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孙策

时间:2019/9/5 17:57:02

来源:上海市第八中学    作者:孙策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夏荔

WDCM上传图片

让传统文化在当代发扬光大

打开电视,能看到国学讲座;翻开报纸,能看到钱币收藏广告。各地“国学班”“学经班”如雨后春笋,好一幅文化复兴的动人画面。面对此情此景,有人兴奋说,传统文化复兴的日子快到了。

在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能有那么多人把目光投向传统,的确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曾几何时,我们举着“破四旧”的旗帜,烧千年古刹,砸百年雕塑,毁文物遗迹,连过世两千年的孔夫子都要拿出来批斗。如此对待历史,冒犯祖先,实在是罪莫大焉。而今,有那么多人热衷于传统文化,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这都是让人值得喜悦的事情。尊重历史,敬畏文化,自觉维护传统文化的尊严,这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内容。

不过,在喜悦的背后,也存在很多隐患。文化是一个系统的有机体,看得见,摸得着的器物,包括所讲的古玩,器物之类,都只是文化的表面。其最深层次的东西,则在于它所赋予的民族精神。就像中国山水画一样,在色彩与结构的背后,是中国人淡泊名利,寄情自然的超然情怀。如果只是停留在色彩与构图,而不能领略神韵,那么,我们与其所蕴含的文化精神还是隔了一层。再看如京戏,如果只陶醉于其精美的表演形式,迷恋其唱念做打,却体会不到传统剧目中所弘扬的忠贞节义,礼义廉耻,那与看一部美国大片有什么区别呢?很多人接触传统文化,仅仅出于兴趣,或是利益推动,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是,仅仅停留于皮毛,隔靴搔痒,毕竟不能领略传统文化的精髓。如果我们的国学,只是打打太极,写几个汉字,哼几句京戏,而忘记了中国人的精气神,那么,传统文化的复兴就太遥远了。

在经济贸易全球化的今天,一个民族不可能闭关锁国,拒绝来自异域的物质文明于文化成果。看看我们周围,充斥着来自美国,日本,西欧的商品;作为一种国际语言,英语在中国的市场也越来越大。在新的文化环境下成长的青少年,与传统文化的隔膜是显而易见的。此时此刻,如果我们缺乏自觉的文化忧患意识,还满足于做一些传统文化的表面文章,民族文化的流失就不是杞人忧天的事情了。

美国人本尼克特说,上帝给了每一个民族一怀土,只有深深扎根在这土壤里,民族才能茁壮成长。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熠熠生辉,让中华民族的土壤越来越肥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