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19/11/10 16:35:39
来源: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学院 作者:张竹林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夏荔
在各类文章的写作实践中,人们经常会谈到,标题很重要。的确如此,标题就是“文眼”,是文章的“门面”,也是文章的灵魂所在,是文章的活广告。标题好坏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果是论文,还会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文章能否被编辑刊用还是“枪毙”,这样的实例在日常中也可以说是举不胜举。
那么,好标题是如何来的呢?关于这个问题从古至今有许多人谈到过,也有很多专门论述,有的观点还是很受用,其中对我们广大教师可以说从学生时代起记忆犹新的典型有鲁迅、叶圣陶等名家大师,至今翻阅先生的这类文章,有如高山仰止,又如步入智慧殿堂。在这些年的教育和科研实践中,由于工作关系,笔者对此有一定的直观体会。笔者以为,好标题是从实践中来,是从问题中来,是从感悟中来。这其中,对于不同的文体和不同用途的文章,其标题的要求也是有不同的标准,可谓不一而足;但有一个共性的,就是能够让人一眼看上,一眼让人记住,或者说,一眼让人很想读下去。如同一对本来陌生的青年男女,就在那一刻,“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的容颜”。
俗话说,知易行难。懂得这个道理并不难,关键是如何落地和实现。笔者以为,众多的思想和方法中,我最看重的方法是“标题是从问题中来”。是指文章针对什么“问题”而写,聚焦什么“问题”?因为,问题是时代的最强音,问题是我们写作的出发点和切入点。同样,对于一篇文章尤其是专业类文章,最主要的还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让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思路贯穿始终,是一线串珍珠。让人们从作者对问题寻解的过程和逻辑中,找到方法,找到答案,找到灵感,最高境界是找到感悟能够触类旁通。这方面作者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体会比较深,也有很多的案例和感悟。比如,笔者领衔了一个上海市教委德育重点支持项目“教师家教指导力建设”项目,经过近五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和实效,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个过程中不少文章陆续发表或者在规格比较高的学术论坛上进行交流,一些观点和理论基本上是比较具有创新性的特色。回头看,这些成果中有一些标题还是让自己和团队成员颇费思量,当然也有一些文章的标题让自己和同事们有些小得意,也很有感悟。在策划和起草第一届全国家校社合作“教师家教指导力建设和专业发展”论坛的主题和文本时,一度让自己和同事很纠结,很难有满意的标题,当经过苦思冥想,经过反复研讨,一个秋高气爽的早晨,一个灵感让自己的脑海中跃现了一句话“家教指导,教师‘心’的智慧”,当与同事们分享时,单是对一个“心”的理解和诠释,让我和同事们都无不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豁然开朗之感;那一刻让人脑洞大开,也如同“芝麻开门”。这种理解和诠释最精华的内容就是“心”既是“新”的谐音,更是道出了教师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质,就是要走进学生,走进家长,了解他们的需求,从根本上讲就是走进心灵的过程。一个“心”,让德育的本源和路径彰显得如此直接和简洁,因此可以说,就是问题抓得准,让一个标题成为了文章和工作核心思想,具有了引领和统率的功能。
再比如,也还是在那一天早晨,笔者想起了另外一个让我们同样为之兴奋的标题“家校共育,教育的诗和远方”。尽管有点套用“诗和远方”这组前几年比较网红热词的意味,但我想,更多的是源于我们对时代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是一种厚积薄发的自然流露,当然也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真实反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和远方”这个意境,让我们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有“教师的教师”之称的教育学院(教师专业发展机构)教师,站在今天,面向未来,是一种大格局,也是大目标,还是大思路。这个标题将我们很多也很久的心中话浓缩在这个诗意的语言,表达了我们这群一线教师的教育情怀,化为了我们家校共育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方法。所以,这个标题,如今已经成了我们学院德育工作的文化理念金句,并且镌刻在了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服务中心的文化墙上,成了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
正是因为这些好标题的提炼和形成,让我们的思路大开,也让我们的文思泉涌。还记得当时写到这个标题时,笔者和同事们无不放大了眼睛,一扫了连日苦思冥想的愁云,仿佛拔开乌云见青天,“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让我们是如此接近。
笔者还想说的是,归根到底,文章标题和文字只是一个载体,是通过标题和文字对工作和思想的提炼展示。而真正的关键是要求写作者的一种综合素养,是要对工作对象和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掌握,对时代和需求的一种深刻把握,是文化修养、境界和灵感的复合。
所以,为了这个好标题,我们需要做好当下,走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