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90后中国摄影师获《国家地理》全球冠军

时间:2019/8/1 17:20:44

来源:文汇报    作者:吴钰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夏荔

WDCM上传图片

《国家地理》杂志2019年度旅行者摄影大赛全球总冠军,今年颁给了一位中国90后户外摄影师。获奖摄影师储卫民接受专访时表示,无人机等拍摄器材能为人们建立完整的摄影“情报图”,但摄影师更要抓拍不同于明信片的角度,分享旅途中的所思所见,让更多人热爱世界“神奇而广大”的另一面。

新技术带来的成片效果是以前无法想象的

1990年,储卫民生于重庆。山清水秀的家乡,让他对自然有天生的亲近感。大学时去国外交流,他在阿尔卑斯的美景中爱上了户外旅行。毕业三年后,遵从内心真正的喜好,他从软件工程师转行成为职业摄影师,每年前往冰川、极地冒险捕捉最险峻雄奇的风光。此次获奖作品,拍摄于他第三次格陵兰之行。

“现代器材和技术对拍摄帮助很大。”储卫民回忆,2017年第一次踏足格陵兰时,他整整在南部峡湾的无人区徒步、划船探索了两个月。峡湾坡度陡峭,拐弯的一边几乎都是垂直的悬崖。他和队友先从谷歌地图上分析出可能的拍摄点,在渔民的协助下从另一边登陆,徒步两天才登上顶峰,拍下了预想中三条峡谷交界的宏伟景色。

在极端严寒的气候环境和复杂危险的地形中,无人机成为了保障“完全构图”不可缺少的侦察机。从“人根本不可能站到的地方”拍摄若干全景,再从笔记本电脑上放大搜寻最佳拍摄点的角度和位置,他才能从大自然用千万年时间描绘的杰作中,找到独一无二的“世界尽头”。

第二年回到格陵兰无人区,在小渔村补给食物时,储卫民忽然发现雨中的山峰宛然一幅遗世独立的中国水墨画。他被与世隔绝的村镇与文化所吸引,想要深入了解,是什么让当地社区能够对抗极地最恶劣的气候。

暗光环境中的远距拍摄,让他在不打扰当地人生活的前提下进入了简单而安静的氛围。拍摄获奖作品《北极的冬天》前,他已有几张类似的构图:厚厚的积雪染白了大地,远处的大海也仿佛成了冰原,夜晚的蓝色调让环境显得愈发寒冷,点缀其间的房屋美得如梦如幻……储卫民却觉得还“少了一些生气”。最终,一家三口在灯光亮起的街头出现,让他忽然触摸到了渔村对抗严酷环境的人情温度。仅用环境光,最新的微单相机就记录下了那个决定性的瞬间。“成片在现代后期降噪算法处理后,画质还颇为细腻,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

用拍摄项目带给观众对他乡他国更全面的认识

谈到未来拍摄计划,除了祖国之外,巴基斯坦将是储卫民长期关注的领域。“我希望通过我未来的拍摄项目,带给观众对他乡他国更全面的认识。”

“除了新闻照片或者黄山、桂林等常见景点,其实我国的川西、藏东南、新疆有很多不输于美国黄石公园、意大利阿尔卑斯山的景色。”专业摄影师对普通人“日用而不知”领域的关注,或许能带来一些有意思的发现。比如巴基斯坦有世界上最广阔的冰川,以及包括世界第二高峰在内的许多险峻山峰,震撼的自然风光不应被认知惯性所遮蔽。

储卫民也在慢慢积累素材,投入对我国基建景观的拍摄。他认为风光摄影并非仅拍摄自然环境,也要考虑当地人与景观之间的交互,这对理解地域特点、人文气质至关重要。而我国的桥梁、隧道、铁路等大工程,在新闻摄影之外还鲜有专业摄影师关注。

全球化趋势中城市地标日新月异,格陵兰城市中传统五颜六色的小屋正在慢慢消失,变成现代化工艺的漂亮公寓楼。储卫民的家乡重庆,也逐渐成为了一座“网红”城市。在浪潮之中,他努力用摄影“像地质切片一样反映着城市地貌的变化”。

“重庆其实有非常多可以挖掘的地方。”储卫民说,在这个手机、无人机等拍摄工具高度普及的时代,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短视频和照片,拍下他家乡熟悉又陌生的景象。他也希望在“走马观花”的视角之外,用专业摄影师差异化的视角述说家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