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纪明泽:用教育智慧陪伴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时间:2021/8/10 15:38:23

来源:教育参考    作者:纪明泽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秦嘉莹

WDCM上传图片

纪明泽

纪明泽,1985年参加教育工作。上海市教育科研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总支书记、副主任。上海市基础教育国际课程比较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中小学科技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统计与测量分会副理事长。作为课程领导力、绿色指标综合评价、高中国际课程规范化试点、中小学数字教材学校应用、教材教法研训一体网络课程建设等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在项目顶层设计、实施策略、操作路径、组织管理、展示交流、成果提炼、队伍建设等方面,发挥了核心的作用。先后获得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用教育智慧陪伴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来,随着工作岗位的变迁,我的身份在不断发生转化,也随之产生了很多不同的称呼:纪书记、纪主任、纪先生、老纪、纪院长等,但是在我的内心中,我最为自豪的称呼始终只有一个,那就是“纪老师”。对我而言,老师,不仅是一种职业的界定,更是一种道德的约束和生命的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当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要心无旁骛,甘守三尺讲台,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这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专业性工作,也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政治性工作。讲政治,不忘初心;讲专业,育人成己。35年以来,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教育工作是一种高情智投入的工作,教师专业水平的最核心体现就是用丰富的教育智慧引领学生有道德、讲大局、重格局、健康快乐地成长,这些智慧体现在教书育人的每一个活动之中,反映在师生交往的每一个细微之处。

立德树人——净化每一个道德的心灵

道德是立身之本,也是育人的第一要义。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净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实现每一个学生有道德的成长。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每一个教师要有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信念,要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底气,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长期以来,我始终认为教育的功效首先要落实在学生的道德积累之上,我始终都将道德要素作为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取向,在工作中做到两个坚持:其一,坚持把道德作为培养学生的第一要义。学生千差万别,成长的环境也不尽相同,我可以接受一个学生在专业上没有大的建树,但是我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树立起爱党爱国的理想信念,树立起为国家为民族奉献的道德情怀,树立起敬业乐群的优秀品质。这么多年,我培养的学生,绝大多数都选择了教育工作,90%以上都是党员,很多人成为高校和事业单位党组织书记,他们当中还产生了上海市教育年度新闻人物、省级优秀党务工作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支教教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省级示范党课主讲教师等先进人物。其二,坚持把道德作为自我修养的第一追求。好老师可以各有千秋、各显身手,但必定有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质,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良好的道德修养。不论身处何位,我都要求自己成为一个“正能量”的体现者和传播者,学生有困难我第一时间送上问候,学生有成绩我第一时间送上鼓励,在我和我的学生共同经营的“纪家大院”微信群,我经常将我的道德反思与感悟分享给学生,既提醒自己时刻检视自己的言行,也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必要的引领与支持,与学生形成了“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生命共同体。

目中有人——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

教书育人,需要坚定的信念作为精神支撑和行为向导。在我看来,一个优秀的教师之所以优秀,不仅在于拥有高尚的师德和渊博的学识,更为重要和基础的是要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和坚守自己的教育信条,这种信条未必是高深的理论,但一定能够体现一个教师核心的教育哲学、丰腴的实践体验和坚定的教育信仰,引导他用切实的教育行动赋予教师职业崇高的价值意义和厚重的发展内涵。长期以来,不论是作为教师还是作为教育管理者,我坚守的最基本的教育信条就是:目中有人,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做老师的时候,每次迎来一批新学生,我都会对照他们的档案一个个熟悉他们,在见到他们的第一眼我就能准确地说出每一个学生的姓名、籍贯、学校、特点,以至于学生们在跟我相处的第一刻都无一例外地张大惊讶的嘴巴,这种由惊讶带来的喜悦、信服、感恩等,会伴随我们今后相处的日日夜夜,也会让我的教书育人工作变得简单高效。到教育管理岗位后,跟我工作有接触的每一位校长、每一位教师,我不仅能够很快记住他们的名字,记住他们的学校、业绩、方向,我甚至要求自己精确记住他们每个人的电话号码。熟悉我的人都时常称赞我的记忆力惊人,但是我深知这种记忆力的背后其实隐藏着自己的教育信条,这也是我所认同的教育智慧的一种体现。因为记住了每一个人,原本可能冰冷的工作就有了炽热的温度,“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也就有了更多的情感支撑。

