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武进路周边,那些与医院有关的故事

时间:2021/11/2 20:12:23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方益昉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黄澄怡

WDCM上传图片

与沪上四川北路相交的武进路,晚清年间修筑。小路东西走向,长不过500米,从前一直被唤作老靶子路,原因是,当年的英美公共租界,将虹口港沿岸的荒地,或用作打靶,或处决死囚,老靶子遂成路标。此路未设英文路名,算另类,可见当初不受待见。租界当局仅将救火会、隔离医院等机构设置于此,而营造国泰民安气氛的光鲜事体,基本轮不到位于租界边缘的地盘。

但老靶子路上发生过的人和事,并非微不足道,有些还挺大,甚至影响历史走向。有心串联这些线索的话,过往的碎片好像均有深耕发掘的价值。

先说一段我的童年记忆。

武进路东端设有市一医院儿科门诊,其前身是租界时期安置的传染病隔离站。在赤脚医生面世前,东西两端的中间,还残留沪上不多见的私家诊所。年幼易病的我,经常光临上述二处,但印象截然各异。以会让臀大肌剧痛为标志的青霉素注射为例,医院打针的地方,气氛恐惧悲伤,且极易相互传染,娃娃们相聚一屋鬼哭狼嚎。而私人诊所,则光顾者稀疏。我特别喜欢这里铺设的地砖,全神贯注地坪磨砂花纹时,不知不觉中已被抱起,旗袍阿姨轻声细语逗我,同时脱裤,挠痒痒,推针注射,最后表扬一句“真乖”,竟忘了疼痛哭喊。原来,我所从事的医学人文共情疗法,人生早年已有伏笔。

小路西段衔接河南路与宝山路,此处乃汇集晚清交通枢纽新技术的中心区域,与沪上火车站关联的行当,围绕此地铺展开来。我家对门的武进路527号,即老靶子路25号,自清宣统二年(1910年)起,设立沪宁铁路上海医院,主要承担铁路沿线的传染源检验防疫工作。1912年,孙中山先生辞去临时大总统,出任铁路总办,经常出没在武进路453号,即老靶子路111号扆虹园。晚清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称其“颇似西式园林,达官贵人横假座以宴客,陈设器物亦舶来品为多”。

虹口为旅沪粤籍人士密集地,此处承担起粤人会馆功用。孙中山利用乡情积聚革命势力,在此会晤粤籍重要骨干,与唐绍仪等同仁,面谈包括发展全国铁路事业在内的要事。一条不起眼的老靶子路,居然与国计民生,也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先生在宝山路上的沪宁火车站遇刺。身在事发现场的于右任等,第一时间将其送到相距仅几百米的沪宁铁路上海医院急救。遗憾的是,这所行业性医学机构职能单一,并不具备创伤急救专业的设施与人才。宋先生20日遇刺,维持到22日去世,一直逗留在这家简陋的小医院里。出于种种原因,革命党人放弃了前往公共租界寻求医学救治的选项,尽管那里有著名的同仁医院和公济医院,是当时国内设施最新颖、经验最丰富的一流现代医院。如果仅从医学视角推演,恐怕只需再往东端挪上一小段,挽回宋先生概率,应该会大大提升。

宋教仁倘若被救活,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应该开辟不一样的路径。但历史就是这般无情,由一家不起眼的小医院,超负荷承载国运使命,当然不堪重负。所幸,宋教仁在此给袁世凯留下一段临终箴言:

“北京袁大总统鉴:仁本夜乘沪宁车赴京,敬谒钧座。十时四十五分在车站突被奸人自背后施枪弹,由腰上部入腹下部,势必至死。窃思仁自受教以来,即束身自爱,虽寡过之未获,从未结怨于私人。清政不良,起任改革,亦重人道、守公理,不敢有毫权之见存。今国基未固,民福不增,遽尔撒手,死有余恨。伏冀大总统开诚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权;俾国家得确定不拔之宪法,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临死哀言,尚祈见纳。宋教仁。”

原来,医学除了生物与技术属性,还与革命事业万般纠结。从这段不足200字符的留言中透露,医学显然涉及了国家命运的前途转折。这般宏大高深的社会责任,如今发展成一门独立学科,称为社会医学。

还是以与老靶子路东端隔河相望的,位于公共租界中心地带的同仁医院为例。

20世纪10年代初,同仁医院无疑是沪上最具实力的医学中心,也是美国宾州大学医学院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联合培养医学博士的教学基地,已经成功走出了颜福庆、刁信德、俞凤宾等中国医学精英。

时任中国红十字会的俞凤宾博士,1913年在美国专业杂志发表英文论述,记载了医学视野中的辛亥革命。在南京紫金山战役中,革命义军与满清官兵,均把枪口朝天空放。这样的价值启蒙,让上海南洋公学学生为主体的红十字救援在战场中的工作量大大减少。

现代启蒙必须持之以恒,由一代又一代的先贤前后传承。培养初具现代视野人才的同仁医教中心,最初也是由在虹口土生土长的吴虹玉(1834-1919)等前辈创建发展的。

从13岁起,吴虹玉求学于美国传教士文惠廉(William Jones Boone,1811-1864)创建的西式学堂。新校舍坐落在距离老靶子路不远的百老汇路(今大名路)、文监师路(今塘沽路)、熙华德路(今长治路)交接处,属于租界中心浦江码头片区。洋学堂配套时尚的教学与生活空间,吴虹玉求学7年,英文流利,希望再出国深造。1854年,美军萨斯奎哈纳号(Susquehanna)舰艇访沪,舰长允许吴虹玉穿上水兵服,以随舰军医侍从的名义出发。

将近一年的海上行程,让编外军士吴虹玉迅速领悟医疗技术,抵达费城军港后,美国军医把上海小男孩带回家乡定居。吴虹玉旅美9年,熟悉多种行业技艺,甚至从军参与南北交战,深度接触并理解西方社会。1864年,吴虹玉完成勤工俭学磨炼,海归故土时具备了相当开阔的现代视野和工作经验。

1867年,吴虹玉从100美元开始,在虹口筹建小小的同仁医馆。1880年,吴虹玉向本地华商募捐银洋上万,正式扩建同仁医院。他聘请老校长文惠廉的长子文恒理(Henry W. Boone 1839-1925)医学博士,出任医院院长,全面升级硬件设施和专业人才。1904年10月26日,同仁医院在得到美籍医生家族捐款后,落成巍峨的医院新大楼。

1887年,吴虹玉在《博医会报》创刊号上,以《行医可辅传道说》为题,阐明其医教心路。“适闻中国各省之西医士创设四季医学新报一节,得悉之下欣慰良深。夫西医之技术精良,固近年来共见共闻矣,虽前则少见多怪,知西医之妙者仅在有识之士,现通商已久,凡我华民皆知其治法奥妙,有超出寻常,令人不可思议者,而于外科为尤甚……从此观之,西医一道不独有益于人之身体,并可有益于人之魂灵……”

短短的老靶子路,与现代设施的空间距离不远,与现代文明的精神启蒙,其实也不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