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0/5/22 15:09:52
来源: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陈士琪
随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的持续稳步推进,作为上海一流专科高等职业教育建设培育单位的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通过上海市一流高职立项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专业)以及培育专业(港口机械与自动控制)的建设,如何充分发挥一流专科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优势?怎么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四大品牌”需求?一流专业建设的标准到底是什么?目标结果又是什么?现阶段要做的最紧迫的事情是什么?在2020年5月20日召开的上海一流专科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推进会上,来自决策机构、科研院所及高职院校的专家学者们济济一堂,献计献策,为一流专业的健康发展、为学院的未来愿景保驾护航。学院教务处、相关二级学院、系部领导、专业带头人、专业主任出席了本次推进研讨会。
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是学院的品牌专业,是国家教育部改革示范重点建设专业,上海市085工程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教育部、交通部等6个部门确定的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之一,拥有美、欧、日三大车系完整的轿车维修体系,同时也是第44、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海选手培养基地。《对接国际标准的汽车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创新实践》等曾两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唯一的英国IMI三级认证中心2016年落户该专业。
汽车运用工程系主任李丕毅在推进会汇报中指出,经过20年的发展专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成绩面前不能骄傲自满,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不进则退,如何更好建设一流专业任务依然艰巨。
“我们要主动对接国际标准,培养本土工匠——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专业标准来引领专业建设。通过构建专业教育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与课程资源建设、建设优质实训基地、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深化国际合作等措施来为专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李主任这样说道。
李主任在汇报中谈到,作为一流专业的建设成果,首先我们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建成一流专业为目标,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坚实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这其中以林创创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学子脱颖而出成为交通职院的学生代表,目前他也正在积极备战世界技能大赛,我们也期望他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
在“1+X证书”融通专业教学改革中,我们进行了师资培训,成立了省级办公室,一批专业教师参加了上海市第一批“1+X”证书骨干教师培训班。随着第三批“1+X”证书的发布,汽车专业将进一步扩大试点的专业和证书种类及数量。
专业为社会服务一直是高职院校不容推卸的神圣使命和职责所在,汽车专业实训基地通过努力被认证为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海选手培养基地,同时还成立了陶巍大师工作室、朱列教学名师工作室,为专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举办了各级各类市级汽车维修专业大赛(2019上海市汽车维修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上海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企业内部竞赛等),创建上海总工会职工学堂,培养上海汽修行业员工。通过对外服务,引领辐射到上海乃至全国。
李主任谈到,我们的师资团队在2019年还被评为全上海所有高职专业领域中唯一的国家级职教团队,这一成绩来之不易,这也反映了我们的老师始终以高昂的斗志和锲而不舍的毅力带领汽车专业走向更高的殿堂。目前我们还承担两项国家级课题项目:《汽车职业教育相关方的行动建议》、《“双元育人”模式创新研究》;2019年《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获得中国交通教育研究职业教育分会颁发的教学成果二等奖,这是社会各界对我们教师教科研能力的肯定和认可。
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专业汇报中,负责人郭凝老师谈到,学院是上海唯一培养“城市轨道交通”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院校,同时专业也是上海市“085”工程重点建设专业,作为学院开设最早的特色品牌专业之一,2003年专业开设,2011年试点贯通专业,2015-2018年上海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中作为市级骨干专业建设。在一流专业建设开始之前我们做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工作,截止2019年底,上海地铁、轻轨总运营里程达到676km,至2025年运营总里程将超1000km,车辆人才缺口仍然很大。
