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1/11/22 17:16:02
来源:上海市浦东新区福山外国语小学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徐甦敏
孩子,是灵动生命的体验者。
项目化学习用真实的问题情境联结生命、学科和世界,赋予儿童探究的双眼、具身的体验和无限的探索空间,对问题持续不断的思考,激发新热情,激活新创造力,项目化学习,正打开学习的味蕾,在真实世界里,让学习绽放更精彩的滋味。
探索新样态 开启新征程
世界在变,教育在变。如何为孩子当下更好的学习,融入未来变化的世界做好准备?上海市浦东新区福山外国语小学不断探索教学新样态,以教师教的变化回应学生学的变化。
2018年开始,学校组织教师研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开展基于《大概念视角下单元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尝试引入项目化学习的要素开展有主题的工作坊活动;
2019年,参与学习素养·项目化学习实验项目,成为项目实验校,学校有计划地开始项目化学习实践研究;
2020年,成为上海市项目化学习三年行动种子实验校。学校开启了项目化学习的新征程。
设计新路径 力求新突破
学校项目化学习的校本实践赋予了学校教学新的活力与视角。项目化学习聚焦学科中的关键知识和能力,聚焦活动中的创造性问题解决,促进学生发生知识联结,促使核心素养的落实。面对项目化学习的挑战,选择“由易到难”的策略,以便更好地帮助先行教师理清设计与实践的思路,同时寻求项目设计的新路径,力求项目实施有新突破。
活动项目中,聚焦项目化学习要素融入,探究方式的迭代。在传统活动中,植入项目化学习要素,局部升级,促进合作实践,培育创造性思维,探索校本实施的活动项目样态。如,“2020福山外语节”中的探究项目板块,学校设计概念图,将项目化学习要素平移至活动设计中,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学生能够基于真实问题学习、自己参与选择探究内容、设计探究方式、评价探究成果等(见图)。
跨学科项目中,聚焦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问题解决。探究学科知识的融合运用,在真实情境下对问题进行提取、分析理解和基本策略的思考,创新学习方式,对创造性解决过程的问题进行反思。基于活动项目的经验,依托学校的STEM、IU等跨学科课程,通过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生活、学科与人际的联系与拓展,设计项目化学习,培养学生跨学科核心知识和概念的融会贯通的能力。
学科项目中,聚焦学科核心概念的理解与迁移。在“大概念”视角下统摄单元学习内容,开展结构化学习设计,研究学生对学科核心概念产生更深刻的理解、能有效迁移的学习、学以致用的学习,触发高阶思维活动,提升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
激发新活力 赋能新变革
项目化学习从先行者的小范围的行为发展为一个学校的整体行为,学校以正确的价值导向、系统设计,促进教师协同合作,打开边界;以大胆的放手尝试,给与信任自主,规范操作、搭设支架、正面扶持,促进教师行动中验证思想,思想中产生行动,激发不断探索的勃勃生机。
目前,学校已经形成了一定数量的项目化学习种子团队,架构了项目化学习项目推进框架。希望,学校在项目化学习实施,本土化实践的路上行稳致远。回顾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的历程,我们发现变化正悄然发生,为学校注入了新活力。
项目化学习促进专业发展组织更灵活。项目化学习推进中,实施“种子教师”孵化的方式,项目团队从“1”到“N”逐步推进。在一个重点项目中扩大“团队”培育,在共筹中实现专业影响。
学校组织结构从“固定”到“灵活”的进阶。学校根据不同项目需求,组成设计与实施团队,形成组织扁平化,减少研发和实施的层级,两个关键层面的人员充分融合,更多层面、更多数量教师同时承担项目的研发和实施,问题在研发与实施中及时消化。此外,结构组成多元化,学校将优化力量重新组合,形成跨学科、跨层面、灵活的项目核心研发团队,更多老师在设计、组织、实践各个阶段一起研,一起做,互通有无。
项目化学习促进教学样态更灵动。教师突破传统的教学准备,引领学生透过问题看到本质,运用所学的知识与获取知识的方法去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形成可迁移的思维方式。教师参与过程中的突破学科本位限制,不断打破学科边界进行不断深入地实践。项目化学习与以往的学习方式有诸多不同,教师更好地实现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的整合,更多的教师掌握并实践其中的策略。今年九月学校承办了上海市项目化学习工作坊,展示《指向大概念学习的数学学科项目的实践》,课堂新样态获得了参与者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项目化学习唤醒学生学习味蕾。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生成问题,在采访中提升了沟通力,在调研磨砺了执行力,在创见中涵养了想象力,在决策中锤炼了判断力等各方面能力,将不同学科的核心知识和概念融会贯通,以此应对实际生活中的复杂问题,对问题的解决有更明确的方向,更多元的方法。唤醒了学生学习味蕾,学生更爱学习,不断实现更真实的学习、更深度的学习。
未来,学校将继续思行合一,让课堂焕发新活力,让学校展现无限可能,让师生成长更可见,让变化一直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