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五百年前小孩怎样看图识字?中国图文对照蒙学课本比西方《世界图解》早两百年

时间:2021/1/10 14:39:14

来源:上观新闻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汪秦

天、云、雷、雨;日、月、斗、星;江、山、水、石;路、井、墙、城……

500年前小孩子怎样看图识字?15世纪的中国启蒙教材长啥样?翻开书页,每行八格,左图右文,两相对照。根据现在找到的老版本,这部民间奇书共收录388个字,含306幅图,大部分4字为句,虽不成句意,却部分押韵。

10日起,展期仅10天的“湮没的故事:图文识字课本的传奇”教育影像展在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揭开神秘面纱。作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本图文识字课本,这样的《新编对相四言》比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编写的欧洲第一本幼儿插图读物《世界图解》早了约400年左右。由于《新编对相四言》并无撰者姓名及最早出版年代,但即便将其置于“杂字”启蒙主流的明代,也要比西方图解早了近两个世纪。

“蒙养之时,识字为先”,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秦时代,即出现了供儿童识文习字用的蒙学教材,如《史籀篇》《急就篇》等。到了南北朝、隋唐,识字教材分为了两路,一路是我们所熟知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它们为官方所承认,编法雅驯,士大夫们推崇备至,千余年来影响最大、使用最广;另一路则是主要流传于民间,汇聚百姓日常生活实用中所见所需字词,按类组织编撰而成的非正规识字读本,宋代以后广为流行,统称“杂字”。

专家认为,这类不同于“三百千”的“对相杂字”类蒙书,以平民子弟日常实用为目的,摒除空泛说教,反映灵动的生活色彩,将识字、知识、职业生活融为一体,在传授与农工商有关的实用技艺过程中,成就了一种经数百年历史变迁、嵌入生活而独具特色的教育方式。

从“天云雷雨”等自然现象,到“竹荷梅柳”等常见生物,从“手脚身眉”等人体器官,到“衣衫鞋袜”等常用服饰,以及“观寺桥亭”等普通建筑,展览以世界上最早在中国出现的图文对照蒙学课本——《新编对相四言》出现和发展做了源流追溯。

对于其成书之谜,不少学者做出过考证,如张志公、商伟、唐晓云等。现藏于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的《新编对相四言》为1436年刻本,2015年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的影印本。

在三大展区之间,不少实体书公开展览。比如,金陵王氏勤有堂在明洪武四年(1371年)年刊行的《魁本对相四言杂字》,绘有一幅算盘图,图上画的是“梁上二珠、梁下五珠”的十档算盘,这是至今发现最早绘有算盘图的图书。在图文识字的读物中绘有算盘图,说明算盘在明朝初期是民间通行的算具,而不是陌生的新事物。又如清嘉庆年间,京都老二酉堂刊行版本,为旅蒙商人更好与蒙古人民交往,编写出图文对照、满汉同文的识字教材《新出对相蒙古杂字》。

再如,1912年广记书局发行的《绘图中西日用杂字》,涉及涵盖天文、地理、花鸟鱼虫、生活百科,尤其后面英语部分,用汉字标注的音标发音。这种“洋泾浜”口诀的英语学习方式,也成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教育见证。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后,为配合农村扫盲教育,全国编写了各类杂字教材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其中包括1957年辛安亭编写的《农村日用杂字》,1983年朱起编写的《新编绘图庄农杂字》等。

可以说,不仅古代,对相杂字的教材对后世教科书普遍采用插图的方式,也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图画识字的教学方式绵延流长地延续到了现代教育之中。作为主办方之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丁钢教授表示,这可以启发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编写好具有中国价值的、中国立场的、中国智慧的优秀教材,也可以通过教科书为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和民族复兴带来更多的启示。

【新闻链接】展览实体书目录

魁本对相四言杂字金陵王氏勤有书堂 1371

绘图庄农杂字佚名/上海锦章书局约1912-1948

最新改良绘图日用杂字佚名/不详约1912-1948

绘图中西日用杂字佚名/上海昌文书局约1912-1948

新增绘图中西日用杂字佚名/广记书局约1912-1948

绘图日用杂字佚名/安东成文信书局约1912-1948

绘图日用杂字佚名/上海锦章书局约1912-1948

绘图日用杂字佚名/上海锦章书局约1912-1948

农村日用杂字辛安亭编/北京出版社 1957

绘图农村日用七言杂字萧征编/陕西人民出版社 1958

新编绘图庄农杂字朱起编/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3

《共和国教科书?初小部分》一套沈颐、戴克敦、庄俞编纂/新星出版社 2011

《最新修身教科书》一套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4

《最新国文教科书》一套蒋维乔庄俞编纂/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4

《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一套刘树屏编纂/中国和平出版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