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19/8/4 12:41:03
来源:上海市教委新闻办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夏荔
巍巍昆仑山,滔滔三江源,山川纵横,雪峰耸列,草原牧歌满载着各族人民的热情豪迈……2016年7月24日,上海援青干部踏上平均海拔4200米的果洛,启动了上海市第三批援青工作。
“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教学点条件有限、教育力量薄弱、艺术科学类拓展课程专业教师短缺等,是果洛地区教育发展的共同难题。补齐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也被赋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时代使命。三年来,上海援青资金投入9.08亿元,其中安排教育援青资金3.66亿元,超过总资金的三分之一,上海援青干部们如何做到不忘初心,帮孩子拉齐人生的起跑线?
投资1.2亿建西宁果洛中学
扶贫先扶智,来到果洛,上海援青干部决定,一定要先把优质教育资源搬到果洛来!
4200米的海拔、长期处于冬天或者“大约在冬天”的艰苦环境……牧民家庭四处奔波的境遇,决定了大多孩子只能选择寄宿制学校。面临这样特殊的情况,少了很多父母的陪伴,学校成为孩子们的另一个家,是否可以给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
上海决定,要把果洛高原上的校址搬到西宁去!上海市基础教育处处长杨振峰说,其中有多重考量:“果洛地处青藏高原,缺氧对孩子们学习有影响,西宁相对海拔低,有利于教学水平提升;其次,省会的区位优势,能吸引更多优质师资;未来,果洛西宁中学还将成为上海教育对口帮扶,果洛师资培训的基地。”
艺术团、高原足训基地、空模、科技屋、钢琴房......投资1.2个亿的西宁果洛中学,各种先进的设备应有尽有,今年九月,将迎来第一批学生。行走在西宁果洛中学,红色的砖墙,窗明几净,阳光正好。学校建设有综合教学楼、男女生宿舍、学生食堂、教师公寓、风雨操场、传达室、室外架空走廊、设备用房及300米塑胶运动场、三个篮球场和一个排球场等。
“西宁果洛中学,哪个孩子不想上!”果洛当地人多扎告诉记者。对于当地的孩子来说,与雪山为伍,牛羊为伴,蓝天白云,四海为家,是牧民家庭的常态。“对学校,对老师,我们除了感谢还是感谢。”牧民们很淳朴,“我跟孩子们说,在学校一定要听老师的话,这么好的学习条件,一定要珍惜!”
在果洛中学,“我们55名教师里有毕业于东北师大的老师,有陕西师大的硕士......”谈起教师的招聘,果洛中学校长薛伟宏对老师的背景如数家珍,“这次的招聘面向全国的,西宁本地的老师有8名,外地来了47名,吸引到了非常优秀的教师资源。”
师资扶贫:更多教师来沪进修培训
去年7月,西宁果洛中学以成员学校的身份加盟上海大同教育集团。集团内办学,是否代表着同步上课,共同考试?如果只是简单的把上海大同中学的那一套体系直接生搬硬套过来,是否可行?