专业无论怎样发展,落脚点都是人才培养。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我们始终要思考的核心所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专业凭借与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松江有轨电车、上海铁路集团、阿尔斯通交通设备有限公司、申通北车(上海)轨道交通车辆维修有限公司等校企合作平台,大力推进紧密型“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职业标准与教学内容对接、企业专家与学校教师对接、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对接以及教学活动和生产过程对接。与上海铁路集团开展“订单班”及“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试点,真正实现学生毕业即上岗,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所需无缝衔接。
我们的教师团队中既有学界精英,也有大国工匠,李娟伟首席技师工作室为校企共同培养“专业双带头人”提供了保障。2020年初《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电气检修》国家级教学资源库通过验收,今年疫情期间学校线上教学停课不停学,尽管老师们的日常教学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我们的专业课程资源极大丰富了,目前我们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框架已经基本搭建完毕,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专业社会服务方面,我们在嘉定校区的有轨电车实训基地为上海地方有轨电车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也得到了市里的肯定。我们将继续融合行企校多方资源,以车辆专业为龙头,带动轨道交通专业群,打造成国内一流的轨道交通行业(有轨电车)人才培养基地。服务收益反哺基地建设和队伍建设,建设一个涵盖轨道交通行业人员技能培训、公益安全教育、公共安全技术研发的服务平台,促进轨道交通行业人员素质提升。大力推进以有轨电车为主要方向的轨道交通开放实训中心建设,在为上海松江有轨电车培养驾驶员的基础上,努力扩大培训及服务范围,立足上海,面向全国,为全国培养有轨电车驾驶及运营管理人才。
郭凝在汇报中谈到,专业的发展还必须有一种国际化的视角,我们目前正在积极寻求“一带一路”沿线合作的可能性,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需要和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规划,根据专业发展需求,有计划、分步骤培养国际化的教师,提升教师的国际化意识、国际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建设国际化教学团队,服务于本专业教学。扩大专业对外交流,深化与海外院校的实质性合作。持续推进学生对外交流,积极跟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借助政府及企业平台等国内外组织、机构的资源,建立友好院校,本着合作共赢原则,开展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港口机械与自动控制专业作为一流培育专业在汇报上也作了发言,专业负责人葛伟老师谈到,港口机械与自动控制专业为上海市紧缺人才专业,自2001年创建以来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持续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现场管理和操作一线人才。背靠上港集团,先后培养了类似桥吊世界纪录保持者、全国劳模、上海市团市委候补委员张彦这样的优秀毕业生。在一流专业建设计划中,将紧跟行业最新发展要求,利用洋山深水港四期工程(全球最大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契机,为专业实训配套开发代表业界最先进的集装箱起重机自动化远程操作模拟实训平台,全面覆盖当今最先进集装箱装卸技术实训设施,同时也积极培养双师型师资及教材建设,为职前的学生提供最好的实训环境和配套,也为企业的继续教育提供最佳的支持与保障。
在一流专业建设中,我们将紧跟行业发展,升级更新实训设备,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轨道高端装备及技术海外输出,宁波5G智慧港口的建设。自动化码头的建设,对我们的岗位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将明确基地技术研发路线,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通讯等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的应用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在社会服务方面,根据“中国制造2025”及“一带一路”等国家新时代战略要求,继续培养好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紧缺人才,探索务工人员、转岗人员、退伍军人等学历教育培养及技能技术培养模式。满足企业考证及继续教育需求。完成中西部地区院校及企业的对口帮扶工作。
在国际合作领域,我们将继续加强与荷兰鹿特丹海事培训中心STC以及比利时APEC-安特卫普/法兰德斯港口培训中心等世界著名港航培训中心的交流,及时了解和学习行业技术热点。利用市选拔赛及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等基础,冲刺世界技能大赛-电气装置项目,争取获得入围资格。
专家们在听了专业负责人的汇报之后结合专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教研究所名誉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首席专家石伟平教授认为,尽管今年受到疫情的波及,我们专业的发展还是比较稳健,也取得了一些增量,总体不错。一流专业当然要有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汽车、轨道、航运等产业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如何产教融合,产教融合到什么程度,要合作的企业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怎么才能谈得上是标杆,怎样抓住新能源汽车产业、轨道交通行业、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机遇,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我们还要做到“三化”,一个是国际化,要有国际标准来衡量和要求我们,二是要智能化,这体现在我们的课程我们的教材等方面,三是要产业化,要主动去贴近企业贴近行业贴近产业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一流的建设目标。
