虑,做了十多张卡片,认真地教她如何应对吃饭、上厕所、睡觉等情况。
结果回来之后她一张都没有用到,并且融入得很好,靠指手画脚,甚至还交到了一对非洲裔的双胞胎姐妹作为朋友。
那时候我发现,孩子的自我成长能力往往超乎妈妈们的想象,许多的“焦虑”都是自讨没趣。
妹妹两个多月龄时,我用腰凳背着她去了内蒙古草原,风沙吹得小小的人眼睛都睁不开了。但是我不后悔带她一起旅行,之后每年也都会三人一同出游,有时候甚至还会逃学(跟老师请假),真正践行着她们名字的含义:享受当下的美好时光。
这些锻炼让她们从不害怕跟各种人打交道,在公共场合会很愿意表达自己。放下过度保护和焦虑感的我,相信她们的抗压能力,也相信丰富的生活可以带给她们滋养。
-2-
做不“拔苗助长”的懒妈妈
学习是所有家长都无法回避的问题,从姐姐很小的时候开始,身边的朋友们就给我推荐各种早教课程,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
一开始我也带着姐姐去体验了一下,看到孩子们被关在小房间里,眼巴巴地望着眼前陌生的知识,面无表情,下课后如同从牢笼中解禁一样,我心里觉得很不舒服。
我花了30年的时间才从应试教育的牢笼中解脱,不想再把自己的孩子也亲手送进去。于是,我成为了朋友中最“懒”的一位妈妈:从来不上补习班。
尽管没有去过补习班,但我还会适度地让孩子去一些她们真正喜欢的兴趣班,比如画画和芭蕾舞。姐姐有时候周四要去上舞蹈课,学校里的作业没做完,我都会帮她做掉。总之以她快乐为原则,学习才有意义。
除此之外,在生活照料上,我也一路“懒”到底。
姐姐从小一直坐在教室的第一排,饭吃得很少经常挑食,个子小小的。跟她差不多大的孩子,很多都被带去测骨龄,或者微量元素。我说服自己按兵不动,抱着一种谜之自信:她只是比较“晚长”而已。
令人欣慰的是,最近刚刚收到了姐姐学校的体检报告,发现这个一直在班里坐第一排的小孩,身高体重栏目结论居然达到了“中等”,事实证明我没有“拔苗助长”是对的。
-3-
尊重和相信,让孩子发光
之所以对“牢笼”的感受这么深切,我想跟我的成长经历有非常大关系。我自己就曾经走了一段长长的弯路,然后用尽全身力气,才真正找到前行的方向。
我的父亲是高等学府的教授,从小对我控制欲很强。他会把他认为的“成功”强加在我的身上:成绩一定要优秀、思维一定要理智、大学一定要选建筑专业、毕业后一定要去建设局……虽然一直照着父亲给我安排的路走,但是我从未觉得快乐。这中间做过许多的抗争,大部分都失败了。
直到有一天,我意识到我已经成年了,是可以做出一些改变来成全自己。于是我辞去了建筑设计师的工作,去了出版社,开始我最热爱的写作生涯,我的生命色彩才被打开。那一刻我发现,我最爱做的,仍然是很小的时候,我非常热爱而父亲不同意的那些事。
这一点让我时刻警惕,告诫自己:尊重女儿们的感受。因为当我们试图让孩子做到更好时,其实就是给她们贴了“不够好”的标签;当我们要求孩子考第一名时,其实是在对她们说:“你为什么不够聪明。”或许我们没有这么说,但是孩子们却接收到了这样的信息。
我放下了心中自私的期待,不要求她们一定考到什么样的名次,不为她们规划一定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尊重和相信,会让孩子发光,让她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4-
关照自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有时候妈妈们会觉得:学了很多技巧和知识,还是教育不好孩子。我也不例外,我喜欢读书,育儿的书籍、心理学著作常年放在手边。然而,看的书越多,我越来越察觉到,教育孩子最大的技巧其实是“身教”。
比如妹妹在画画时,姐姐总是会不遗余力地夸赞,哪怕纸上只是一团乱麻。我想这些源于在姐姐画画时,我大部分也都会给予她赞美和鼓励,而不会说“这样不对”。
这样的举动同样也给妹妹带来了好的影响。每周一下午,是妹妹幼儿园固定的演讲时间,妹妹第一次参加回来,我问她感觉怎么样?她说:“我有些不好意思,不过还是勉强坚持讲完了。”“那你觉得你们班哪位同学讲得最棒呢?”我接着问道。“我最棒,其他同学也都很好!”
