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斫琴师华一志:知音在,弦断得人顾

时间:2021/6/16 23:28:00

来源:新民网    作者:徐翌晟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黄澄怡

弦乐器制作师华一志的双手,即使细细观察,也丝毫觉察不到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三十多年前,正是这双手,使他被誉为“修复过斯特拉迪瓦里琴的第一个中国人”,如今,也正是因为这双手在古琴上的灵巧翻飞与摸索,终于大大改善了古琴千年来的换弦与调音难题。“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弦断,不再成为古琴演奏者的心头之痛。

弦乐器制作师华一志的双手,即使细细观察,也丝毫觉察不到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三十多年前,正是这双手,使他被誉为“修复过斯特拉迪瓦里琴的第一个中国人”,如今,也正是因为这双手在古琴上的灵巧翻飞与摸索,终于大大改善了古琴千年来的换弦与调音难题。“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弦断,不再成为古琴演奏者的心头之痛。

华一志与弦乐器的缘分始自对音乐的爱,1955年出生于上海的他,喜爱拉小提琴,17岁那年他被分配到上海机器修造厂当钳工。遗憾的是,华一志的左手在一次工伤中骨折,无法再进行提琴演奏,但对音乐的热爱却难以割舍,他将全部精力都转移到了弦乐器的修造上。

WDCM上传图片

图说:华一志 记者 陈炅玮 摄

上世纪80年代,华一志东渡日本留学,在大阪当时最有名的卡内基弦乐器有限公司进修和工作,半年不到的时间,华一志就进入了公司里顶级弦乐器修造技师的梯队。在那里,华一志得以接触并修复了包括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瓜尔耐利、瓜达尼尼、蒙特雅娜等在内的20多把价值超过百万美元的世界顶级名琴,日本《读卖新闻》把他称作“修复过斯特拉迪瓦里琴的第一个中国人”。

1991年,上海音乐学院开始筹备开设提琴制作专业,在贺绿汀、丁善德等老院长的热情邀请下,华一志作为特殊人才受聘回国,参加提琴制作学科的创建和教学工作。教书育人几十载,华一志的学生早已遍布全球,薛艺、尹颖等人还获得了世界顶级制琴大赛的金奖。

1998年,华一志的修复手艺还挽救了一场国际交流音乐会。当时,法国吉他大师米歇尔·奥蒙的访华音乐会巡演到沪,没想到刚下飞机,米歇尔那把价值万余法郎的吉他就不小心撞出了一个大窟窿,而演出在即,正在米歇尔急得六神无主之际,演出方找到了华一志,原本不再抱有任何希望的米歇尔没有料到,经过华一志整整一夜的工作,“身负重伤”的吉他居然修复如初,而“神医”华一志拒绝了米歇尔的酬劳,华一志说:“如果中国的艺术家到法国演出遭遇这种情况,毫无疑问,法国人民也会这么做的。”

回归于古琴

如果说西方弦乐器开启了华一志的音乐之门,那么中国传统弦乐器——古琴的斫制则是华一志一场悄无声息的回归。

“小提琴和古琴是同属弦乐器。只是,一个是西方弦乐器,一个是东方弦乐器。二者振动与发声原理相同,斫制的基本功相同。”在华一志看来,提琴做得再好,起源和文化都在欧洲,而他想亲手做出真正具有东方属性的乐器。

作为古琴斫制技艺的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华一志很传统却一点也不守旧,他开始将西方弦乐器讲究的木材的声学性能和机械性能等参数引进到古琴选材中,尝试使用鱼鳞云杉作为古琴的面板。同时,他还力主改变古琴仅作为室内乐演奏乐器的现状。

千百年来,古琴一直被认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究其原因,古琴作为独奏乐器,音色较为低沉、音量较小,在不使用扩音设备的前提下,难以实现与其他乐器同奏,亦无法在宽阔场所进行大型演奏,对它的传播推广造成了一定限制。

有别于传统古琴将音孔置于琴底的做法,华一志根据弦乐器的振动和发声原理,把古琴的音孔改制在面板弦道之外的两侧,既美观又不影响演奏,底板则是由传统的平面改为略带弧度的设计,以增强共振效果。他还以传统龙的图腾,亲手设计为音孔的外形,再以凤的形状设计为纳音,栖于龙的底下。

华一志告诉记者,把音孔设计在面板上的作用,是为了让琴弦的振动由面板至底板,再通过底板反振出音孔。“这样的设计,科学地完成空气在琴腔里的二次振荡,大大提高了古琴的音量。”华一志还将这个设计的理念及振动原理,铭刻在了琴的背部。

2014年,华一志被授予“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斫制”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同年,上海音乐学院也获颁“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斫制保护单位”铜牌。2017年,为支持华一志在古琴斫制上的钻研和务实创新,上海音乐学院特批教育用房给华一志,作为古琴斫制的传承基地。

坚守中创新

华一志的工作室位于上海音乐学院附小的东北角小楼,门上挂着一个金属牌——“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斫制技艺”,屋子只有十几平方米,整整齐齐摆满了各种琴的部件与修造工具,最醒目的自是古琴无疑。工作台的边墙上钉了一块一米见方的木板,上面密密匝匝挂满了华一志日常修琴用的百余件工具——蚂蚁锉、篣……各有其形,操作者的心思得有多缜密,才能保证用毕之后物归原处呢?华一志笑着揭秘,原来,他把每一件工具的外形都用淡淡的铅笔样画在了木板上,每次使用后,依样循返即可。

华一志从门背后拿出了他的绝活——一把红木手柄,历经百余年、几代人之手的中国大锯,用以制作古琴最基础的一步——开大料。此次参加“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的古琴“古月龙吟”,由华一志独立设计、历时三年研制而成的,从开料至成琴均由华一志手工完成,为纪念恩师胡维礼,故取得此名。

“我一直坚持‘洋为中用’,重在‘中’,‘古为今用’,重在‘今’,只有在坚守传统中不断追求创新发展,才能做好非遗的活态传承。”斫琴了大半辈子,从提琴到古琴,华一志说,自己的专业与志趣始终没有改变,更没有“跨界”,“这是我在专业和志趣上的‘回归’。扩大古琴的音量,让古琴在不使用扩音设备的前提下,能发出自身的充满东方韵味的琴声。我将用我的余生去做好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