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0/12/8 9:37:20
来源:文汇报 选稿:张丹洋
在上海人的心中,若提起“劳模的摇篮”,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必是响当当的一块金字招牌。
1960年,二工大正式成立,从成人教育起步,到举办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再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直至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校六十年来,二工大走出了130余位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为上海现代化建设输送了以全国劳动模范和优秀发明家包起帆、李斌、徐小平等为代表的各级各类技术与应用型人才11万余名。
学校秉承厚生、厚德、厚技的校训,充分利用校友劳模资源优势,将劳模精神融入育人工作:通过打造充实三个德育课堂,使劳模精神化为践行力量,在不断挖掘、凝练劳模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以物理形态的校园景观建设、励志讲座、访谈、结对、思政课改革、劳模文化研究等为载体,把对劳模精神的宣传与传承纳入学校整体育人体系,纳入校园文化建设,逐渐形成了具有二工大特色的劳模文化育人品牌。
近年来,随着二工大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不断提升、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劳模文化与特色也进一步浸润于全校师生心中,劳模讲师团、劳模育人实践基地、上海市劳模文化研究中心、全国劳模文化研究联盟……各色主题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卓有成效。
校方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培养干一行、爱一行,做一行、钻一行,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高技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也是当下劳模育人所应承载的丰富内涵。
60年走出130余名劳动模范,劳模摇篮积淀深厚
漫步于二工大的校园,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前,红色的抓斗雕塑赫然醒目,这是“抓斗大王”包起帆的典型标志之一
2016年,由教学楼改建而成的“包馆”,正式在二工大开馆,免费对外开放。从包起帆17岁时在上海白莲泾码头做装卸工时的工作证,到1978年在校学习期间的成绩单和作业本,“包馆”起底一个“抓斗大王”是如何炼成的。
将劳模文化符号注入校园环境建设之中,二工大注重建设具有强烈劳模文化印记的校园文化符号:“一面墙”即130余位劳模校友展示墙;“一长廊”即劳模文化长廊;“一抓斗”即包起帆抓斗;“两个馆”即校史陈列馆和包起帆创新之路展示馆;“三座桥”即起帆桥、文武桥、竑德桥,分别以著名校友包起帆、李斌、郁竑、孟德和名字命名。
这些文化景观、设施的建设,在潜移默化中有效增强了师生对劳模育人文化的认同,也成了二工大广泛开展劳模文化育人和创新劳动现场教学,打造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重要基地和对外窗口。
让校园充满劳模元素,让学生在劳模氛围中成长,这是二工大建校以来始终所坚持的。
据不完全统计,自建校以来,二工大培养的毕业生中涌现出了包起帆、李斌、郁竑、唐建平等130多位劳动模范。其中市(省、部)级劳动模范有100多位,全国劳动模范30余位。学校教师队伍中也涌现出一批教学、科研、管理者中的优秀代表,陈益康、李高敬、陶霖、卢醒庸、何亚飞、刘文等也先后荣获“上海市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一代代劳动模范的成长,见证了二工大的发展历史,也成了最好的育人教材。“上海高校既要培养爱因斯坦式的科学家,也要培养爱迪生式的发明家。”在二工大领导班子看来,劳模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创新精神+工匠精神”,正是一所应用型高校发展的最好积淀。
知名劳模校友成立讲师团,对学生开启“人生导航”
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管经文理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本科院校,二工大无疑是劳动模范的摇篮、高级技术人才深造的平台。从二工大走出的劳模大多来自基层一线,他们虽出身平凡,却朴实无华、务实敬业,最终在平凡的劳动中铸就丰功伟业。
劳模文化是二工大的特色传统和宝贵育人资源。弘扬劳模育人文化,以劳模精神感召青年学子,一系列活动铺陈开来。
2006年,二工大请来了40多位发明家、劳模、企业家校友,这群知名校友中不乏“抓斗大王”包起帆、“知识工人”李斌等,他们均被聘为学校“劳模讲师团”成员,不定期对学生作“人生导航”,通过现身说法的方式为学生开设提高专业技能的讲座。
2012年,为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二工大设立由杰出校友、知名学者组成的专家工作室。包起帆、李斌领衔的首批专家工作室挂牌成立,两位劳模任首席教授,骨干教师组成工作室研究团队,共同开展学术研究与产业对接工作。
近五年来,在二工大领导班子的积极推动下,劳模讲师团、劳模育人实践基地、上海市劳模文化研究中心、全国劳模文化研究联盟……各色主题研究对劳模精神的时代内涵进行理论阐释与价值凝练。
借此契机,二工大进一步组建劳模精神教育骨干教师团队,实施“教师激励计划”,明确团队的目标、任务以及考核与激励措施,打造劳模文化研究与决策咨询智库。
研究、宣传和弘扬劳模精神,让劳模文化辐射得更远
学劳模精神、讲劳模事迹的氛围在二工大愈加浓厚,学校也希望将这份劳模文化辐射得更远。
2005年起,二工大组建学生志愿者劳模服务队、劳模精神专业研究团队,长期跟踪采访上海不同时期的典型劳模代表。劳模故事《道德文章》、口述实录《劳模口述:成长之路、奋斗历程、奉献之歌》系列丛书、《走近劳模——在平凡岗位上成就卓越的奥秘》《时代领跑者——上海劳模口述史》《工匠中国》等,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劳模认知、增强劳模认同。
穿越时代变迁,每一个时期的劳动模范都具有不同的内容与特点,如今的劳模精神已经从老一代的“老黄牛”风范逐渐向“知识型、创新型、智慧型”转变。
为更好地弘扬和传承劳动精神,发挥劳模精神、劳模品格在立德树人方面的特殊作用,二工大正着手成立上海劳模学院。
在发挥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和“劳模摇篮”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更好地集中研究、宣传和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坚持五育并举,实施“劳动教育行动计划”,通过设计课程,创设平台,开展实践等形式,构建内涵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结构更加完整的劳动教育实施体系。让更多师生感悟劳动精神,体悟从坚守中成就卓越、在平凡中创造伟大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