既自信,又能看到别人的优秀之处。这正是我理想中跟孩子们的相处模式。
-5-
拥有“爱”的能力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每天晚上我都会跟孩子们一起读绘本,大部分内容都是关于“爱”。
在绘本里,她们学会了很多。姐姐最爱的书是宫西达也的《喵呜》,讲了三只小老鼠和一只看起来很凶狠的猫的故事。因为有爱,天敌也可以成为朋友,因为有爱,凶悍的猫也变得柔软、友善。
爱,是孩子们终身要学习的课题。
我试着把爱贯穿在家人所有的日常互动里,一家人约定好不吝表达“爱”,随时随地。
有一次我对妹妹说:“妈妈非常非常地爱你,即使你在地上打滚儿也爱。”她立马躺在地板上特别开心地说:“那我试试。”
这样的表达,同样也让我受到了来自孩子们的馈赠。有一次,妹妹看到我胃疼,对我说:“妈妈,你胃不舒服吗?我给你贴个创可贴吧!”这句话真是可爱又暖心。
大部分时候她有点调皮,比如非要给爸爸染指甲。爸爸说:“你不要给我涂了好吗?”她很淡定地回答:“别客气呀。”她是爱爸爸才这么做的呀!
在“爱”和“被爱”的感知中,我相信,她们正在成长为为特别富足的孩子。
-6-
拥抱相处时的负面情绪
没有孩子一直是天使,也没有妈妈永远温柔。如果你问我,有抓狂生气的时刻吗?那当然,每当我不耐烦要生气的那一刻,我就想到我的父亲。我意识到我越来越像他——被掌控欲所充斥、看不到别人的感受、只顾发泄自己的情绪。
这个察觉让我重视起来,既然不想重复原生家庭的魔咒,那我就需要有意识地后退一步。
意识到自己带着情绪时,我会告诉孩子们:妈妈现在需要安静一会儿。然后我会在房间看会儿书,听会儿音乐,冷静下来。反之,当孩子们情绪不好时,我会接纳她,安慰她,让她的负面能量退下去,而不是迎面冲撞。
庆幸,这个不足的地方被我及时看到。但我不会因此而厌恶自己,因为这也是“我”的一部分。如果我选择抗拒,觉得自己很糟糕,负面情绪反而会更强,更无法跟孩子好好交流和相处。
-7-
最无私和纯净的爱,来自孩子
我想大部分妈妈们都一样,获得过最大的赞美往往来自自己的孩子,因为在孩子眼里,妈妈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她们的爱纯净、无私、浩大。
而父母的爱,或许自己未曾察觉,其实是带着条件的,比如希望孩子能达到多么优秀。
孩子们的爱擦亮了我的眼睛。我看到在我幼时,我也曾那样无私地爱着自己的母亲。而从何时开始,我们之间开始争吵,开始互相不理解。那份柔软无私的爱,也逐渐消失。
母亲今年去世了。妹妹问我:“妈妈,你想念外婆吗?”我说不出话,只能流泪。每次问完这个问题,妹妹都会抱着我说:“妈妈,如果你难过,就在我面前尽情地哭泣吧。”
姐姐问我:“妈妈,你爱外婆吗?”我说:“曾经深爱,曾经不爱。曾经嫌弃她不是仙女,直到发现她已经用尽全部力气,直到发现我也不是。现在很爱她,所以也很爱自己,所以也很爱你们。”
当我成为了母亲,我从跟女儿们的爱里又重新找到了自己跟母亲的联结,也更加明白了“妈妈”这个身份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