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0/5/2 21:29:53
来源: 作者:上海市浦东明珠教育集团理事长 倪中华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作者介绍:
上海著名校长倪中华,从事教育40年。现任上海市浦东明珠教育集团理事长,上海市浦东新区明珠小学创始校长。多项殊荣获得者,在全国基础教育建设中极具影响力。他主张创新教育在凸显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下,顺应时代发展,知行合一,推行各项创新举措。
对于中国创新教育的发展,他既是理念文化的传播者,又是实践者。在多年教育智慧的沉淀和不断探索下,一所众望所归的科技创新学校——上海未来科技学校诞生了。他多年的创新教育智慧将在这里得以充分践行……
更多作者的创新观点及行为,请阅读倪校长的《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创新人才》。
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创新人才
倪中华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推行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以及走班制、选课制等教学组织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创新”仍然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就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谈谈中小学教师如何创新性地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
1.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古今中外都十分提倡与推崇的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的思想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教育家孔子与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式教学重在“启”“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应注重引导与转化。
教师必须讲究“启”“发”的时机。孔子曾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是指学生对某一问题思考良久但还是没有找到解决办法的一种状态,这时,教师应该对学生给予方法上的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经过思考后已经心里已经明白,但还不知道如何表达出来的一种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并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开启思路,并能将自己的观点准确地表达出来。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浅思到深思,推动学生不断深入思考,提升思维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从深思到准确表达,帮助学生整理思路、梳理语言,引导他们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
教师必须讲究“启”“发”的艺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的论著《学记》也提到了教师的引导与启发:“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即,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教师的启发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应该因势利导,要创造宽松、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宽松、乐观、向上、积极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去完成预定的学习任务。
2.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创设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表达与交流等途径去主动探究,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
国外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定义如下: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一般来说,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步骤大致包括下列环节:发现并提出问题;选取关心的焦点,提炼出主要问题,确定探究的方向,并形成假设或预测;制定研究计划,利用各种途径搜集解决问题所需的数据和信息;对获得的信息及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评价其有效性;解释数据及信息,形成一般结论,并将结论用各种形式表达出来,如撰写一篇新闻、完成一份报告、创作一个故事等等。
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可在课堂上进行也可在课外进行,可以自主探究也可以合作探究。而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该是学生探究兴趣的激发者,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创造性地构建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还应该是学生探究过程的指导者与促进者,教给学生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提供必要的资料、设备、指导等支持;同时还是学生探究成果的评价者,在探究任务完成后,要组织学生进行展示与交流,促进学生对探究任务的深层次理解。
3.参与式教学
参与式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位置,教师与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从而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并发展能力,实现学生创造性学习与发展的目标。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充分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组织与设计合适的教学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在中小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标准、学生实际和现实需求,运用课堂讨论、头脑风暴、教学游戏、角色扮演、案例分析、讲故事、辩论等形式与学生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全体学生动起来,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效果最优化。
教师在实施参与式教学时,要做好教学设计,对整个教学过程要有充分的准备,要通过前期指导和准确的说明让学生明确参与活动的目的以及流程等;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参与方法;要督促每个同学都以不同的方式参与教学中去。
4.合作式教学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合作式教学强调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完成小组任务来提升个体学习能力。在合作式教学课堂上,学生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共同讨论、共同学习。
约翰逊兄弟提出,合作式学习必须具备五个基本要素:小组成员之间积极的相互依赖,个体有面对面的交流,个体必须具备个人责任感,个体具备合作技能,群体策略。一般来说,合作式教学模式小组多实行异质分组,即根据学生的能力与性格、学习水平、性别、家庭背景等,分成不同的小组,促进具有不同学习水平和个体背景的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
教师在实施合作式教学时,应考虑其适用条件。首先要思考是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在小组中学习,有学者认为,内向、胆小和害怕受到别人拒绝的学生,不适合在小组中学习。其次,合作教学的策略应该随着具体学科、具体课程的特点而进行调整。再次,要选择适合进行合作学习的学习任务,一般来说,简单的知识技能教学任务无须小组合作学习。最后,合作式教学也不能缺少相应的物质条件,要根据班级条件和班级规模组织适当的合作学习。
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体系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层级,其中“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四个层级指向的是高一级的认知水平,体现的是问题解决、决策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要培养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学生的学习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记忆、理解”的层面。这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把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着力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完成任务的能力。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收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此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