精准施策——绽放每一份独特的精彩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和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有效、高效的引领,必须建立在对学生成长需要的充分了解和成长空间的精准把握之上。教师的育人智慧,最重要的体现就是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实际情况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实现“精准施策”,以促成每一个学生生命独特的精彩绽放。作为教师,我最不喜欢的一句话就是“恨铁不成钢”,因为我始终觉得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都有不同的发展基础、发展空间和发展可能,真正的教育就是让铁成为钢,让石头成为石材,让木头成为木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我在工作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了解、理解、信任、支持、包容、激励、欣赏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特长和需求,为他们“个性化订制”可行的成长路径。来自山东农村的学生赵涛(化名)家境贫寒,读书都是靠贷款,但是他头脑灵活,也有比较强的思考能力和文字水平,我在他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就介绍他利用课余时间到一所学校蹲点实习,帮助校长和学校教师做些文字梳理工作,既发挥他的专业优势,也作为一种勤工俭学的方式解决了他的实际困难,他现在成长为优秀的高校党务干部。来自江苏的邓健(化名),他为人有原则且不失灵活,教育研究能力较强,讲话也很有感染力。在跟我读研究生期间,我便根据他的特点对他进行“双培养”,安排他边读研边从事本科思政辅导员工作,并把我从事高校思政工作的经验手把手地教给他,他成为学校以学生兼职身份获得优秀政工干部荣誉的典型。同时,我在学术培养上介绍他跟很多业内名家认识,带他参加各种学术活动,经常跟他交流读书体会,并鼓励他攻读博士研究生。最终他顺利获得学位并进入高校教学研究岗。在工作岗位上,我继续带着他“双成长”,把自己在业务管理岗位、党建工作岗位的成长经验倾囊相授,他从系科党支部书记到系主任再成为学院党委领导,成为党务业务双过硬的典型。我还推动他在理论研究的同时常态化深入中小学校汲取实践智慧,目前他已经成为上海基础教育领域比较知名的专家。上海籍学生刘伟(化名)本科跟着我读书时就有创业念头,在那个年代这属于比较“个性且叛逆”的。我发现他头脑灵活,善于沟通,便做通家长思想工作,一起呵护并推动他的梦想付诸实践。在创业过程中,我一直叮嘱他要遵纪守法、恪守伦理、取之有道,鼓励他在创业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他现在成为业内比较有口碑的成功典范。

到现岗位之后,我对工作范围中的每一位教研员、每一位青年教师、每一位年轻校长,都热忱关心他们的成长。学历待提升的,我帮助他们联系导师攻读在职研究生;论文和专著少积累的,我跟他们讨论、厘定写作提纲,指导他们总结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办学管理缺顶层设计的,我深入他的学校了解情况,为他及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总之,对于我的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工作对象,我都努力做到心中有数,用不同的方式尽可能给予帮助,我不希望我的学生千篇一律,但是我一定会努力促成他们不同的精彩。

适时提点——激扬每一个生命的自觉

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靠谁培养人?只有具备高度生命自觉的人才能够主动应对、应答这些重要的命题。教育的重要使命在于激扬每一个生命的自觉,激发每一个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很少对我的学生直接说“你应该怎么做,你需要怎么做,你不能怎么做”,我都是通过自己看似不经意但却经过反复思考的话语,悄然表达自己的见解,引发学生自己的思考,让他们在思考中形成自己对问题的解决策略。我很多的学生,有的已经毕业近20年,但他们都愿意经常到办公室来看看我,也愿意通过各种方式经常跟我聊聊。我知道,每逢遇到问题,他们都很期待我的“纪氏金句”:学生工作上不顺心了,我会跟他说“风风雨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引导他们树立良好的心态;学生专业发展上遇到瓶颈了,我会跟他说“迈开步、走稳步、不停步,天天有进步”,引导他注意积累,坚持前行;学生取得成绩时,我会跟他说“得意失意,切莫在意,顺境逆境,切莫止境”,引导他坚持上进心、耐挫力;学生走上领导岗位,我会跟他说“团结能人做大事,团结好人做好事,团结坏人不坏事”,引导他掌握必要的领导艺术。很多学生在他们的学位论文后记中都会写道,“纪明泽老师教我懂得了‘人要学会付出、奉献,要去爱别人、爱世界、爱生活’(明‘泽’也)”,“纪老师真的就是一棵长满生活和人生哲理的苹果树。每当困惑无比的时候,他会装作漫不经心地掉下一颗苹果砸在我的头上,看似几句玩笑的话却往往饱含着为人处事和治学修道的真理,启迪我智慧的火花,让我醍醐灌顶,瞬间顿悟良多”。我想这也正是我作为教师所追求的育人境界。

本文选自《静待花开——百位特级谈育人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