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浦东]建平西校:疫路书香伴我行 迈好职业每一步-学校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19学年第二学期网络培训纪实(二)

时间:2020/5/22 16:14:22

来源:上海市建平中学西校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徐甦敏

让见习教师读本好书受益一生,是作为上海市建平中学西校规范化培训基地的培训内容之一。我们会根据当下热点推荐图书给新教师,让老师们在工作之余自主学习。今年寒假前的基地组织了《关于学校学生意外伤害的法律实例分析与应对》的主题培训,并赠送每位见习教师图书《教育魅力:青年教师成长钥匙》让老师在假期中自我研修。

今年的假期格外的漫长,宅在家的日子里见习教师们有更多的时间来品读此书并提笔写下感言,借助“疫路书香伴我行,迈好职业每一步”主题研讨活动交流收获。在讨论组里学校的老师谈谈体会、聊聊收获,推荐精彩语段,有的还晒出美照,让热情溢满屏幕。

张陆晨(北蔡中学):于漪老师书中的这句话很是吸引我“教育的美是一种舒缓的美,不见立竿见影之效,却在静守花落花开之时享有淡淡的幸福”。选择成为一名教师是幸福的,这是在安静中享有的淡淡的幸福。然而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见习教师,我们难免会静不下心,“急于求成”,缺乏对一些问题、现象分析的意识。在阅读完《教育的魅力》后,我受到了些许启发,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征,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才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把人类的精神财富转化成学生个人成长的精神财富。在这一路上也许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坚信自己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便能保持初心,我相信于漪老师在书中多次提到的“社会对教师的信任”也一定能在不远的将来重建。

张娉婷(新场实验中学):这本书的每一章节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探究。而让我感触颇深的是在“现代教师教育魅力的彰显方式”这一章中,其中第五点“尊重个体特征,开发生命内在价值”,引发了我的思考。这里讲述的是刘佳芬老师的故事,在她的引领下,达敏学校重视内涵建设,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提供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保护受教者权益的特殊教育的“中国样本”,对丰富世界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有非常大的贡献。

虽然我并不是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但仍被这个故事所打动,它让我明白了教育必须关注生命,尊重每个孩子的个体特征,开发他们生命的价值,寻求生命的意义。于漪老师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艺术品,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一定要目中有人,不仅要走进学生的知识世界,而且要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会面对各种不同的学生,对此,我们要锤炼勇气和耐心,去帮助每个学生找到专属于他们生命的内在价值。

魏雲(建平西校):阅读这本书时,我能感受到于漪老师对教育的满腔热忱,几十年如一日。而且耐心、细心、毅力一样都少不了,教育急不来!我们要反思,是否在教育的过程中太过急躁,要慢慢来,学会等待。现在,我与孩子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老师对你有信心,老师对你有期待,老师有耐心等待你慢慢改变!”《教育魅力》是一本给教师的通识教育书籍,系统的阐述了时代呼唤教育魅力;教育魅力的内涵;关于教师教育魅力的调研、以及教师教育魅力的传承、功能、彰显和修养锻炼。读完这本书,我第一次这么具体详细的了解了教师教育魅力的意义,它包含了教师的人格魅力、师爱魅力、学识魅力和形象魅力。冲击力最强的是该书对教师教育魅力的现状调查,在上海中学生心目中,人格魅力是教师教育魅力的首要条件,远远超过师爱、学识魅力和形象魅力。

陈桐(建平西校):读毕全书,掩卷而思:于漪老师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名师,当代教育大家,来源于她那令人折服的人格魅力,更来源于她那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讲台上用生命唱歌”,“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这些话言犹在耳,深深地震撼着我。每一名青年教师,都有成为卓越教师的可能。之所以绝大多数人最终沦为平常,是因为在成长的重要节点上,往往缺乏了进一步前行的动力与方法。

书中很多平凡的老师所做的一些平凡小事,都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使我感悟至深。有些事情很小,也很平凡,但是能够坚持几十年如一日真的很难。比如贵州遵义的乡村教师徐德光,担心学生下雨天走山路太危险,所以总会牵着白马去村里接送学生,这一坚持就是37年。

孙丽斌(北蔡中学):记得第一次知道于漪老师是看到上海教育电视台的采访,当时我看到年迈却精神抖擞的她时只觉于漪老师是热爱教育之人。后来在学校举办的初三毕业典礼上,于漪老师不顾病躯坚持讲了2小时的讲座,我才深深感受到一位教育学者对于教育的热爱至深,让我非常钦佩。今天,利用寒假的机会第一次拜读于漪老师主编的《教育魅力》一书,领略学习教育的魅力。整本书给我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鲜活。这本书不单是理论上的阐述,更多的是从数据从史实,从现实中告诉我们教育的魅力是什么,我们该怎么做到有血有肉有情感。

于漪老师的一个故事令我印象深刻:于老师在给青年教师讲课时,面对年轻教师尖锐的提问与观点,于漪老师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真诚地肯定了这位年轻老师的一些想法,并且就其中的一些问题花了45分钟的时间进行解释与阐述。当时正逢停电,年逾古稀的于漪老师在没有麦克风的情况下,如此真诚,如此热枕,让在场的人感动,也让读到这篇故事的我感动。

马志丽(新场实验中学):“我爱学生,爱生活,爱未来,爱蕴含着灿烂中华文明的语文。教课不是当旁观的评论员,只有用生命编织的、从心底里流出来的歌,才动听,才感人,才会如清澈明净的泉水叮叮咚咚流入学生的心田。”于漪老师生动地比喻了师生教与学的灵魂和魅力,倾听学生的声音,教学相长,能够真正的做到润物无声。让我想到了陈明青老师在培训启动仪式上做的讲座《教师学科德育能力的培育与思考》中所提到的,要关注学生所关注的热点。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一个学生更是不同的,真诚的表扬与鼓励于细微处,用对自己的孩子、朋友的一些方法,把教育通识融入到日常的交谈,用探究未知的视角倒问学生,这在信息科技教学的发展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方法。

我所教的信息科技学科,目前我能想到的就是让学生重视咬文嚼字去自学,也能够结合美妙的语言和信息科技相结合呈现作品,真正做到形随心走,让信息科技为语言文化熏陶做助力。

WDCM上传图片

《教育魅力:青年教师成长钥匙》作者:于漪,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首批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0年的教学生涯,无私奉献,执着探索,不断从经验与感悟走向理性与科学,着力提高学生学科素养和人文素养,立体化施教,全方位育人,教书育人成绩显着。精心培养中青年教师,促进他们思想素质、专业水平迅速提高。她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等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2010年被评为首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2011年因杰出校友荣获复旦大学校长奖。

“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幼小的心灵。在这里,谁有耐心和细心,谁就能取得成功。”这句话道出了教育魅力的真谛,送给每一位青年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