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0/19 21:03:38
来源:上海环境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夏荔
从上海市水务局获悉,目前,上海河湖水面率已从9.79%提升至9.92%,3158条段河道已消除黑臭,1.02万条段河道消除劣Ⅴ类,劣Ⅴ类水体比例从38.7%下降至18%,治水成效显著。上海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要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在持续推进全方位治理手段的同时,精细化管理不可或缺。
阳春三月,静安区市北高新园区的中扬湖正是最美的时候:碧水湖中,黑天鹅、鸳鸯悠闲地游着,水下的绿草、锦鲤清晰可见,三三两两的市民坐在岸边的遮阳伞下休憩。
全长约775米、宽约20米的中扬湖贯穿了整个市北高新园区,而在早期,中扬湖河水黑臭,河道垃圾堆积,环境十分恶劣。有关部门曾经对中扬湖进行了整治,但水质状况时好时坏,难以根治。
有鉴于此,静安区政府和园区管理方下定决心对中扬湖进行水质深化治理。静安区有关负责人说:“经过研究,我们为中扬湖量身打造了一套水生态修复技术。”通过底质改良、水质调节、建立水生动物系统,治理不久后,中扬湖水质透明度从原来的不足0.3米提高到2米以上。经过精心治理,“臭水浜”摇身一变,成了上海产业园区中屈指可数的景观河道,营造出的生态环境更吸引来众多中外知名企业落户。
远郊的金山区河道密布,水系发达,水环境治理难度更大。通过探索多元治水之路,压实责任、综合施策,到去年年底,金山区共有“185+71”条段河道消除黑臭,357条段河道消除劣Ⅴ类水,全区劣Ⅴ类水体占比从32.24%降至16.8%,区域水环境明显改善。
在上海,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上海以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工程为引领,通过全方位科学手段加强河道治理,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市民对治水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也在不断增强。
上海水环境的持续改善,除了依托雨污混接改造、打通断头河等传统治理手段,科技的加入正使治水变得更加智能、精准。
青浦区徐泾镇的泾北河上,一条“长臂”保洁船正缓缓行驶,不一会儿,只见它张开两条约30米长的“手臂”,把水面垃圾“抱”入船舱内。据了解,在同样的工作时间内,“长臂”保洁船效率可以抵上4艘人工清捞船和8名保洁员。
青浦区水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光照条件好的情况下,泾北河透明度可达1.2米以上。但大家还不满足,为进一步提升水质的稳定性,水务局将力争在第二届进博会前,把首届进博会期间在青浦区小涞港试点的“跌水瀑布”复制到泾北河沿线。
这位负责人说,目前,小涞港的溶解氧含量最高已接近8毫克/升,相当于设置“跌水瀑布”前的3倍。溶解氧含量高,河水就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从“死水”变成“活水”。
除了设置“跌水瀑布”之外,河道内还种植了超过10万平方米的沉水植物,并投放了食藻虫,让它们在水下森林中“安居乐业”。如此一来,不需要过多人工干预,水中的富营养物质就能通过食物链及时转移出去,河道恢复自净功能。
预测数据显示,随着泾北河上第七道“跌水瀑布”的投用,活水流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使得整个循环水系的长度达到15公里。这位负责人自信地说:“届时,哪怕上游水质不稳定,经过两到三天的‘旅行’,整个循环水系终点出水口的水质也可以稳定在Ⅳ类左右。”
在全市,上述治理手段正在逐步试点推进。市水务部门表示,上海将积极采用人工增氧、人工湿地、生态浮岛等科技手段,逐步修复受损的水生态系统。
在上海的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中,河长们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上海市建立了市—区—街镇—村居四级河长体系,全市4.3万条河道、41个湖泊、6个水库、5037个其他河湖落实河(湖)长共7787名。
走在嘉定区华亭佳苑苑河岸边,微风拂面,河水波光粼粼。
居民周根兴是这条河的“民间河长”。“我们对身边的河道更熟悉,能及时发现问题,因为感情深,管起来也更有责任心。”他说,这条河道从河长到保洁员,都是由曾经的联华村村民担任,大家都是民间管理员。
在上海,还有3000多名和周根兴一样的“民间河长”。治水没有局外人,开门治水,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治水理念在上海已成为共识。
上海市河长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上海还将持续推动河湖长制建设,深入推进首批79个河长制标准化街镇建设,培养一批具备专业技术力量的“河长助理”,深化完善企业河长、部队河长、校园河长、名人河长等“民间河长”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河长治水能力。同时,将充分发挥青浦区、崇明区在水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方面的典型示范作用,尝试在全市推广“河道警长”“生态检察官”等先进经验。
小科普
所谓“跌水瀑布”指的是溢流堰,堰内设有升降台,可起到抬高和调节河道水位的作用。调节出落差后,上游的水跌落到下游,可以形成类似瀑布的景观效果,同时实现自动给河道充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