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3/7/7 14:19:56
来源:上海市心理学会青春期与性心理教育工作委员会 作者:李雪晖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陈士琪
家校合作是以沟通为基础,相互配合、合力育人的一种教育形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家长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学校教育环境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升家校共育水平,2023年7月6日,上海市心理学会青春期与性心理教育工作委员会和12355上海青春在线青少年公共服务中心于腾讯会议室举办“家校为爱护航 助力终生发展”第四届线上系列公益讲座第七讲——家校合作对话,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本次活动由上海市心理学会青春期与性心理教育工作委员会、12355上海青春在线青少年公共服务中心联合主办,江南造船集团职业技术学校、上海鸿文国际职业高级中学、上海市天山第二中学、上海市商业学校、上海健康医学院承办。上海市心理学会青春期与性心理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颜苏勤老师、上海市商业学校心理教师李雪晖分别担任本次讲座的主持人和联席主持人。
本次主讲嘉宾为上海海事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教育分会理事董海涛教授。讲座通过千纸鹤文化传媒(上海)有限公司同步转播,参与者有来自青春期与性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基地的教师、家长、学生和个人会员,以及12355上海青春在线青少年公共服务中心志愿者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共计5773人次。颜苏勤主任对董海涛教授进行简单介绍后,董老师开启了本场精彩讲座。
讲座伊始,董教授首先讲述了本次讲座的大背景,随着社会压力的加大,抑郁症越来越普遍,并呈现出低龄化势头,中小学生抑郁症、自杀、割腕等心理危机呈高发趋势。结合过往工作经验,董教授指出心理危机高发一般伴随着亲子关系、师生关系恶化,无法对话等现状,但目前干预手段存在过于依赖药物,对话工作不足等问题。而后现代心理学认为心理危机来自不良的对话关系,所以董教授认为通过家校合作对话的方式可以有效应对青少年心理危机等问题。
董教授从理论基础入手,告诉我们相较于传统心理学,后现代对话有以下几个特点:去病理化,不用病理化的思维,不认为谁有什么病;去专家:咨询师也没有什么办法,咨询师也没有答案;去问题化:不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在后现代的关系视角看来,关系是大于个人的,而我们的人格、情绪、心理疾病等,都是关系过程中的副产品,是有语境的,这取决于你跟谁在一起,互动过程是怎样的。所以,问题是社会建构而来的,问题在关系的互动中产生。董教授通过小男孩爱哭的例子进一步说明,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也都是关系互动的产物,不属于个人内在的“疾病”,是语言里的建构。我们通过家校合作对话的方式介入到青少年的家庭,协助该家庭用更加健康的沟通方式进行互动,将对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有很大帮助。
董教授告诉我们,合作对话实践是一种存在方式和生活哲学,而不是技术,其最核心的理念是“不知(Not-knowing)”。治疗师不再是专业知识的专家,而是对话与邀请的专家。在这样的沟通和对话中,看似“无为”,但却创造出更广阔的空间,与对话伙伴一起,探索出更多可能性。在讲座的下半段,董教授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讲了很多非常落地的对话技巧:比如:重复、好奇、回应。这些技巧看似很简单,但却特别有效。我们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时连重复和回应孩子的耐心都没有,总是着急地给出自己的答案。但重复、好奇、回应可以让人感到自己是被听见和关注的,这本身已经在进行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反思,以及通过积极地方式解决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讲座结束后,在场老师积极与董教授进行互动,江南技校的戎老师提问:如果在孩子不愿和老师以及家长沟通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家校合作对话?董教授建议此时我们可以努力发现孩子的优势和闪光点,通过赋能的方式与孩子以及家长产生链接,提升孩子对于老师和家长的信任度,然后再循序渐进地开展家校合作对话。上海市商业学校李雪晖老师提问,一般需要家校合作对话的家庭往往是家庭结构非良性或者家庭互动不那么通畅的家庭,这给年轻的心理老师以及非心理学专业背景的班主任带来了不少挑战,在家校合作对话中我们需要把握哪些原则呢?董教授非常耐心地回答了李老师的问题,告诉李老师此时我们要加强团队合作,邀请有经验的教师一起参与到合作对话中,充分运用团队的力量,在协同合作中协助家庭更好地进行互动和交流。
正如董教授讲座结尾所讲的那句话“爱是生命、灵魂和理念的原动力,没有一段对话关系是没有爱的存在,如同在孤立状态中爱并不存在,爱即对话。”希望我们都能带着爱,发现每一个孩子及其家庭的资源,将危机转化为契机,成为推动孩子成长、家庭成长的动力,助力更多家庭拥有更加健康的家庭互动模式,享受融洽亲密的家庭关系,让更多青少年在和谐有爱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
聆听了精彩讲座,教师、学生、家长均受益匪浅,现撷取部分感悟分享如下:
上海鸿文国际职业高级中学刘玉凤老师感言:今天有幸聆听了董海涛教授关于“家校合作对话”的讲座,听后如饮醍醐,受益匪浅!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董教授以“后现代心理学”为基点,以“对话”带动“转化”,用对话的方式为青少年心身健康发展提供解决方案。听了董教授的讲座,使我对班主任工作又有了新的认知,尤其是“合作对话”对家校建立和谐关系方面收获良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尝试运用这些育人方法,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对话,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上海鸿文国际职业高级中学施雪荣老师感言:今天很荣幸聆听了董海涛教授《家校合作对话,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讲座,受益匪浅。董教授今天的发言让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以对话的形式与家长、学生沟通,沟通最重要的是倾听,不过家庭是一个整体,家庭环境对个人的影响非常大,因此更多的倾听不仅仅是单独对家长或者学生,最好能够和家长、学生一起去对话。还要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并且把他的优点巧妙地传达给他,从帮助学生的角度和家长、学生站在统一“战线”上。
