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1/5/24 15:26:26
来源:上海科学育儿指导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秦嘉莹
宝宝特别粘人,妈妈走到哪,孩子就跟到哪,几乎一刻也不能离开;花了很长时间说服和安慰,孩子依然不愿意去幼儿园,分离焦虑特别严重;宝宝只要看见妈妈对别的小孩好一点都会不开心,甚至会大发脾气;想必不少父母都面临过以上种种“甜蜜的负担”。为什么有的孩子落落大方,能很快适应新环境、接纳新朋友,自己家的孩子却只喜欢粘着爸爸妈妈?很多家长可能会把原因归结于是孩子天生性格比较内向、胆子小,却不知道——这很可能是因为孩子和父母之间没有形成一种安全的依恋关系,孩子缺乏安全感造成的。
那么什么才是安全的依恋关系?影响安全依恋关系建立的因素都有哪些?家长又该如何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依恋关系,给予TA足够的安全感?
亲子依恋的四种类型
上个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艾恩斯沃斯等人设计了一种心理实验,来研究宝宝与妈妈在陌生情境里分离后的行为和情绪表现,根据实验结果将依恋类型分为四种类型,安全型依恋由此被界定。
1、安全型依恋
宝宝对依恋对象有足够的信任和安全感,自己的需求能在依恋对象方面得到充分和及时的满足。这种依恋表现为孩子的情绪更为稳定,对父母的依赖更适度。当父母在时TA会积极互动,父母离开时虽然会出现短暂的焦虑不安,但还是能较快地适应新环境,当父母再次回来时,也能很快恢复到原先的快乐状态。
2、回避型依恋
如果父母经常不在家,或者常常拒绝孩子的正当需求,孩子就可能形成回避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的孩子跟爸爸妈妈的关系是冷漠的:当父母在身边时,孩子会自顾自地玩,不会去观察父母在干什么。陌生人来的时候,孩子不会产生很大反应,也不会回到家长的身边。当父母离开孩子,身边只有陌生人的时候,他们也不会表现出非常舍不得或者痛苦的情绪。父母回来时,他们也不会表现出任何愉悦感。
3、反抗型依恋
这个类型的宝宝显出很高的分离焦虑。同父母分离进入一个新环境后,他们会感到强烈的不安。当再次同父母团聚时,他们一方面会试图主动接近父母,一方面又可能对来自父母的安慰和亲近表现出焦虑或反抗等行为。
心理学研究表明,安全的依恋关系,可使孩子获得足够的心理安全感。孩子能充分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心和爱,从而更能积极主动地探索外部世界,适应新环境,同时对促进大脑和智力发育也更为有利。
同时,婴幼儿时期建立的安全依恋关系,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长大成人后能否与他人建立信任或亲密的关系,影响孩子日后的情绪控制能力、社交能力等,进而影响孩子未来的事业和家庭。而另外两种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长大成人后的人际交往中,则容易陷入敌对焦虑等情绪和畸形关系。
影响孩子建立安全依恋关系的行为
0-3岁是孩子建立安全依恋关系的重要阶段。那么,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哪些行为会破坏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呢?
1、婴儿时期的母婴分离
宝宝和妈妈有着天然的链接,妈妈是宝宝安全感最初的来源。妈妈的陪伴时间和质量决定了宝宝的母婴依恋类型。而母婴依恋是多重依恋的基础,也是孩子未来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础。
如果妈妈这个安全岛可以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他们就会勇敢自信地向外探索世界,否则,宝宝可能会出现过度黏人或者过度独立拒绝他人善意帮助的情况。
2、频繁更换看护人
很多家庭由于各种原因,总是频繁地更换孩子的主要抚养人,如经常更换保姆;父母工作忙,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往托儿所;父母外出打工,轮流交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看管等。要知道,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需要稳定的陪伴和时间的积累。如果频繁中断孩子与成人之间的情感联结,这种关系就很难建立起来。
3、生活不规律
规律的生活,可以让孩子对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有预判,增加他们对未来生活的确定性,从而有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反之,生活如果不规律,孩子总是生活在对未来不确定的状态中,则不利于安全依恋关系的建立。
4、父母经常偷偷离开
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场景:妈妈为了不让孩子哭闹,会趁孩子看不见的时候偷偷溜走。但是,妈妈偷偷离开,对于孩子来说则意味着“妈妈不见了!妈妈不要我了!妈妈不爱我了……”由此而带来的恐慌可能会让孩子一整天都不安心,所以这是一种非常糟糕且破坏孩子安全感的行为。
5、需求经常得不到回应
一些家长在因为工作忙碌,或是耐心不足等原因,对孩子的需求往往很难及时回应,或是懒得回应,习惯以“哭就哭吧”,或是让孩子多睡等方式处理孩子的哭闹。这样的行为都会影响安全依恋关系的建立。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
依恋关系的建立和家庭教养模式紧密相关,那么,在日常家庭教育中,家长该怎么帮助孩子建立起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呢?
