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1/30 15:49:27
来源:上海市中国中学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刘俏
说到“非遗”,你会想到什么?大部分的人首先想到的是端午节之类的民俗节日,还有一部分人则会想到各类手工艺。如果这个问题问的是中国中学的学生,那答案可就更多了。原来,从今年九月份开始,上海市中国中学为了让孩子们从源头上感受非遗文化,学习手工技艺,率先探索并开展了系统的“非遗”通识教育。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与体验,同学们已经小有收获,跟随非遗传承人学会创作、习得技能,更多的是体会到那份“匠心”。
下午的第一堂课,六年级5班的学生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和面做馅制作汤圆,他们的指导老师是来自东泰祥生煎馆的点心师傅。“老上海”或许都知道东泰祥生煎馆是上海有名的传统古法制作生煎馆,可是知道他家生煎制作技艺是第六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却不多。孩子们在课堂上不仅了解了非遗的知识,还学会了不少制作点心的手艺,每一次课后他们还会将自己亲手制作的点心带回家中和父母分享,也让课程更有意义。
“芦苇疗养院,一片好风光……”一楼的教室里,沪剧班的孩子们经过几堂课的学习已经能把茅善玉的著名唱段《芦苇疗养院》唱得有模有样。恰逢学校一年一度的“非校服日”,有的孩子还应景地穿上了新式旗袍,与委婉柔和的唱腔相得益彰,表演起来更是毫不怯场。从小时候觉得沪剧是爷爷奶奶口中“九曲十八弯”听不懂的奇怪小调,到如今自己成为字正腔圆的“灵魂歌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小小传人们不仅觉得沪剧很好听,更感受到沪剧中蕴藏的文化财富。
室内运动场上,武术大师正在给孩子们演示今年刚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卢氏心意拳。据拳谱记载,心意拳为岳飞所创,已有数百年的传承历史,是一种古老的象形拳,由龙、虎、熊、马、猴、鹰、鹞、燕、鸡、蛇十大动物组成。孩子们透过十种形态各异的拳形,见其意,观其心,仿佛还能看见岳武穆当年奋战沙场的豪迈英姿。
还有的教室里,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麦秆画的创作,一个个钥匙扣、化妆镜在他们的构思下成型,虽然一件作品可能要失败好多次,可能会花上他们两三周的时间,但每一件成功的作品都让他们颇有成就感;操场上,左拉右拨、高抛低挑的打花棍,讲究的是手眼配合,拿捏的是力量和时间,也锻炼着孩子们的意志力……
据了解,今年中国中学与非遗相关工作室合作共开设了四类非遗课程,包括传统美术类的蛋雕、绒绣和麦秆画,传统技术类的东泰祥生煎和老香斋的中式茶点制作技艺,体育健身类的打花棍和卢氏心意拳,曲艺、戏剧、舞蹈类的沪剧等。通过不同类型的课程扩大了孩子们对非遗的内涵和外延的认知,让孩子们对非遗有更加深入和广泛的理解。
在校方看来,校园是非遗传承与保护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场所,学校的平台非常适合将非遗的项目课程化,用整整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去让学生体验和训练,在这过程中,学生既可以了解传统美术、传统技艺,又能够了解整个非遗是如何一脉相承,是怎么传承下来的,它代表的是怎样的一种文化和生活方式。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非遗课程将坚持践行“鉴赏-学艺-传承”的过程,将“非遗文化”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始终贯穿于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让学生感悟传统技艺的魅力,体会非遗传承人的初心与坚守,实现培育一批对“非遗”有深入认识和深厚情感的新时代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