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闵行]明强小学:宝剑锋从“磨”砺出 教学相长“勤”研来 ——与九亭五小精准托管项目之科研沙龙活动

时间:2022/5/14 14:10:04

来源:上海闵行区七宝明强小学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刘俏

为进一步推进精准委托管理工作的深入有效开展,促进校际间科研工作的互动交流,及时总结和提炼教师在科研实践上的有益经验和创新做法,2022年5月13日下午,一场由明强小学与九亭五小联合开展的主题为:“宝剑锋从‘磨’砺出 教学相长‘勤’研来”的线上科研沙龙活动如期而至。明强科研室主任姜丽霞,九亭五小科研室主任陈晨,明强小学“青年成长智库”14名成员及九亭五小12名科研骨干教师全程参与,姜丽霞全程主持了这次沙龙活动。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微·培训

宝剑锋从“磨”砺出教学相长“勤”研来

“教”以潜心,“研”以致远。活动伊始,由姜丽霞聚焦“教育科研关键要素”为大家做了题为《宝剑锋从“磨”砺出,教学相长“勤”研来》的微培训。

姜老师先以金字塔原理为参会青年老师搭建了运用教育科研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逻辑框架,之后结合自身实践研究经验,聚焦“研究于问题起步、研究以学习夯实、研究与教学同行”三大关键句,以扎实的理论为基础,以小而精的科研实例为抓手,从教育研究的目的、方法、形式、内容、过程等方面精准切入,向青年教师们结构化地分享了智慧“做”科研的经验。正如姜老师所说:研究是一场自我修炼的养成,是包含责任、汗水和智慧的过程,坚持下去就会收获一路繁花。在教师成长过程中,科研就是教育教学“智慧生长”的力量源。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荟·论坛

主题词:“磨”砺

科研与我共成长——科研新手的“迎战”故事

教育科研需要静心磨砺。陆雨晴老师以“我与科研共成长”为主题,从自己作为一个科研新手的“迎战故事”说起,结合“闵教杯”参赛经历,从“思考学习,迈出第一步”、“选材撰写,观点结构生”、“修改调整,锋从磨砺出”三方面入手,分享了自己在参加征文比赛时经历的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论文撰写过程,分享了自己是如何以这场比赛为契机,提炼总结教学经验,在磨砺自我的同时实现教学相长,积累成长经验。作为科研新手,要在日常工作中多观察、多发现、多思考,结合理论学习,让研究付诸于实践,立足于更客观、更理性的视角,去分析与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把真实的问题说清楚,把实践探索的过程写明白,把改进和创新的思考点出来,并反哺于自身教育教学实践。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主题词:“勤”研

科研视角看教学——科研骨干的“生长”之路

教育科研离不开勤耕不辍,善思笃行。九亭五小的莫秋琳老师从一段路程说起,结合自身从科研小白一路成长为科研骨干的成长经历,做了题为《科研视角看教学——科研骨干的“生长”之路》的报告。莫老师提到九亭五小的主题研讨沙龙活动对于自己帮助很大,体会到科研是真正地做出来的。在一群小伙伴的抱团取暖下,经历了文献学习、体会交流、实践尝试、优化完善、提炼成文的系列化科研学习活动后,科研也不像原来想的那么神秘了。莫老师通过思维导读这一学习支架,实践线上语文综合作业的设计与创新,在提升学生在线学业质量的同时,也撰写了一篇高质量的线上作业设计与实施案例。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莫老师还会继续带着科研视角看教学,以教定研、以研促教。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新·寄语

从“新”字看教师的科研工作

陈晨老师为青年教师送上寄语,希望老师们能通过研究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增强职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陈老师从新定位、新思想、新高度三个角度,结合自身从事教育科研管理工作的经历与九亭五小创新科研队伍培养路径的经验,以生动的案例向两校的与会青年教师做了题为《从“新”字看教师的科研工作》的报告,并期望各位青年教师:第一,不要畏惧科研,先去关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带着科研视角去发现问题,并尝试去解决问题;第二,有目的地去看文献,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并迁移、运用、启发自己的实际工作;第三,去积极实践,把实践的过程写出来,就是一篇真实的、有价值的、有血有肉的好文章,最终实现教学效益与科研成果的双丰收!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喜·收获

智慧需要碰撞才会迸发出美丽的火花,学习需要交流才会更显真实。学有所思、学有所悟,这是学习培训的真谛所在。听完大家的精彩交流,其他参会老师都意犹未尽、深有感触。于是,大家在“云端”上进行了跨越时空的互动交流。

参会教师代表的学习感悟

九亭五小 余芦芦

教育科研,应以“尊重真实现场,解决真实问题”为准绳。真问题催生真命题,真命题带来真思考。这份真实,就是研究的必要性,就是教育科研的生命力。我们不仅要聚焦于当下的具体问题,更要善于把解决具体问题和解决深层次问题结合起来。咱们教育行业,兼顾服务和指导的双重职能,只有持续发现问题,才意味着推进改变的可能。

最近,我就碰到了一个真问题。“朗读”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必备法宝,但是线上教学,无法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一对一指导,看着学生朗读水平及朗读兴趣的逐步下滑,我开始了“坐在云端教朗读”的研究。我查阅了许多资料,借鉴了其他教师的智慧,又在自己班级进行反复的实践,终于在自己班级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朗读教学策略。在陈晨老师的鼓励下,我把自己的研究过程写成了一个案例,这个书写记录的过程,就是我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复盘的过程,让我再次突破了自己的教学瓶颈。

