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培育中学生“全球胜任力” 上海市第一中学开展市级课题开题会

时间:2023/3/15 10:39:08

来源:东方网教育频道    作者:陈乐 秦嘉莹    选稿: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陶杨

WDCM上传图片

2023年3月14日下午,上海市第一中学开展上海市教育科研课题《培育中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学校实践与循证研究》开题会。

WDCM上传图片

静安区教育局副局长邱中宁,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纪明泽,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所长徐士强,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博导刘莉莉,上海市跨文化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占盛丽,静安区教育学院科研室主任王俊山、副主任杜兴义、科研员陈吉,奉城二中校长金爱群等嘉宾及市一中学全体行政和兼职科研员老师共同参与了开题会。

WDCM上传图片

静安区教育局邱中宁副局长在致辞中指出,教育必须回应时代的命题,顺应未来国际社会的需要。邱中宁副局长认为本次开题会是非常专业的会议,因为研究的是非常有价值的课题。自静安教育十四五规划发展到现在,在育人目标当中,PISA测试中所认定的21世纪所人所具备的三种能力,就是国际胜任力、坚毅以及获得幸福的能力,这三个能力是静安育人非常确定的方向。对于静安中心城区而言,国际化对教育也是有要求的。学校提出了以全球胜任能力培养的课题研究是非常值得支持的项目。邱中宁副局长也对学校课题团队提出了要求,对接大概念,如何找好切合点做工作,需要仔细落实、认真研究。也希望专家们能够一如既往支持静安教育的发展,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WDCM上传图片

市一中学校长朱立宏进行了课题汇报。朱校长介绍说,立足中华大地,放眼世界文明,培养全球胜任力,展现市一学子的国际视野与风范,是学校对时代挑战所做出的独特回应,学校本次开题的课题《培育中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学校实践与循证研究》是自2018年起就在学校层面开始研究和实践的。朱校长从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推进、预期成果四个方面作了汇报。学校课题对“全球胜任力”所作的校本定义是:在国际与多元文化环境中有效学习、工作和与人相处的能力,主要包括四大素养:文化传承与悦纳,人际沟通与协作,信息加工与批判,审美实践与创造。其中,信息素养和英语元素贯穿着始终。

WDCM上传图片

研究的目标为尝试开展以培育学生“全球胜任力素养”为主线、以重构学生校内外系列活动为切入口,多学科融合设计和开发富有“中国根基”、“国际视野”特色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在校本学期开展的教师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基础型课程中融入全球话题相关内容,是老师们认为最重要的内容。

WDCM上传图片

对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还需要开展学术讨论的问题有:融入学科、设计教学活动、开展实践活动、胜任力评估等。老师们认为,还有很多需要继续进行学术讨论的问题,包括:全球胜任力中“力”的培养、各年级培养目标的细化、基于全球胜任力的学生深度学习的活动设计、全球胜任力量表的开发和使用等。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分:探索“主题式”学科融合、打造“体系化”校本课程、创新“品牌式”项目活动、设计适应中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的保障系统。

WDCM上传图片

朱立宏校长在报告里说到,作为静安区的一所区重点完中,市一中学在培养中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学校实践与循证研究方面,正处于攻坚阶段,亟待将理论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将学校的构想落实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在此过程中,极其需要专家和领导的支持与帮助,请专家们提出批评和建议。

WDCM上传图片

纪明泽副院长在评议中指出:报告针对胜任力的四大素养,与此相关联的17个全球性的议题,从融入基础到亮在拓展到高在活动,有相应的保障系统。开题报告的文本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对于课题开展过程中的完善,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对全球胜任力概念的梳理,对17个话题中的中国智慧、中国立场的梳理,形成校本化框架,从课程、教学到评价的搭建,多样化研修团队的打造,家庭教育中的家长理解与配合,循证研究之后的评价完善、成果预期等。

WDCM上传图片

徐士强所长在评议中指出:课题非常有价值和意义,上海作为一个开放型的城市,在面向全球,以全球的视野和视角来培养和开展教育。在上海开埠的时候,教育其实就有非常强的国际的视野、国际化的影子,当时很多学校是从教会学校或者是其他学校转型,课程和培养目标都非常具有世界性。这个特点是上海基础教育非常重要的,强调从国际理解到全球胜任,定位在不断提高。建议学校课题组梳理思考,如何把民族向心力和全球胜任力结合起来,做到立足我们民族的向心力,来讨论如何去培养中学生全球胜任力的教育。从课题开题后,要更好去实施,把课题方案里面的目标都一一实现。徐所长对课题组提出了三个建议,解释清楚全球胜任力是什么?全球胜任力怎么培养?全球胜任力培养的怎么样?

WDCM上传图片

刘莉莉教授在评议中指出:第一个层面是对内涵进行更加清晰的界定,不要再模棱两可去选择维度;第二个层面就是基于对概念的厘清,去给具备全球胜任力的学生描摹一个画像,然后构建起培养的模式;第三个层面,非常重要,在呈现培养内容的过程中,清晰体现基础在哪里、亮在哪里,高在哪里,需要重点发力的点在哪里。另外,设计好校本课程,丰富起来,同时不要被课程框架框住。最后,是循证研究方法的使用,体现科学性和严谨性。

WDCM上传图片

占盛丽主任在评议中指出:希望能够看到学校对培养中学生全球胜任力的课程内容的梳理,从概念到教师团队的行动需要反复讨论,能够看到联合国在讨论的17个议题如何渗透到中学课程中,学校输出的红色文化和海派文化的充分体现,教学层面和保障体系的搭建,循证研究测量体系的确定和应用等。

WDCM上传图片

王俊山主任也对课题提出了建议,处理好几对关系。本土和全球的关系,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新时代如何理解全球胜任力。知识与素养的关系,对力的理解,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对力的理解不一样,借鉴理解和培养,打开视野去分析。知与行之间的关系,知识是了解,行动是体现,最基础能力、典型能力、标识能力能够有所体现。

WDCM上传图片

杜兴义副主任从课题管理的角度,从课题开展的具体细节对学校课题提出了建议。

行百里者半九十。市级课题的开题是一个新的开始,学校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的新气象和新作为更在于之后对课题方案的具体和落实。上海是国际化的大都市,静安是国际化城区,第一中学正努力行动扎根中国、融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