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6/5 12:01:47
来源:青未来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秦嘉莹
点击"播放键"查看完整视频
郭光普老师是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副教授,长期从事动物生态学、生物多样性以及保护生物学方面的科研及教学工作。本期《青对话》栏目,我们走进同济大学郭光普老师的自然课堂,了解什么是自然教育,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我们如何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来解读各种社会现象。
您是研究生态学的,那什么是生态学呢?
生态学是生物和它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的内容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我们可能只知道空气、土壤、水,其实环境中还有一些我们看不到的因素,对我们的影响也无比巨大,比如磁场、重力以及我们看不到的一些波对我们的作用,这些我们平时是感觉不到的。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要去寻找目前了解的一些因子对动物产生的作用,看动物的行为和这些因子之间的关系,然后来解释动物的行为,所以通过自己的教学和研究,我也认为生态学其实是一种关系学。
您说生态学本身也是一个关系学的概念,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有“社恐”,害怕处理稍微复杂的人际关系,您觉得从生态学的角度应该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这是一个社会学问题,但同样也是个生态问题。社会学是一个系统内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说它也是一种生态学,所以有学科就叫社会生态学。我们每个人都处在关系网中的一个节点上,和关系网上的其他节点产生或远或近、或强或弱的关系。每个人的节点和其他节点发生连接的数量和关系强弱都不一样,这个是允许存在的。
可能对某些人来说,他们不愿意去一些社交场合,不愿意去和人发生社会关系,这其实是很正常的,也是很自然的,不是每个人都要八面玲珑的。我们生态学中有一个核心词汇叫生物多样性,有些人外向一些,有些人内向一些,这都是正常的。有人不爱社交,我不认为就要逼他去进行各种社交,没必要。
但如果是由于某些原因使他心理上受挫,导致脱离社会,这一点是值得关注的。
像您这样的动物学者一直都在坚持,多样性是这个世界的本质。但对于公众来说,这方面的意识比较薄弱,甚至有人认为我们不需要这么多的生物,您是怎么看的?
这个世纪以来已经灭绝了一些动物,像白鳍豚就是一个重要的例子。对此一些人在情感上可能会受到影响,比如武汉水生所的一些研究人员为此难受了很久,亲眼看着一个生活了两千多万年的物种在自己眼前消失,这对他们来说是个重大的打击。但对很多人来说,可能不觉得有什么。白鳍豚没了?哦,挺遗憾的,来我们继续喝酒。
举一个和我们自己有关的例子。我们体表、口腔、肠道里有很多细菌,这些就是一个生物多样性的体现。
但如果你认为细菌没什么好的,想把它们拿掉,你试试看。比如你用漱口水太多的话,口腔一定会出现问题。所有这些菌群是一个平衡系统,平衡被破坏之后,首先出现的可能就是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细菌,你会马上感受到它给你带来的不便。
肠道菌群是我们的第二人格,我们的长相很大程度上都受它控制,所以当它出现问题的时候,你会马上感觉到不适应。可以让那些认为生物多样性不重要的朋友尝试一下广谱抗生素,打掉肠道里的所有细菌,他可能会面临生命危险。
生物多样性比我们想象的要重要得多,它的价值不一定体现在现在,可能在未来,所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我们对未来最好的守护。但很多情况是因为大家不知道,所以没感觉,在情感上也不会有太多投入。这也是我们做科普的一个重要使命及价值所在,让民众了解科学和自身的关系。
说到多样性,现在我们整个社会在文化输出、价值观等方面也越来越呈现出这种多样性的特征,您怎么看待这样的多样性?
在生活条件都富足之后,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说,我们就到了自我价值实现的阶段了。不光是价值实现,性格的表达也非常必要。当我们不再被自己的生存生计所限制的时候,更多就开始考虑在此之外的追求了,比如艺术追求、性格追求,我们的人格追求就会表现出来。所以很多人表现出来的各种形态,只要不危害社会,不残害自己和其他生命,我认为都是正常的,都是值得尊重的。
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社会应该是宽容度较高的社会,允许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追求、不同的尝试,这样的社会一定是一个有活力的社会,有创造力的社会,有魅力的社会!
现在的年轻人身上好像缺少了一种动物的“野性”,包括现在的选秀风格和观众口味,好像现在的审美有越来越“萌化”和“女性化”的趋势,从多样性的角度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审美不是凭空产生的,审美是进化的结果,是有进化意义的。它是以种群的生存为依据而产生的,很多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
现在的选秀节目和观众的口味越来越“女性化”,我们不说谁引导了谁,但既然存在,就说明这代表了一种现代审美的方向。但从我个人的角度,我的审美有一些种群繁衍方面的考量,我觉得对于男性来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一定是一个审美的标准。一个民族的气质和精神,是由他的力量来体现的。一个没有力量的民族,未来的发展是不容乐观的。
现在的学生中,这种有勇气、有担当、有激情、有青春朝气的孩子越来越少,而“佛系”的相对会多一些,这是我所担心的。我很想让更多学生表现出这样的特质,所以我也会做一些引导,让这些有魄力、有活力的孩子去影响其他孩子,让他们的这种特质也成为一种主导的环境因素,因为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一定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您为什么要大力推崇自然教育?
在大自然里孩子的感官是最灵敏的。自然系统中会有各种丰富的信息刺激他们神经系统的发育,无论是嗅觉、视觉、听觉、触觉还是味觉。他们能够听到大概30万赫兹的声音,而我们35岁以上的成年人只能听到20万赫兹。人为环境里信息的丰富程度跟自然系统相比差太远了。所以把孩子圈起来,本身是割裂了他们和这些信息的交流,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
自然环境还能促进孩子体表和体内微生物菌群的健康发展。芬兰做了一个实验,在相对复杂的环境里,比如有土、草、灌木、乔木,土壤的比例也非常高,孩子在里面玩耍和做一些活动,他们身上菌群的健康程度远远高于在全人工环境下的孩子,实验只进行了三个星期就能得出这种结论了。
我们之前的经验也表明,孩子在自然中活动,作文能力是提高的,因为他们在自然中的观察就是一个自然的逻辑思考过程,根据先后、左右、上下的这些时间和空间顺序把事物描述出来,这就是作文。
这说明我们的孩子进入真实的自然里去体验,对他们的成长是至关重要而且是很基础的,不仅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能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
让孩子能够和自然多接触,从自然中去获得一些感悟,去放松自己,通过各种信息的接触,让他认识到生命是什么,我们如何对待生命,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环境。其实还是刚才所说的,生态是个关系网,我们找到在这个关系网中我们的位置,确定位置,拿出态度,再做出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