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西施北上第一村

时间:2021/6/8 10:38:25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作者:钱汉东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秦嘉莹

去诸暨看看吧。

图像

西施故里浙江诸暨有个历史文化名村——钱池。日前,村头立起了“西施北上第一村”的巨石,引得路人纷纷驻足欣赏。

钱池是我的故乡,少时常随家父来此省亲,成为儿时的乐土,也是我一直魂牵梦萦的地方。

钱池为典型的江南水乡,河塘遍布,茂林修竹,荷花飘香,渔舟出没,鹅鸭欢叫。当年,越国重臣范蠡大夫携西施、郑旦两位诸暨美女到绍兴王宫学习歌舞礼仪,尔后出使吴国。良辰吉时,龙舟从诸暨宽阔清澈的浣江中缓缓北上,驶离诸暨城30里的钱池村时,热情侠义的乡亲们闻讯赶来,向西施告别。据钱氏宗祠碑文云:西施北行至此,盖为众观所围,行也不得。时乃有渔翁献策,欲睹绝色,先投一钱,鱼贯进退可也。范公称许之。须臾,钱积舱满。范公乃命掷钱村头池塘,瞬间盈溢。范公赞叹曰:壮哉钱池,民不惜钱,必不畏死,民情可知,民心可用矣!千年而下,越民侠义之气,始于斯源;越国复兴之路,由此萌现。

钱盈池满,“钱池”由此得名,“西施北上第一村”由此叫开。

说实话,有关钱池得名之说,少时不知听长辈说过多少遍,起初,我心存疑惑,甚至认为这是好事者的杜撰。直到1987年回诸暨采访,县史志办的边迪夫先生陪同我去钱池村探望大伯,才知道这则世代相传的故事,在县志上早有记载,遂写下《五律·咏西施》赞叹:“越女夸天下,西施有艳声。人徒工媚笑,尔独敢含颦。报国千年重,谋身一念轻。浣纱非祸水,旧案待重评。”现拙作已刻碑,立于诸暨市西施殿的碑廊里。我还为村里题写了“西施亭”“清风亭”及赞颂西施的楹联:“响屧廊不存,香魂合归梓里;浣纱石依旧,倩影自在周遭”等,钱池村成为诸暨西施文化的重要地标。

“耕读传家”是诸暨人世代相传的文化基因,浸润于诸暨人的骨髓。此耕读之风气,可能起源于元代布衣王冕,他写下“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诗句。少时省亲,家乡那些高高耸立的进士牌坊给我留下深刻印象。11岁那年,我注意到“钱氏宗祠”的匾碑上那些字写得非常工整漂亮,于是萌生了把字写好的意愿。尔后在漫长的岁月里,特别是在艰难的淮北插队期间,我都没有放弃临帖习字。

在钱池村的西边有个“贤栖湖”。初夏时节,风光奇秀,百余亩宽阔的湖面上,映日荷花别样红。湖里盛产鱼虾、莲蓬和藕粉,旧时杭州的西湖藕粉大都产于此地。今天当地人依旧在生产土制藕粉,深受市场欢迎。古时钱氏先贤已有美化环境的意识,在塘边种有许多高大的柳树、桕树等。早春二月,新芽吐绿,微风吹拂,湖水荡漾,柳枝飘扬,美不胜收。后来因抗洪需要,把粗大的树砍掉用来加固江堤,今天不少钱池村的长者回忆起来,仍感到可惜。

钱池南边有座雁宿湖,少时我常去那里玩耍。在我的印象中,雁宿湖群山环抱,湖水清澈,轻舟荡漾,鱼虾群游,莲荷飘香,一派江南水乡风貌。曾几何时,人为开发,侵湖造房,湖面渐小;垃圾漂浮,污水横流,湖水混浊不堪,夏日臭气熏天,令人感叹不已。前不久经过精心治理,恢复昔日旧观,随着喷泉音乐响起,华灯闪烁,这给雁宿湖平添了几分神韵,典雅石桥边还建起千古孝文化长廊,成为诸暨打卡新地标。

每次来故乡钱池,呼吸带着沁人的清新空气,耳闻硬邦邦的乡音,心里总有说不出的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