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2/3/9 15:42:27
来源:上海市教委教育技术装备中心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陈士琪
在上海市教委职教处的指导下,在上海市教委教育技术装备中心整体设计及组织管理下,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郭顺清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名师培育工作室完成为期两年的培育工作。工作室学员包括上海市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高荣、上海市经济管理学校秦红、上海市工程技术管理学校施春健、上海市信息管理学校强丽君、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李娜和杨晓清六位。两年来,工作室的运行主要聚焦学员成长需求,实施精确指导,关注学员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三方面的提升,搭建了一个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
一、培养目标
发挥资源优势,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理论积淀深厚、教学业务精湛、创新意识强、敢于实践探索、甘于奉献付出的名师团队。通过工作室主持人和专家顾问团队专业引领、学员们具体岗位实践与探索等方式,将工作室打造成了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教学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创新问题研究、成果培育与辐射、优秀教师培养与成长的专业平台。
·有人文素养:教师对待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对待职业的敬业精神;
·有专业素养:教师在自己学科领域的深度和广度;
·有理论素养:教师教学思想和理念的思考;
·有教学技能: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有科研能力:教师运用研究的手段和方法。
二、主要工作及做法
工作室本着“研究、提升、培养、创新”的工作理念,以课堂教研为主线,以“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交流研讨、共同发展”为宗旨,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教育科研为先导,立足教学实际,聚焦中职《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堂,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目的,通过开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理论学习、教学研讨、课堂观摩、网络研修、主题沙龙、专家引领等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促进学员专业成长以及名师自我提升,推动《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教学教研和改革工作的进步,促进相关领域教师专业化发展。两年多来,工作室开展活动50次,编月报20期,投稿职教在线14篇,主持人与学员手册填写认真,积累形成了7本集体和个人成果,2本正式出版读本,总文字量达到70余万字。
(一)精准把脉,制定个性带教方案
工作室的六位学员来自不同学校,各自起点不同,需求也不同,为了突出个性化指导,主持人与每个学员多次交流沟通,根据每位学员的特长,精准帮助工作室学员完成个人发展规划,精心策划工作室活动,力争精确定位工作室各项工作,尽可能让学员得到充分发挥。
表I:个性化带教方案特色
(二)制度保障,确保活动稳步推进
切实以《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名师培育工作室管理暂行办法(试行稿)》等规章制度为依据,对工作室的设立、运作、管理及考核等方面加强管理,确定每周三为工作室固定活动时间。疫情期间,工作室通过腾讯视频会议系统等线上手段,突破了时空限制,共举行线上会议25次,参加市级工作室会议8次,线上专家报告15次,线下协作教研8次,线下活动25次。
(三)助力抗疫,开发系列公益课程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工作室拟定了“以爱抗疫,守护心灵”的心理援助计划,组织开展了志愿者服务,并针对疫情的特殊背景开发了系列公益微课程。
郭顺清老师、杨晓清老师、高荣老师担任了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平台志愿者,为疫区医护人员、警察、志愿者、病人以及家属提供心理援助。
结合疫情期间返校复学的实际需求,工作室推出了系列公益讲座(包括公益网课和面授课程),为学校、社区、企业等提供菜单式授课服务。
两年来,工作室走进学校、社区,提供专业心理授课。目前共完成50节公益课程。
表II:工作室疫情下公益课程
(四)专家把脉,精进教师科研能力
6位工作室老师均为一线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技巧和经验,但是教育科研还有上升的空间。为此,工作室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市教科院、市中职德育研究会、中职校德育专家,对学员的课题立项、申报、研究等工作持续跟踪指导,专家团队亲自授课,现场指导课题,个性分析与集体评审相结合,为学员科研能力提升提供了强大的专业支持,使学员研究思路更加清晰,研究能力不断提升。
(五)关注课标,研发系列活动案例
结合思政新课标,工作室组织专题研讨学习,开展头脑风暴,加深了对新课标的理解;组织开展了针对教师和学校的专项调研,对调研结果进行可视化数据分析,找到了数据背后隐藏的原因、关键及痛点。
为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案,工作室成员围绕《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课标,设计研发了三十六课时的三维目标,明确了与之相对应的活动方案的提纲体系。
工作室与金怡名校长工作室强强联手,利用暑假期间,组织撰写《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活动案例集》,该书已正式出版。工作室积极参加教科院胡秀锦专家领衔的项目,研发撰写送给青少年的“武功秘籍”《卓领未来—学生通用能力开发活动手册》,该书已正式出版。
(六)大师督导,提升个案咨询功力
学员通过赴上海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与秦伟教授共同参与拉康派精神分析个案团体督导,夯实学员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并通过实践咨询、案例督导、个案点评、个案撰写等活动切实提升学员心理咨询的功力。
(七)聚焦课堂,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课堂教学是每位教师的本职工作。课堂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质量的生命线,回归课堂就是回归本位。通过磨课、说课、上课等活动,引导学员在心理课堂的适切性、针对性、有效性以及个人魅力上狠下功夫,大大提升了学员的教学水平。
(八)辐射影响,扩大优质资源共享
工作室坚持服务导向,以工作室作为纽带,将兄弟学校的心理教师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共同进行学术研究,改进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心理咨询的有效督导,为提升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贡献微薄的力量,为区域内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加油助力!