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上海市交通学校原校长,上海交通物流职业教育集团常务副理事长,第九、十届国家督学,交通运输部行指委交通运输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鲍贤俊教授在发言中提到,在一流专业的建设过程中不能局限在某一个专业范围内,要和专业群的发展结合起来,以点带面,才能走的更加长远,此外,我们还要建立多元化的专业评价体系,要永远在提高,永远在完善,不能固步自封。
上海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徐国良指出,一流专业的建设有着特定的目标,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增量,现在同行院校发展迅速,我们要主动对标这些国内外先进院校,在内涵建设包括师资队伍、校企合作等方面下苦功夫。另外,不管是专职教师还是兼职教师,要融入在一起,不能你干你的,我干我的,两张皮不行。此外,专业还要为社会服务,提高自己的教科研能力,还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制和机制模式。他谈到,专业发展是一所院校永恒的主题,在一流专业建设过程中由于受到时间和经费的限制并不赞成面面俱到,要有重点,思路理清楚,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得到一个更好的提升。
上海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黄彬教授听了专业负责人的汇报之后发问,我们一流专业建设的标准是什么,目标结果又是什么,在国内怎么做到领先和一流,还要达到国际标准?目前来看,学院的优势很明显,但同类院校每个省几乎都有,近几年发展都很迅猛,压力也很大,我们要找到和全国同行相比我们的专业还有哪些差距,三年的建设时间能不能达到,如果不能全面超越,就要在某一点上超越,这是一流专业建设的第一个维度;第二个维度是一流专业的基本要求是什么,达到目标要用什么来支撑,我们千万不能高职中职混为一谈,我们是一流高职专业,肯定要聚焦高等职业教育,在汽车工业、轨道行业、航运中心大发展的背景下打响交通职院的品牌。他还对一流专业的建设标准和文本的规范化提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杨秀英教授在认真听了专业汇报之后说,为达成一流专业建设的预期成效我们采取的举措一定要到位,要有标志性的成果,在原来的基础上要有增量。一流专业不管怎么发展落脚点始终在人才培养上,我们要德技并修,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对标国际标准的过程中,经过我们自己的实践和摸索,最后要形成我们自己的标准,并能做到将中国特色的标准输出。在产业基地的建设过程中要体现国际化定位,此外,在机制建设中,要落在师资队伍上,这是专业发展的核心支撑,专业建设的原则是统一性,站位高和目标性,她也对此作了具体阐述。
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党委书记金怡在发言中提到,建设一流专业要有规范化的管理,按照量化的指标执行,三个专业还要有各自清晰的任务路线图,资金预算进行科学的设置,突出目标导向,对建设项目实施全程跟踪,强化事前绩效设定、事中绩效监控、事后绩效评价,形成动态调整、滚动支持的建设机制,促进学院和专业对标最好、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原上海建峰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武佩牛教授听了三位专业负责人的汇报之后认为,在一流专业的建设过程中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差口气的事情更要推一把,另外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师资引进有没有缺口,教学团队是不是结构合理,能够量化的要量化,要具体一点,细化一点,要有可行性,最重要还是要有自身的特色。我们在苦练内功的同时也要借助于外部的力量,实训基地建设、产教融合都会把劣势变优势,从而助推我们一流专业迈向更高的台阶。
学院副院长朱建柳主持了本次推进会,她在专家们精彩的发言之后提到,此次推进会在疫情期间更能彰显会议独特的重要性,来自职教领域的专家学者们集聚一堂为学院一流专业的发展献计献策,我们感到很激动。今天的大咖们发言都很精彩,也给我们提供了精准指导,让我们一流专业建设之路将会走的更加顺畅。接下来我们要按照专家意见和建议认真梳理建设思路,按照教委时间节点要求完成各项建设任务,为一流专业的目标达成打下坚实基础。
学院院长徐辉最后在总结讲话中对专家们的莅临指导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指出,这次一流专业推进会专家们的指导质量很高,我们一定要根据专家的意见进行重新修改。作为上海一流高等职业教育的培育院校,要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主动对接上海“五个中心”“四大品牌”需求,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通过两个立项专业和一个培育专业建设,能够带动其他专业齐头并进,为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坚实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这也是我们全体交职院师生员工义不容辞的使命。我们三个一流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全国开设较早,也涌现出了陶巍这样的大师,现在形势变化很快更要逆水行舟,轨道行业方面上海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轨道专业要做大做实,要在全国形成一定的影响,港口机械与自动控制专业的老师很多放弃了原先在企业的优渥待遇甘愿来到学校,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过程中我们要拿出我们交职院的干劲做出我们独有的贡献。我们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要反思我们与兄弟省市的差距,要坚定不移的进行专业改革,否则就没有发言权,下一阶段我们还要建立专家指导机制,更加有针对性的对我们专业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推动学院专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学院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