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2/12/8 18:01:25
来源:上海市浦东新区竹园小学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徐甦敏
	
十二月的天,寒风瑟瑟。学习场的景,暖意融融。小小媒体人集结完毕,小小笋芽儿即刻出发。眼中有竹,创意投稿,心中品竹,拔节生长。小编辑的大梦想里,有一次和竹的美好相遇……
一年一度的竹园作文节来啦!本届作文节,张杨校区以“我是小小媒体人”为主题开启了一场全校区范围的学习探究。
	
	
	
	
别看我们很小,我们也想成为一个个小媒体人,用属于我们自己的方式,讲述我们多彩的生活。你瞧,我们的作品也是很有特色的呀,我们的原创诗歌也是很有意思的呀!
这不,五年级大哥哥大姐姐作为报纸的“编辑”们,也来向我们征稿啦!我们也有舞台展现自己啦!这真是件令人兴奋的事!
看着一年级小笋芽们跃跃欲试,老师们陷入了思考:让这些孩子成为媒体人,需要学习哪些知识?具备哪些技能?一年级的孩子又能在原本的基础上进行怎样的学习与创新?可别看一年级的孩子们,他们可是特别认真呢!
	
项目背景
为了让小笋芽们对“媒体人”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和了解,我们结合了本届作文节的“竹韵”主题,围绕校名中的“竹”字,弘扬“竹”之“虚心有节,厚德笃性”的精神,指引这笋芽们做一名虚心好学、有节包容、宽容有爱之人。一年级的小朋友们在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中,体会媒体人的“喜怒哀乐”。
同时,为了让小笋芽们了解校园“竹”文化,尽快融入竹园,激发小笋芽们的阅读写作热情,充分调动孩子们思考、探索的兴趣,我们把了解竹文化和语文学科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观察、研究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创作,开启孩子无限创作潜力,完成竹叶画配儿童诗的小作品,赋能学生快乐成长。
	
子项目目标
1.学生能够掌握成为媒体人的基本技能,创编文稿。
2.丰厚孩子们的审美体验,唤醒孩子们充满无限遐思的童真。
3.让孩子们在绘制竹叶画和谱写儿童诗的同时,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
4.孩子们对“竹”精神有初步的了解,融入并爱上竹园小学的“竹”文化。
本质问题
如何为竹叶画配上一首小诗?
驱动性问题
新一届作文节来了,五年级的哥哥姐姐向你们来征稿,你们也可以成为小媒体人,你们喜欢竹园吗?你们可以用什么媒体形式表达你的喜爱呢?
问题链
	
你喜欢竹园小学吗?
你知道我们竹园的精神是什么?
这竹园精神是怎么来的?
你了解竹子吗?你知道竹子的有哪些品格吗?
初步了解什么是媒体人,要成为一名媒体人,需要掌握什么技能?
如果你是小小媒体人,你想用什么形式表达对竹子的喜欢?
你能通过看一看,找一找,想一想,画一画,贴一贴,来表达你对竹子的喜爱之情吗?
你能运用所学知识为你的竹叶画配一首小诗吗?
项目实施
秋天的风吹动悸动的心,心中有歌,眼中有梦。观竹之百态,描竹之风骨。唱竹园之歌,颂竹之幽韵。
调动五感 品竹味颂竹韵
小笋芽们在老师的引导推荐下,赶赴一场“竹”之旅,用眼睛看看生活中真实的竹子,用嘴巴读读和竹子有关的古诗,用耳朵听听赞颂竹子的旋律,用心灵体会下竹子的文化内涵,调动“五感”,品竹味颂竹韵,做一个懂竹明竹的竹园少年。
	
	
	
观察生活 点燃诗的激情
活动初期,为了让学生通过项目化学习更好地实践,一年级的老师们设计了前置调查表,通过让学生完成调查表进行前测,让学生走进竹林,调查竹子,采用画画等形式将调查结果记录在表格里。初步了解竹子的特点,表达对竹子的喜爱,以此确定本次活动的重点。
	
立足教材 搭起诗歌框架
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围绕“自然”这个主题,结合《秋天》、《小小的船》、《江南》、《四季》等课本上的儿童诗,让小笋芽们先感受到朗读的乐趣。
	
	
以儿童视角,对自然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生动地描摹,以此为基础,结合前两项任务,完成思维导图。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引发创作热情。
	
实践制作 小小竹叶大创意
通过课内老师的讲解,课外资料的收集,了解“竹”的知识,“竹”的精神品质。
	
	
结合课文《口耳目》的学习,漫步竹林,在真实的自然的环境中,收集竹叶,并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创绘竹叶画。
	
	
一年级组的薛老师和刘老师正在语文课上,通过课文的学习,指导大家如何利用身体感官,去了解竹;如何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赞美竹呢!
创造想象 放飞诗的童真
通过课内老师的讲解,课外资料的收集,了解“竹”的知识,“竹”的精神品质。结合课文《口耳目》的学习,漫步竹林,在真实的自然的环境中,收集竹叶,并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创绘竹叶画。
	
	
	
	
根据小笋芽们对“竹”的认识,对“竹”创绘作品与对生活的观察思考,创作自己的小诗歌,表达对学习对生活的热爱。他们在班级中,朗诵自己的诗歌,他们用声音来传递出对“竹”的热爱!
	
	
学习评价
新课程标准中,“表达与交流”针对一年级提出了教学建议和要求,指出:培养学生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针对一年级的孩子,我们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学会朗读儿歌、体会儿歌、创作儿歌,提高学生的交流水平。学会在交际活动中倾听、表达与交流,有初步的辨别与鉴赏能力。在项目化学习活动中,他们与同伴正确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使对方听得清楚,明白意思。
	
在此项目中,一年级老师们设计了三级评价表,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体验学习的真实过程,链接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学生通过不同的探索手段学会在思考、探究中创作诗歌。通过自评和互评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思维、能力等状态,进一步落实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项目亮点
问:一年级项目的亮点是什么呢?
答:我想是笋芽儿们通过观察生活,对周边大自然的事物产生探究欲望和兴趣,并主动提出自己的问题。他们学习了运用观察、收集信息、图画记录、同伴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究,在真实的自然环境中,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用手掌去感受。不仅如此,他们还能自主寻找大自然中的具有“竹”特性的事物,并做好相关记录。在老师的指导下联系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自然”主题,在诵读中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最后尝试以儿童视角,对自然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生动地临摹,有创作热情能通过自己的想象,创作自己的小诗歌,成为一个个才高八斗的小小媒体人,表达对学习、对生活的热爱。
	
	
项目思考
傅老师 备课组长
	
和文字建立起友好关系,熟练运用所学的文字,是成为媒体人的入门基础,虽然学的文字还很有限,但是这并不能阻碍孩子们成为媒体人的梦想。一年级的笋芽们入学才短短三个月,创作诗歌对孩子来说颇具难度,如何利用好课文,并给予学生适切的创作铺垫,让他们能合理又自由地发挥想象力,这是我们一年级老师在项目中思考的。运用课本知识进行创作,激发学生爱校爱竹的热情,如何将竹文化链接到学生日常学习中,我们一年级组老师会在后续学习中进行更多尝试。
在真实世界里感知探索,让学生从实践中,运用学科的本体知识,借助多种生活中的资源,经过探究,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小小媒体人,解决一系列有关联的问题,并将探究结果用自己喜欢的媒体形式呈现出来。
究竟多少一年级小笋芽的作品能够被五年级的作文报编辑部选用?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