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真正给考生展示的平台——存志高中蒋远桥谈2023年高考上海卷写作试题

时间:2023/6/7 15:07:43

来源:东方网教育频道    作者:陈乐 秦嘉莹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秦嘉莹

2023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统一文化考试于6月7日至9日举行,全市约5.4万名考生参加考试。截至目前,首场语文科目考试已顺利结束,各考区、考点安全、平稳、有序。

万众瞩目的高考上海卷写作试题如下:

WDCM上传图片

三 写作 70分

24.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WDCM上传图片

东方网教育频道邀请了上海存志高级中学的蒋远桥老师,就该写作试题展开了如下对话。

问:蒋老师好,您有丰富的命题经验,很荣幸请到您。先请您简单分析一下今年的上海高考写作试题。

答:好的。谢谢东方网教育频道的邀请。

第一句,“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是由命题者给出的默认为普遍而广泛存在的事实现象,“世界”包含了自然、他人、社会各方面的综合,“探索”是人与“世界”的交互方式,也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人价值和意义的证明方式。“乐意”是“愉快地愿意”,是一种情态意向。

第二句,“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是由命题者给出的现象归因的提问。仅仅,表示限于某个范围,意思和“只”接近而更强调其范围之限于此。“好奇心”里的“奇”,并不仅仅指“奇特、奇异、稀奇”,这是考生要首先注意的。好奇心是指喜好新鲜“陌生”信息的心性。“陌生”这个词,在“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里,给了考生良好且友善的提醒。

 

问:您觉得这个试题有什么特点?

答:上海高考写作试题的特色,概括起来可以有以下几点,一是理性层面注重思辨,二是感性层面注重生活,三是呈现方式清晰明确。这几点合起来,都是为了真正给考生展示的平台,展示他们的语文学科素养,展示他们整体的综合修养。今年的写作试题也表现了这几个特点。

 

问:请您具体说说这个试题的“重思辨”的特点。

答:理性层面注重思辨,是上海高考语文写作试题最明显也最被人注意的特点。像这个试题讨论的话题是具有根本性意义的话题。刚刚说,“探索陌生世界”是人的存在方式之一,也是人的价值和意义的重要的证明方式之一。“好奇心”作为探索的起点,作为探索的基本动力,对于探索陌生世界如创造、创新、发明等方面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归因分析,也是思维尤其是论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个人或人类的存在方式这样重大意义的现象,做心性上的归因分析,给了思辨足够的广度和深度。

材料内涵的思辨性不只是体现在一份素材内容的多样性、思考的多角度上。当前有些作文材料中出现多个现象、多个角度,可以横向归纳出多个可供思考的观点,这样的材料有时类似于多则不同的材料,甚至是多个不同的作文题,首先是不利于选拔性测量的科学性,在操作层面,也不利于考生就单个问题的深入挖掘。

这则材料内涵相对趋一,而这种趋一的内涵又具备纵向深入思辨的可能性,同时,材料内涵本身具有哲学上的厚度和份量,这样的思辨就能免于“伪思辨”的危险。

 

问:这个试题“注重生活”吗?

答:“重思辨”是上海写作试题很容易被注意到的特点,因为作文材料呈现方式的原因,“重生活”这一特点,则常常被忽视。我们看到,这些年的上海写作试题并不以纯粹的思辨为追求,还引导着考生对生活的观察、认识和体悟,也就是与生活相联系,与实际相结合。上海高考写作试题往往选取广泛而普遍存在的“现象”作为材料,这种现象落实到每个人的生活里,必定是有丰富的感性经验的,考生以此感性的情绪的经验的内容作为起点,再去反观或省察生活,可以成为写作的起点,甚至可以就此成文。这是“感性层面注重生活”的意思。

比如我们看到的这个作文试题,“探索陌生世界”也好,“好奇心”也好,都是每个人有丰富感性体验的行为和心性,哪个人小时候不是“十万个为什么”呢,他问十万个为什么的时候,不正是在“探索陌生世界”,不正是在发挥“好奇心”吗?每个考生每天都在学习,学习,不也正是“探索陌生世界”吗?当然,人是会思考的动物,我们会对每天在做的事进行思考,进行“为什么”的分析,“好奇心”这时也必然进入我们的思考范围。

这也是因为只有激起了考生的生活感性经验,只有基于生活情境、社会情境,有强烈“情境化”倾向,思辨能力才能真正在考生的作文中得到体现,才能真正实现既是“语文”的(而不是别的学科的)又是“思辨”的(而不是纯经验的)但同时又是针对全体考生的(而不是针对哲学学者的)写作试题的测量目标,才能真正给考生展示的平台。

 

问:请您再谈谈这个试题的呈现方式。

答:呈现方式清晰明确,在这个试题上表现得十分明显,毕竟,整个写作试题才四五十字,核心问题才二十字出头。写作试题的题干表述意思清楚、含义明确,不会形成审题障碍。

 

问:这个试题在写作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答:这个写作试题布置的任务是“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这个问题”就是“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但是我们要注意,写作试题要求的是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而不只是“回答问题”,也不只是证明“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这个提供的判断的或对或错。

归因分析中,“因为”表达了明确的归因,“仅仅”强烈地明确了范围之限于此。如果只是“回答问题”或者证明原判断的对错,则会让作文失去作文的形式而变成一个证明题。

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虽然原命题里呈现为一个强因果判断,但考生可以对这个判断的“果”即“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对这个判断的“因”即“好奇心”,以及对因果关系进行统整的舒缓的思考,再进行构思布局,形成文章。毕竟,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展示你的语文素养,是为了展示你的综合素养。

格外需要注意的是,可能会有考生做了如下的写作:先回答“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不仅仅是因为好奇心,还因为满足欲望”,然后全文便开始写“满足欲望”而不再对“好奇心”稍加措意。这样的写作是不被提倡的。

 

问:请您再谈谈“好奇心”对于学习以及人才培养的价值。

答:前几天在“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与贯通培养”论坛暨圆桌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原校长裴钢强调,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应当是可持续教育,要让学生能保持长时间的、非功利的好奇心与动力。几乎没有人会质疑好奇心对于学习、对于创造、对于拔尖人才培养的价值。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技法、创造者品格等,都必然以好奇心作为基本动力和基本的起点,好奇心也是人应对复杂事物、困境难题的动力来源。我们目前的教育在“让学生能保持长时间的、非功利的好奇心”上,仍有进步的余地。

为助力培养创新人才,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好奇心”,上海存志高级中学开设了“一体三境”课程,加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的教授以公益性质进驻学校开设工作室的加持,借助高校的教育和科技资源优势,学生可以突破传统教育教学方式,通过项目式学习,让存志高中的学生在做中学,接受思维模式、科研方法的训练,激发好奇心,保持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