事实上,由于两边孩子受教育程度不同,文化习惯生活阅历的不同,根本没有办法直接用,不得不对当地老师再培训、结合当地的文化主题做好主题探究后才能用。
“好的未必适合所有人,直接照搬可能会产生南橘北枳的效果。”大同中学校长郭金华谈到,首先要培养老师,开阔老师的视野,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2018年7月,6名果洛中学的老师来到上海,在黄浦区大同中学接受一对一的浸润式培训,今年11月,将有第二批18名来自果洛中学的老师来到大同中学接受指导。
从治校理念到德育方法,从课改实践到师生团队协作,大同中学的“教学法宝”果洛中学来大同中学学习的第一批老师带回去不少。而教学方式方法的更新,让果洛中学在适合当地孩子的基础上,找到一条更好的融合道路,可以更好的对标上海大同中学,“回过头来看,那段挂职培训的日子,确实对我影响很深,可能在西宁,我们做老师本身更注重学习分数本身,而在大同中学,学校不仅仅是学习,也是综合素质的培养,感觉像是给自己打开了教师生涯的一扇窗。”来沪进修的李老师谈到。
“对于西宁果洛中学的孩子,作为一所寄宿制学校,学校不仅仅是学习的场所,也是他们生活的地方,所以为了孩子们更好的成长,我们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教的问题,更是育的问题。”大同教育集团理事长郭金华告诉记者,“来轮岗培训的老师,我们在教师培训体系、学校课程体系上都有所侧重,尤其是在育孩阶段。”
除了来沪进修培训的老师,大同中学也派了上海的教师定期来果洛中学指导,为果洛注入新鲜血液。此外,为了开拓孩子们的视野,给孩子们更广阔的空间,上海市少年宫的科技屋、空模等都原版引进到了西宁果洛中学,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处长杨振峰说,“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让孩子们有枝可依。”
完成义务教育均衡验收,大学入学率翻三番
记者在采访中看着各个县学校整齐划一的建筑,热热闹闹的场景,完全想不到的是,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曾是果洛的一大心病。在果洛州教育局,项目办副主任胡吉洲说,此前,果洛州是青海省八个市州中唯一一个没有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验收的地区,硬件投入、师资队伍等都相对落后,所以从2016年开始,在全州实施标准化学校项目。
2016至2019年,上海援青资金主要投往果洛六县乡镇寄宿制学校的标准化学校建设项目。“我们牧区有95%以上是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食堂、生活设置不足”,胡吉洲说。
4年来,果洛中小学标准化学校项目累计投入资金2.4亿元。其中,2016年投入援青资金5170万元,建设学校6所;2017年投入援青资金5975万元,建设学校6所;2018年投入援青资金6784万元,建设学校6所;2019年投入援青资金6410万元,建设学校18所(其中通过上海援青资金实施的学校12所)。
不仅仅完成义务教育均衡验收,果洛州的教学质量也有所提升,位于玛沁县的果洛州民族高级中学,是州上最好的高中。2016年7月24日,作为上海市第三批援青干部人才的成员,北虹高级中学的袁春清、鲁迅初级中学的郭彦俊到该校任职 ,此后,学校本科录取率也从2016年的5.8%上升到2018年的13.8%。
两地联动 打造空中课堂
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打破了教育资源的时空界限,也为传统的教育公益提供了新的思路。大同中学与西宁果洛中学的远程教育课堂,除了基础性教育课程,更是开设了美术课、艺术课等拓展性课程。据了解,两地的老师也会通过远程教育课堂,组织教研团队进行教学探讨。
实时的直播,跨越了课堂、地域,“因为孩子们的学习基础不一样,所以给这边的孩子上课前,都会先备课,观摩孩子的学习水平。”大同中学的刘老师告诉记者。
不仅仅在果洛中学,在海拔近5000米的玛多县,也打造了“空中课堂”,教育是温度的,在海拔接近5000米的地方,很少有外面的教师愿意进来,但是孩子们对外面的世界却心向往之。记者在学校里看到孩子们画作,有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等等, “孩子们的眼中充满星光。”如今,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孩子读书声响起,又有谁能想到,就在三年之前,孩子们都在土房子里读书识字。
今年夏天,将有18名下藏科乡寄宿制小学的孩子在学校2名老师的带领下,去往孩子们心向往之的上海。“我想去上海迪士尼、东方明珠。”甘德县下藏科乡寄宿制小学孩子告诉记者,这个暑假,最想去上海迪士尼,而妈妈告诉他,去过的叔叔阿姨描述上海的夏天“很热很热”,“不知道会有多热,是真的吗?”小朋友歪着脑袋问上海来的记者,眼神里充满了期待。
“童年是人生的底色,我们能做的就是提供给孩子们更好的起跑线,让孩子们也拥有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作为一名援青教育工作者,北虹高级中学的袁春清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