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19/8/9 16:46:56
来源: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科实验小学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徐甦敏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先得有一桶水。为了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了解前沿育人理念,8月5日,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科实验小学特邀了沈老师为学校课程创新中心、课题组成员及教研组长们做专题讲座。本次讲座以“PBL”为主题,打开了教师教育工作的新视野,点燃了教师项目式学习研究的热情,让跨学科整合有理可依、有规可循。
张江高科实验小学校长陈飞指出:单一的学科知识难以解决复杂世界的挑战和难题,跳出学科限制的跨学科探究才能开拓局面,启迪思维。“PBL”以儿童立场、学生需求为架构,打破了学科壁垒,着眼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满足了21世纪的育人需求,得到专家学者、家长和社会的认可,获得了学生们的喜爱。陈校长介绍沈老师不仅是一名PBL课程的开发者,还是一名一线教学的实践者,专业知识深厚、实践经验丰富。
沈老师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个让在场老师们按生日排序再分组的“破冰游戏”,当老师们按生日4人为一组分组后,即巧妙地完成了一次跨学科分组,又让原本严肃、紧张的会议氛围轻松起来。在融洽、快乐的氛围中,沈老师主要和大家分享了什么是“PBL、KWL”,以及它们在各个学科中的运用、驱动型问题的概念和设计方法等内容。
什么是PBL
PBL(Project Based Learning),也就是项目式学习。PBL让学生成为个人学习的主角,允许他们直面挑战、解决问题,在一种自治而有组织的氛围中与同伴合作,教师团队则给他们充当顾问,并全程进行评估。
KWL在各个学科中的运用
K是Know的字头,亦即“你知道什么?”(What do I know)
W是What的字头,亦即“你想学什么?”(What I want to learn),也有人说是Will的字头,亦即“你将学会什么?”(What do I think I will learn)
L是Learned的字头,亦即“你已经学会了什么?”(What have I learned)本阶段在于给出学生所学的讯息,因此学生可能发现问题的答案,也可能没有。
沈老师为大家提供了语文学科中《好饿的毛毛虫》和数学学科中《圆的认识》的项目式学习案例。她强调:开展项目式学习时,不用担心学生原有知识不足或错误,要引导孩子学会高效提问,更应及时梳理课堂内容、完成教学闭环。KWL表格适宜于整个学习的过程,能让学生把学习过程中K-W-L三个阶段的情况一一罗列出来,培养学生成为积极的思考者。
沈老师展示的项目式学习案例
“关于PBL,你知道了什么?想知道什么?”沈老师向大家提问,让老师们先写在黄色便条上,再小组讨论和小组展示。老师们写到PBL是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能让学生爱上学习、知道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还想了解如何实施跨学科的学生评价、如何正确把握教师角色、如何找到适宜的项目式等学习主题。
跟着沈老师真实地开展项目式学习,大家不由感慨“KWL表格好用。”
驱动型问题的概念及设计方法
驱动型问题是PBL的标志性特征。“驱动型”体现在这个来自现实、需要解决的本质问题,一个好的驱动型问题具有开放的、有趣的、贴近生活等特点。
沈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以下四种设计方法:
1)将具体内容提升为更本质的内容
2)将本质问题和学生经验建立起来
3)将事实问题转化为概念性问题
4)从学生那里获得驱动型问题的原型
了解完驱动型问题的概念和设计方法,老师们分别以“西游记”和“垃圾分类”主题为学生设计驱动型问题。大家纷纷提问:唐僧凭什么做领导?六耳猕猴如果没死故事如何续写?你想成为西游记中的哪个人物?谁是西游记中最快乐的人?如何让垃圾分类变得更便捷?国内与国外垃圾分类的差异?如何从垃圾中挖掘“金矿”?垃圾最后去哪里了……
深入的驱动型问题的设计带动老师们的思考,大家不由感慨“驱动型问题让学习高效。”
时间在学习、交流、探讨中悄然流逝。以PBL为主题的暑期培训,有“蹲下身”的专家引导,有栩栩如生的案例呈现,有头脑风暴式的思维碰撞……沈老师为参加PBL培训的老师们打满了一桶水,并推荐了《PBL的思考与实践》和《PBL项目化学习设计》两本书供大家后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