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多少电影在此取景:汾阳路79号和150号两幢白楼的故事

时间:2021/8/31 16:50:58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邱力立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黄澄怡

WDCM上传图片

汾阳路79号住宅,现为工艺美术博物馆,在上海众多历史保护建筑里,也颇有名气。

这幢华贵的花园住宅,外形带有欧洲城堡样式,宽阔的大草坪衬托着白色的建筑,被大家称为“海上小白宫”。

虽然在各种介绍里,这里常被指“兴建于1905年,原为法租界公董局总董官邸”,但不少学者也提出异议。或以“近代上海建筑史”为研究切入点,认为“在20世纪初的上海,此类建筑风格尚未出现,此宅建于1905年一说并不可信”;或分析认为,“1905年时的法租界尚未扩张到此,故公董局在此违规兴建总董官邸的可能性不大”。此外,也有邬达克的后人认为,此宅是邬达克的作品(邬达克1918年来沪)。

那么,汾阳路79号究竟建造于哪个时期呢?

WDCM上传图片

根据《字林西报行名录》,笔者查阅到1941年之前上海大量机构与人物住址的有关信息。从中可知,关于毕勋路(今汾阳路)79号的最早信息出现在1923年。在1923年之后数年,有关毕勋路79号的住户信息中,都能找到一个相同的名字:H.Madier,通常也被汉译成“麦地”或“马迪耶”。

当年这位麦地,作为法商信孚洋行业主的同时还曾与其他旅沪法侨盘滕(J.Beudin)、范诺(R.Fano)等一起创立过一家名叫“万国储蓄会”的金融机构。该机构在创立后通过“有奖储蓄”的方式来吸纳储户,获利颇丰。其后,万国储蓄会又组建中国建业地产公司,大举进军当时上海的房地产市场。

随着万国储蓄会资本的增长以及机构规模的日益扩大,要支付给高管与股东们的薪金和分红也水涨船高。为尽可能减少支出,万国储蓄会高层想出了“建造高档住宅”的方法:将建好的高档住宅分给高管与大股东们“租住”,租金则从薪金与分红中扣除。另外,出于当时租界内对于商业机构建造住宅与个人建造私宅税收标准不同,故万国储蓄会也会把一些所建的“高档楼盘”划归个人名下,以起到“降税”的目的。

万国储蓄会计划的这个庞大地产项目,选中当时在上海以建筑设计见长的美商克利洋行参与。郑时龄著《上海近代建筑风格》一书中写道,诸如汾阳路79号、汾阳路150号、太原路160号等与万国储蓄会有关的建筑,多是由克利洋行设计的作品,而当时的邬达克也正好在克利洋行工作。

那汾阳路79号究竟又是如何被冠以“法租界公董局总董官邸”的头衔的?薛理勇在他所著的《老上海公馆名宅》一书中这样解释:“小白宫建成后,真正的住户是德赉沛。德赉沛是法国外交官,1921年晋升法国驻上海领事,同时任法租界公董局总董。”万国储蓄会将这幢新建成的豪宅无偿提供给他使用,但并非作为他的官邸。大概到1925年,德赉沛调任驻福建领事。

WDCM上传图片

此后,毕勋路79号的住户开始出现了变化。在1930年9月至10月的《申报》中,有两则与毕勋路79号有关的报道,分别是9月26日“葡萄牙总领柏纳多,昨函外部办事处略谓十月五日为敝国创造共和二十周年国庆纪念,是日上午十一时半至十二时半特在毕勋路七十九号总领事公馆内举行茶会庆祝”;及10月25日至29日“毕勋路七十九号,大西洋国(即葡萄牙)领事公馆将被拍卖”。由此可知,汾阳路79号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曾成为过葡萄牙总领事公馆。

继葡萄牙总领事公馆后,日本驻华公使又成了毕勋路79号的住户。1930年12月11日的《申报》上,一则报道称:“日本外务省已在法租界毕勋路七十九号购宅一所,广约十亩,价近二十五万两,作为驻华公使公馆,闻代使重光葵拟于下星期内即行迁入。”

《字林西报行名录》中显示,毕勋路79号自1930年后住户先后有:M.Shigemitsu(1931-1932),A.Ariyoshi(1933-1935)、H.Arita(1936)、Japanese Embassy(1937)。

上述信息中的这位M.Shigemitsu,是曾任日本驻华公使的重光葵,二战甲级战犯。1932年4月29日,在日侨口中的“新公园”,即鲁迅公园前身虹口公园里,在日侨为庆祝天长节举行的阅兵庆祝活动上,义士尹奉吉向阅兵台投掷炸弹,将白川义则炸死,重光葵被炸断一腿,导致终身残疾。1945年9月2日,重光葵拖着那条伤腿,登上密苏里舰,代表日本政府签订二战投降书。

1945年9月17日《申报》中,毕勋路79号再次出现:“四行孤军公祭谢故团长筹备委员会昨通告:公祭谢故团长典礼,定期十月六日(星期六)举行,凡外界团体欲参加者,希即向毕勋路七十九号(电话七○五九三)本会办事处办理登记。”可见,“公祭谢晋元团长筹备委员会办事处”曾在此办公。

在之后几年中,这里还先后成为当时的“江苏监察区监察使署”和“苏浙区监察委员行署”。

WDCM上传图片

如果把时间拨回到1920年左右,汾阳路上除了零星几幢建筑,当时还是一片田园风光。有几幢华丽的西式住宅正在路两旁拔地而起。

其中一幢,就是今天的汾阳路150号。这幢建筑的风格与汾阳路79号有些相似,因在抗战胜利后做过白崇禧住宅的缘故,被称为“白公馆”。它的历史,也与万国储蓄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巧的是,它也被称为“小白宫”。

WDCM上传图片

资料显示,汾阳路150号在1932年之前的门牌号为毕勋路50号,从1932年起更改为毕勋路150号。据《字林西报行名录》的记载,1922年至1927年,这里的住户为J.Beudin(万国储蓄会的创始人之一盘滕),1928年换成了M.Speelman(万国储蓄会主要董事斯比尔门),直到1937年。1938-1939两年中未显示信息。

另据1937年5月25日《申报》的一则报道,大意是:昨日有一十八岁菲律宾人(也有说法称是华人与荷兰人的混血儿),因向斯比尔门告贷两千金未遂,故持利刃潜入毕勋路150号对其进行报复,致使斯比尔门与家人受伤。

在1940年至1941年的《字林西报行名录》中有显示:Mr&MrsW.R.Mcbain曾居住于毕勋路150号。在近代上海史上,有位名叫“George Mcbain”(通常译成“麦克倍恩”或“麦边”)的英国商人十分有名,如今的外滩一号大楼当年就是由他投资建造的,现江宁路奉贤路一带过去曾是他的“麦边花园”。《行名录》中所显示的W.R.Mcbain与George Mcbain是否为同一家族,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1941年10月28日至30日的《申报》上连续登载了“毕勋路150号将被拍卖”的消息,或许此时毕勋路150号的住户已预感到了不久后战争的到来,故急于将此宅转手。

1949年后,汾阳路150号“小白宫”,曾先后有上海国画院、上海越剧院等多家单位入驻,20世纪80年代起又开设过餐厅。该楼现已成为上海沪剧院新址。

WDCM上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