1、安排固定的监护人或抚养者
在孩子出生后的前几年,尤其是0-5岁这个阶段,要尽量由稳定的监护人照料,为孩子营造安全的、可信赖的生长环境。此外,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与孩子之间有着天然的建立情感的基础,在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中,孩子最能获得心理满足,也最能形成良好的互动。因此,如无特殊情况,孩子的看护人最好由孩子的亲生父母承担。
2、多与孩子做身体接触和情感交流
孩子的安全感不仅来自于“吃饱睡好”,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良性互动,包括身体接触、眼神交流、语言沟通等,这些方面如果被忽略,通常会导致孩子与父母之间疏远、冷漠,难以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所以在宝宝还不能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感情时,直接的肢体接触是最好的方式。
3、及时回应孩子的合理需求
其实在孩子0-1岁时,孩子的需求更多是生理需求,孩子的哭闹、吸吮,或是咿咿呀呀、嘟嘟囔囔等都是有意义的,是孩子在表达情绪或是以别样的方式传递需求信号。家长要敏感地领会到孩子的用意,随后迅速做出适度的反应,是该即时满足、延迟满足,还是不予满足。
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生理方面,家长也要及时关注到孩子的心理需求,比如孩子对世界的探索欲、好奇心等。同时也要鼓励孩子积极的探索,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尤其是当孩子遇到挫折需要安慰的时候,家长需要尽量及时出现在身边,给予安慰和鼓励。
4、遵守承诺,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分离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学会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分离,离开时让孩子了解家长的去向,让其认识到离开是暂时的,不代表抛弃TA。
同时,家长也要通过生活里的各种小事,让孩子认识到每次大人的承诺都是可信的、会做到的,这样的良性循环,能很大程度建立起孩子的信赖感和安全感。
5、管教时,注意与孩子的沟通方式
很多家长面对孩子的“调皮任性”和“不听话”时,可能经常会说这样的话:“宝宝听话,妈妈喜欢”、“再皮,我们就不要你了!……”等句式挂在嘴边。这种表达虽然可能在短时间内控制孩子的行为,但其实已经对孩子造成了伤害,让他们觉得——“如果我没有做好、做到,爸爸妈妈是不是就不爱我了?”,从而产生“爸爸妈妈的爱是有条件的”、“我会被抛弃”的担忧,影响亲子间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建立。
面对做错事的孩子,家长需要强调事实,告诉孩子做错事情后的现实结果,而不是以爱作为诱饵,强调想要获得爱孩子该如何做。要让TA知道,做错了事需要改,但这不会影响爸爸妈妈对TA的爱;其他孩子做得再好,都无法取代TA在爸爸妈妈心中的位置,这样才能呵护好孩子小小心灵的安全感。
6、规律生活,锻炼孩子独立能力
给孩子做好合理规律的生活安排,可以让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有掌控感,提升孩子的安全感。同时适当在生活中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和习惯,比如让孩子学会自主吃饭、穿衣、喝水、如厕等,也有助于孩子变得更自信。独立自信的孩子对于父母的过度依恋会大大减少。
7、对生活中发生的重大变化提前规划
对于打破孩子生活的重大变化,例如更换居住环境或者幼儿园等,父母需要提前规划,并让孩子参与其中。当他们对事情会如何进展有一定的掌控和预知,心里的担心和恐惧就会大大减少。
总之,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建立并不困难,只要我们多点用心、科学陪伴,就能为孩子洒下爱意的雨露,让他们的内心充盈着满满的安全感。有了足够的安全感,孩子才能更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