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视点|让每一位孩子出彩——大学附属背景下一体化育人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8/9 14:14:13

来源:第一教育专业圈    作者:邵学文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吴治萍

2015年12月,位于安亭的同济大学附属中小学开始筹建,面对8个月后就要开学的一、六两个年级两所学校,当时脚下的这片热土还是建筑工地,硬件条件各种先天不足,镇教委主任陪同校方拜访了安亭所有小学和幼儿园,同济大学和教育局领导多次来现场办公解决各种难题。由此,学校高起点办学得益于嘉定区和同济大学合作模式,要将老百姓家门口城乡结合部的公办初中,打造成“传承教化之风,镕铸品质教育”嘉定综合改革样本。

每一所学校都需要一套理念体系,它是学校发展的灯塔,灯塔能照多远,学校发展才可能走多远。学校的理念如何表达、传播、落地,是新开办学校校长必须深度追问的问题。在同济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学校大胆地提出办学理念“让每一位孩子出彩”,每位孩子都是独立个体,品质教育育人目标之一就是健全人格,让孩子认识自己,找到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接受并欣赏他人的差异,从他人差异里获得力量,成就自己,绽放精彩。发展差异就是发展个性,让每位学生都能最大程度地得以发展。WDCM上传图片

五年来,学校依托同济基础教育集团“品牌一体化、管理一体化、培养一体化”办学优势,实行“六统一、两融合、一共享”的办学思路,努力践行着“让每一位孩子出彩”的办学理念,传承“同舟共济”精神,聚力打造“学在同济”教育品牌,提升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的集团办学品质和丰富度。按照“品质教育与同济文化融合、规范办学与改革创新驱动”的办学思路,实践探索着大学附属中学办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路径。

传承同济精神,文化治校。以同济文化为导向,驱动办学内涵发展。同济文化特质集中体现为“同舟共济”的同济精神、“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的使命担当、“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的家国情怀,提升了师生的人格修养和思想境界,使师生充满活力,使学校更加富有吸引力和凝聚力。

以同济理念为契机,建设学校文化环境。将百年同济的人才培养理念融入到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之中,学校传承了大学“同舟共济”校训,树立“同心同德脚踏实地追求卓越”校风,突出师生济人济事的使命感、同济天下的责任感。

以同济资源为保障,推动大中小一体育人。深度依托同济大学母体资源,大中小学深入联动,以“济美”党员工作室为堡垒,依托同济附中附小与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区域化党建结对联建,整合同济大学和周边的艺术教育与红色教育资源,共同开展如展览、讲座,以及寻访优秀校友、讲述同济重大事件和伟大成就等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师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打造贯通课程,实践育人。个性化设计课程,提倡融合。聚焦特色课程建设,实践育人,以真实情境为载体,学生通过项目化学习方式提升九大核心素养,形成对于跨学科学习特征的深层认识,建立多维递进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形成分类、分级、分层的实践性学习方式;打造一米菜园、数制乐园实践活动课程群。学习方式以探究性、实践性为主。

多样化实施课程,突出效能。构建“济”课程体系,围绕经典案例研究,搭建课程图谱,将思想政治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学生生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纳入课程体系,实现德育教育课程一体化。将课程群内科目内容分为“基础普及”“专业普及”“自主研究”“个性发展”“综合呈现”五个阶段递进开展,做到关键课程普及化,个性课程多样化。

丰富化发展课程,扩大辐射。作为安亭学区“环同济”片区,通过学区化平台搭建、学区化资源共享、家庭社区共建等方式共同探索、形成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和教育均衡发展的育人模式和组织管理机制。依托安亭青少年科创中心和安亭青少年德国文化交流活动中心两大平台,打通共享优质课程资源的快速通道,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

未来,学校将会继续勠力同心,攻坚克难,结合新一轮课程改革,聚焦学科/课程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能做成事)、必备品格(愿意并习惯做正确的事)及价值观念(寻求或坚持把事做正确),全面提升育人质量。相信在百年同济文化和嘉定品质教育的支撑下,学校能够探索出一个包含教育综合改革和大中小学一体育人的“同济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