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6/22 19:32:55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沈轶伦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黄澄怡
在电视剧《觉醒年代》中,最让观众感动流泪的一幕,当数陈独秀送儿子陈延年和陈乔年赴法留学的场景。青年意气风发走向码头的步伐,和他们日后为信仰而牺牲之际走向刑场的步伐,通过剪切不断重叠出现,加上陈独秀面对孩子们偷偷落泪的背影,这一幕,令观者无不动容。
这剧情的背景,是1919年到1920年期间,先后有许多追求进步的中国学生从上海出发赴法勤工俭学。毛泽东第一次到上海来,就是欢送新民学会的朋友到法国去。
而当时许多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从上海出发的起航地之一,就是汇山码头。中国第一批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就是于1919年3月17日从上海汇山码头乘坐日轮“因幡丸”起航。
曾经的汇山码头,位于今日黄浦江北岸,提篮桥地区南侧,始建于1872年。起先,这里只是简易的江边沙滩小码头。资料显示,早年间船只到岸,需用手划驳船搭跳板装卸,所停靠船只大都是拉索前来的。
1903年,麦边洋行因在长江航运竞争中失利,将汇山码头、仓库、三艘长江航运轮船以130万两白银的价格卖给了日本邮船株式会社。早期的汇山码头只有两座十分简陋的木结构浮栈桥。1904年,日商宇森公司投资250万日元,请英商协泰洋行设计,华商馥记营造厂承建施工。建成后的汇山码头成为综合性码头,有驳船港、办公室、砖木结构仓库和货栈。1913年起至1917年,码头进行了重建,成为当时设施一流的钢筋混凝土大码头,主要停靠该公司经营的上海至长崎班轮及其他世界航班。
汇山的得名,一说,是因为当时码头占地太小,故没有人想到要起个正式的名字。洋人们也随口把它称为WaysideWharf,直译是“路边的码头”。这个“路”(Way)指的就是今天的“东大名路”,当时称作“百老汇路”(BroadWay),直译就是“大马路”。路边的一座码头,喊久了,谐音汇山也就成了中外人士对该码头的正式名称了。
郭鹃 摄
虽然汇山码头已经在城市更新中消失,但它在历史中曾经见证过的旅客却足够传奇。比如爱因斯坦,正是在这里知悉自己获得诺贝尔奖。
1922年11月13日上午10时,汇山码头人山人海。爱因斯坦偕夫人艾尔莎乘日本邮船来沪,在汇山码头登岸。在船上,爱因斯坦收到瑞典科学院电报,得知自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高兴的爱因斯坦在码头面对欢迎人群,写下相对论中的β因子,这是他留在中国的唯一手迹。
几个月后,1923年4月12日清晨一大早,汇山码头上,又迎来了一群上海文化界名流,包括徐志摩、张君劢、殷志龄、潘公弼等和在沪外侨三十多人。大家在这里恭候一艘名为“热田丸”(Atsuta)的轮船到来。船上,是他们等待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人泰戈尔先生。
当贵宾从汇山码头下来,接待他们的经典“上海一日游”线路图是怎样的?
以爱因斯坦夫妇为例。清晨在汇山码头靠岸后,他们即驱车来到“一品香”餐厅用餐,后在小世界游乐场听了昆曲。此后,爱因斯坦又游览了城隍庙、南京路等上海主要景点。晚餐时分,爱因斯坦在中国书画家王一亭位于乔家路梓园的家宴上享用中国美食,为一道又一道美味感到惊诧。
而泰戈尔第一次抵沪,也享受了超高规格待遇。当时,诗人还未下船,人们就涌上船,为他戴上花环,并摄影留念。报社的记者迫不及待地在甲板上对泰戈尔进行了采访。然后,在中国朋友的簇拥下,泰戈尔一行登车驶往静安寺路的沧州别墅。傍晚时分,泰戈尔在徐志摩等人的陪同下,来到了位于上海西南的龙华赏花,此后出席各种盛大的欢迎会、茶话会和宴请。
也就是在上海之行中,泰戈尔提醒人们:“要晓得幸福便是灵魂的势力的伸张,要晓得把一切精神的美牺牲了去换得所谓物质文明,是万万犯不着的。”他认为:“物质主义的侵入,我们诚然不能抵抗,可是如果我们迷信他,甘愿将活的精神,埋没了去换死的空壳的物质,又哪里值得呢?”(《东方文明的危机》,刊《文学周报》1924年4月21日第1版)
昔日汇山码头
不单单迎来送往,战争炮火中,汇山码头争夺战是八一三战役中令人瞩目的一役。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中国军队奉命攻击汇山码头,阻止日军增援部队在虹口登陆。日本人则把汇山码头的仓库变成弹药库,还修筑了许多水泥碉堡,凭借火力和地形的优势对中国军队进行疯狂扫射,士兵牺牲惨重。其中,300多名中国军人攻入巷内与敌展开战斗,不料被日军以坦克阻塞路口,遭到火力袭击,全部壮烈牺牲。
1938年,当时沪上媒体记者走到已经沦陷日军铁蹄下的提篮桥地区时,触目惊心:虽然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远近却没有一点人声人影,惨寂得像阴间鬼域。在这全程中,只有提篮桥汇山码头门外见二个日本哨兵,以不纯熟中文向记者索要香烟。其他地方没有看见一个日军站岗,只有焦木坍墙横卧着。当过外白渡桥的时候,看见有一个穿蓝布短衫工人模样的人“给一个日军敲着响亮的耳光”。
“‘据车上的人告诉我,现在虹口区中有几多工人都是领了通行证步行的。当过外白渡桥的时候,须向日军行一个纯日本式九十度的鞠躬,倘稍不像样,逢彼等刚发兽性时便要给抓住吃耳光了’……听完这话,车在外滩停下,我回首北望,心中有不能说的酸痛。故国河山,不知有多少地方,变成了这样的活地狱。”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为抵制伪政府接收海关及在外滩江海关大楼上悬挂汪伪旗帜等命令,1938年5月7日上午,从汇山码头到十六铺,海关外勤华员、税警,一律罢岗集合,护关运动爆发。
当天下午,上海职业界救亡协会召开紧急会议,邀请护关运动委员会代表介绍斗争经过情况,并向上海各界同胞呼吁:一致援助英勇坚毅的海关华员护关运动。上海各大报纸及时、详尽报道海关华员护关运动,全国各地以及欧美重要港口的报纸也陆续发出报道。
上海解放后,汇山码头归属第三装卸作业区,1957年扩建后可靠泊万吨级海轮3艘。到了20世纪90年代,码头相继归属汇山装卸公司和客运服务总公司。
今年3月,留法勤工俭学起航102周年纪念日,在今日靠近北外滩公平路码头的滨江观景点望去,江面上添了一个红色的浮筒。这一出发地纪念标识,用来纪念第一批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出发时邮轮停泊的七号浮筒。
从昔日汇山码头的区域望出去,如今的和平世界,已经是高楼林立的繁荣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