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6/15 10:57:55
来源:上观新闻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夏荔
艺术家谭平的回顾展“双重奏”6月15日—9月22日亮相余德耀美术馆,本次展览通过40余件绘画、版画、场域绘画及视频,追溯艺术家的成长、生活和思考历程,观察其个人艺术的演变,也是对谭平35年创作生涯基于当下的一次回溯和梳理。
把绘画看做发现的过程
谭平198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留学德国柏林艺术大学,曾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在他长达40年的艺术实践中,始终探索于绘画、版画、多媒体、设计等多个领域。策展人巫鸿将此次展览名为“双重奏”,意在选取版画和绘画两类创作。他认为,谭平作为重要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之一,他的成长始终在中国当代艺术发生、发展的现场当中;而他对始终陪伴左右的创作形式——版画和绘画这两种语言和媒介的探索,恰恰又与时代的精神轨迹形成了同样的双重交错。
进入展厅,仅以一刀刻划出的作品《+40cm》尤为引人注目。简洁的白线贯穿余德耀美术馆55米长的展厅一侧,这一根线谭平用了6小时刻完。这件作品也源于艺术家2012在中国美术馆的一次探索。当时,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自己的抽象艺术展。“当我把画作挂在圆形展厅的墙上,地面形成了弧形的投影,我意识到它不属于这个空间,我需要为这个空间创作合适的作品。”
在介绍创作灵感时,谭平常常谈到近乎孩童天性的破坏欲,这种破坏欲让他想要在中国最高的美术馆殿堂里划一根线。他在2008-2018年创作的《覆盖》系列则是将一幅画不断地绘制,在它每一个美的状态下,用黑色将画面覆盖掉,对于一个画家来说,这种创作方式近乎“残忍”。“我痛并快乐着,它符合人性中的破坏性本能,在创造和毁灭中,更显现出绘画过程的重要。”在展览中,还有许多谭平的影像作品,从中可以看到他的详细创作过程,对于谭平来说,有时过程甚至比结果更重要。比如2016年的“东方抽象与西方具象——谭平对话卡斯特利”(上海站)展览中,由卡斯特利的作品未能在开幕前如期运达,谭平也索性放弃展出自己的作品,和他一起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里现场创作,再在闭幕后将作品抹去,称之为美术馆“白墙计划”。“对我来说,绘画是发现或者探索的过程,在过程中不断碰到过去没有碰到的,才有意义。”
也因此,他的绘画作品和音乐、舞蹈等艺术一样,带有了某种时间性。创作于2014-2015年间的素描作品《彳亍》是谭平利用工作间隙或琐碎时间所完成的。谭平刻意限定每张素描完成时间不超过两分钟,使作品如同时间碎片,记录艺术家内心诸多微妙变化的瞬间。“两分钟对于画一个形象来说太短,但对于画线条来说又太长。所以我把速度放慢,专注于线条本身,不太考虑最终效果,两分钟到了,作品就完成了,但不是每张都能留下。观众欣赏艺术家创作出的画面,都是对结果的判定,但对我来说,最有创造力的是过程。”在《彳亍》录像中,炭笔游走纸张的声响,正巧与萦绕在第一空间《+40m》刀刻入木板的声音同时进行,呼应展名“双重奏”。
用抽象的线条表达个性的思想
尽管作品看起来抽象,但谭平不认为自己是个“抽象艺术家”,从此次展览中,也可以窥见他从具象转为抽象的心路历程。
在展览中,可以看到谭平进入中央美术学院以前的作品,第一张版画《我们都是毛主席的红卫兵》(1974年),以及第一张水彩《无题》(1972年)描绘了艺术家家乡的承德避暑山庄。1980年,谭平正式进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学习;1984年,他毕业留校任教。学院学习期间,他就开始关注表达内在认识的主题,警惕宏大历史叙事,思考艺术创作与主体精神之间的深刻关联性。1984至1989年期间,他的创作开始简化“具体物象”,抽取更为主观自觉的表达,比如木板丙烯《长城》(1987年)、版画《视觉》(1987年),有意识地表达都市困惑,探讨时间的确定与不确定性。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谭平前往柏林艺术大学留学。五年德国学习期间,他更加警觉于对东西差异、文化冲击的反思,开始更深刻地思考自我身份。从这个阶段的创作如油画《平衡》(1993年)和多幅铜版画《无题》(1990-1992年)中可见,他已经开始尝试版画“独幅性”的探索,不断尝试赋予版画创作过程更多开放性。1995年,谭平作为美院青年教师开始筹建中央美术学院设计专业,因教学和课程体系的需要,他越发重视对媒介材料边界的研究和实验。2004年,父亲的病痛让他激起对生命主题的关注,如展览中的作品《美丽》(2008年)与《诞生》(2008年),有机细胞成为这个阶段具象的题材,不断出现在不同的作品当中。2008年以后,他进一步强调色域、时间、身体意识,逐渐汇聚成《覆盖》系列(2008-2018年),并延续至近些年他主要进行的“场域绘画”系列(2016-2019年)。
谈到具象到抽象的转变,谭平表示,“开始学画画,总是想把对象画‘像’,考入中央美院进行系统训练后,‘像’变得越来越没有影响力。改革开放后,我通过画册看到很多国外艺术家作品,开始希望通过看到的东西把个性表达出来。后来到了德国学习,发现90%画廊里都是抽象作品,抽象成为常态。于是我开始借助色彩、线条来表达,已经不仅仅是眼睛看到的东西。”他认为,抽象艺术和音乐、建筑有很多共同之处,尽管抽象并没有故事性、文学性,却包含美感,可以和人情感共鸣。也因此,谭平与舞蹈艺术家等作了许多跨界合作,他的作品中也含有行为艺术的因素。
巫鸿认为,谭平30余年的艺术探索是一个充满线条和色彩、形象和旋律、行动和思考、顿悟和渐悟的互动与深化的历程。而在这一历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则是油画和版画之间连绵不断的‘双重奏’。“他的创作道路始终在这两种媒介之间切换,展览中成组展示的油画与版画作品交互并置,让我们得以观察谭平如何通过对这两种艺术形式持久而深入的挖掘,构建出属于其个人的鲜明个性与独特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