明强小学 刘晓菁

这是一场贴合实际、内容丰实的科研培训,姜老师运用“金字塔”原理为我们阐述了什么是科研教育、为什么要做科研教育、如何做科研教育,巧妙地采用了三句诗句描述了教师的科研起点、过程和成果,同时生动地列举了自己的教育科研之路以及《教育日记伴我成长》两份案例,接地气地告知我们教育科研从何入手以及如何落实。陆老师和莫老师的荟论坛从自身研究讲述,和我们生动地分享了教育科研的勤研和细磨。陈老师以“新”字给我们青年老师送上成长寄语,带给我们一些独特的视角去看待教育科研。文字蕴含能量,教育科研的文字是灵感的收集、思绪的整理、逻辑地表达、实践的证明,一篇优秀的教育科研论文是教育经验的汇集,能够带给一线老师们思考以及可以学习并模仿的教学操作,具有强大的实践性,这也是教育科研存在的重要价值。

结合主题,经过这次的培训,不由得让我想起和这次活动相关的诗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诗句和主题的呈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勤学、勤思、勤研,最终会有采撷到属于自己的那一股梅花的“香”。祝愿我们都能有创新的教学实践,将文字赋能,扎实走好教育科研的每一步。

九亭五小 王森

首先很感谢姜老师和陈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这样好的沙龙平台,今天全程的过程,我都听得很投入,也收获很多。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研究,就好比,把一口井,变成一片湖,只有通过科研引导日常教学,开展“落地式”研究,立足教学实际需要,以科研升华自我反思的内容和形式,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才能避虚就实。联系自身实际,有时候参与科研最大的困境其实不是技术和知识漏洞。而是,对教育科研的畏难心理,对未知的不确定性,面对科研,我们要敢于走出第一步,细化研究步骤,不断积累、不断改进,成果自然会水到渠成。在近期的课例研究中,在陈老师的引导下,我先梳理了课堂问题,通过在小组内的讨论交流中,以其他老师的优秀经验,促进自我课堂研究的不断修正,再到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这一路走来,我开始以研究的角度去思考了,而且很快将想法转化成文字,使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最重要的是,线上课堂的互动实效、学生的学习效率,有了积极的变化,正是因为对教学进行研究,才解决了课堂中的现实问题。

今天,听了以上老师们的分享,让我更加相信,以冷静、审慎、专一,去进行有效的专业梳理,所有的持之以恒都会得到汇报。

明强小学 徐可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很多时候内心会惧怕“科研”,觉得无从下手。而今天,陆老师和莫老师为我们带来的她们与科研的故事,让我觉得,做科研也是有方法有规律可循的。下面分享我的收获。

第一点,持续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论文指导相关的培训,供我们学习。每月,学科教导也会为我们订阅教育杂志,我们应该多学、多读,多记,及时掌握教育科研的新动向、新思路,为日后进行论文选题积累资料。陆老师在分享中提到的“应需而用”四个字,让我豁然开朗,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进行学习和记录。在学习他人的教育教学经验及理念的同时,建构起自己的理论体系,并以此来审视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科学研究,就像姜老师说的那样,让科研与教学同行。

第二点,选材撰写,陆老师为我们分享了三个步骤:一是思考行文思路,打好论文框架;二是结合理论实践填充内容(对每一部分作解释说明);三是通读全文,检查行文逻辑,提炼题目、摘要及关键词。这样详实的步骤与方法,值得我们模仿与学习。日常教学中,要积极撰写教育教学案例、随笔等,按照陆老师分享的方法,逐步填充内容,使教科研不再遥不可及,而是实实在在能触手可摸。

第三步,修改调整,锋从磨砺出。今天,我们看到了一篇好文章是如何一步步改出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复打磨。在自己修改文章时,也可以从这几步来审视与思考。

我们是一线的教师,能随时观察、分析课堂和学生,因此,我们进行教育科研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要想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并不容易。科研来自实践,好文多“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九亭五小 梁恬

做科研,就是要学会做一个有心人。留心班级里的故事,留心教学过程中的点滴,发现教育现象、教学现象中的问题,思考寻找研究的点。就以当前在线教学来说,学生继2020年居家学习后,对“空中课堂+互动”的网课学习模式早已习以为常,甚至产生疲倦感。前阶段,我在互动时,对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进行提问,学生听完空中课堂后仍是“一问三不知”。面对这样的听课效率,我有些慌神,如此下去该怎么办?空中课堂教学设计精良,教学环节清晰,但是,互动预设性强。那么,如何才能既利用空中课堂视频资源,又满足师生实际互动呢?后来,我便尝试班级共享播放空中课堂,带着学生一起学习,在观看的关键处暂停,与学生连麦互动交流。学生知道随机被点名回答,注意力立刻集中起来,学习专注度提高很多。虽然我们教学在云端,但是通过这样的授课方式,可以增强教学的真实互动性。在这样的实践下,陈老师给了我写在线研究课例的建议,后来,我选取了一次作后讲评课,尝试写了以《“空中课堂”切片资源基于学情聚焦作后讲评》为题的教学案例。原来,科研便是对自己教育教学过程的反思总结。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宝剑锋从“磨”砺出,教学相长“勤”研来。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教科研是一次温暖的修行;实践不止、科研不息,在教育教学中,坚守内心目标、善于理论学习、持续开展实践,架构起教学与科研之桥梁,用“善思、善学、善行、善助”科研品质来助推专业成长!

路不怕远,怕不行。事不怕难,怕不做。唯有恒者,可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