三、主要成效
经过两年的培育,工作室从职业素养熏陶到教育理论学习,从教学能力提升到专业视野拓展,从实践技能训练到教科研能力提高,主持人与学员共同钻研专业教学,探索专业建设,进行教科研课题研究,使学员的师德修养和业务能力快速提高,实现专业视野有拓展、课堂教学有突破、实践能力有提升、教学科研有成果、专业建设有亮点。
(一)依托名师培育工作室,让教师在“教科研氛围+体验”中成长
名师培育工作室能为教师的教科研活动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可以组织进行专题专项培训,可以以“精”为“神”,根据需要,分层学习。名师培育工作室创设各种有利于教师学习的氛围,让教师在教科研氛围的熏陶下,通过自身的体验,达到专业的提升。
(二)依托名师培育工作室,让教师在“教科研实践+反思”中提高
名师培育工作室积极为教师的科研实践活动和活动后的反思环节提供机会。教师的科研活动对教师的成长非常重要,但是反思环节也同样重要。只有通过反思,才能比较全面地看清楚所开展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然后大家一起进行商榷,商量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也才能促进大家一起取长补短,积累经验,不断成熟,促进提升和发展。
(三)依托名师培育工作室,让教师在“教科学研究+转型”中收获
今天的教师参加名师培育工作室的培养,是为了明天能培养更年轻的教师。主持人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青年教师,让他们在明天也能成为名师。教师的成长过程不断从“被培养者”到“培养者”中转型,一环接一环,让教师在名师培育工作室的摇篮中,通过不断的身份转型,促进更多的教师专业发展。
(四)依托名师培育工作室,让教师在“教科研行动+展示”中发展
名师培育工作室积极创造条件,让全体年青教师都有课堂展示的机会。开展全体教师公益讲座进课堂行动、骨干教师展示课行动、青年教师打磨课行动等等。除了课堂教学展示行动外,教师的科研成果、教学成果也进行展示。教师的优秀教学论文,课题研究成果,教学体会反思等都通过名师培育工作室的平台进行展示、分享和交流,以促进教师的一起成长。工作室成立至今,学员共进行市级公开课4节,荣获市级教学比赛一等奖1个,三等奖2个。
四、体会与思考
名师培育工作室的目的就是通过发挥名师的引领作用,来带动一大批年轻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最终服务于教育,服务于学校,服务于学生。每学期,名师培育工作室的所有成员都应邀参加其他老师学校的相关交流活动,走进学校:现场课堂交流、教学经验交流、专业知识讲座等等,通过这样的交流活动,无论是主持人及成员的职业道德、人格魅力,还是各自专业能力,包括课堂驾驭能力、教科研水平,甚至是自身成长道路和经验等各方面都得到了毫无保留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点到面,从一位名师引领发展到一批骨干教师的成长,从一批骨干教师的成长带动更多青年教师的成长,引领带动行业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