上海鸿文国际职业高级中学张永喆老师感言:今天很荣幸能获得邀请,聆听了董海涛教授关于“家校合作对话”的讲座,自身作为高中学段的班主任,本就对学生心理问题有许多问题,今日一听,受益匪浅。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拥有健康的人生。中小学是人类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生理和心理上都经历着一系列重大变化,而这个阶段,则是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时期,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给学生带来的益处,使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得到促进是现阶段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才能使学生开心成长。
上海市商业学校姚燕婕老师感言:今晚董教授的讲座聚焦在“家校合作对话”上,后现代对话主张“去病理化”“去专家化”和“去问题化”,也就是不用病理化的思维,不认为谁有什么病;不再强调咨询师单方面的力量,咨询师也没有什么办法,咨询师并没有答案;不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董教授还分享了近期中小学对话案例,和心理老师、班主任一起见家庭,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似曾相识,仿佛就发生在我身边,而董教授的分享让我知道了可以从后现代对话的角度开展家校合作共育,关心青少年身心健康,我们一直在前进的路上。
上海市商业学校李雪晖老师感言:今晚董教授讲座中的很多观点我非常赞同,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心理老师和班主任,我深刻体会到目前抑郁症低龄化的势头,看着身边不断有学生存在抑郁、自残等现象,疾病化以及对药物的依赖让不少青少年及其家庭产生很大的病耻感以及被贴上了“心理疾病”的标签,但董教授今天家校合作对话的方式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帮助我思考如何调动家庭资源,在心理老师、班主任的协助下,从畅通家庭沟通的角度来解决青少年心理状况,这对我心理咨询工作以及班主任工作都有了很大帮助。
心理咨询师周传美感言:董教授今晚的讲座非常精彩,让我感受到合作对话的神奇力量,也看到在合作对话中,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有了不同,这种方式打破了原有的循环,创造了新的意义,改变了家庭的互动模式;合作对话像一道光,让家庭中的成员彼此看见,被疗愈和赋能。今后我会学着从关系视角来看问题,从对话开始,探讨更多可能性,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江南造船集团职业技术学校秦川老师感言:在最近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很容易就能够发现,现在的中职学生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心理上的问题,而作为一名教师,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的同学,而遇到这样的学生,如何正确的引导,就成为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学校和家庭最基本、最原始的活动是让孩子快乐地成长,任何一方的缺席都是不完整的教育。所以,只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联系,和谐统一发展,教育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效益,促进青少年的幸福成长。然而,所有这些大原则都应该从微观层面细节入手。董老师的讲座从“抑郁症‘是吃药还是对话治疗入手向我们介绍了许多心理问题的指导细节。家长和老师都需要认真对待。有古话:”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句话完全体现了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教授,还存在着家庭这个大环境。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影响天然就大于教师所教授,此外,父母和孩子的接触时间长,能够深入了解小孩子目前的状况,所以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而学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有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能够系统化进行教学,以更加专业地角度去培养和教育儿童。所以,家庭和学校在教育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如果他们能够互补,形成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协作,这一定可以更有效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江南造船集团职业技术学校储晓皎老师感言:通常学生抑郁症的发生会出现在家庭矛盾和成长过程中,抑郁症低龄化是现实中已经出现在我们老师的工作中且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本学期我班级就有一名有较为严重心理问题的同学,经专业诊断,该同学被诊断出包括中度抑郁症、中度精神病性症状、中度偏执症状等9项心理卫生问题。后经过与患病同学的沟通了解到该生从小学开始可能已经对某些事物产生恐惧和排斥,而入学第二学期才慢慢地显露出来,通过董老师的讲解,了解到非常实用和专业的方法。平时多与同学深层次地对话沟通,有助于更早发现问题,从而进行干预和给与帮助。与学校心理老师共同家访取得有效沟通,并尽早发现隐藏的各种问题。
上海市天山第二中学王子涵妈妈感言:今晚有幸参加了董老师主讲的“家校合作对话,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公益讲座。通过这个讲座,我了解到了对话原来也是有技巧可言,好的对话方式,可以改善亲子关系,也可以让孩子身心健康。比如,对话的方法可以分为三种,而其中的“重复”,是特别简单,又特别有效的方式。作为父母,每当我们和孩子对话时,可以重复他的话,然后进行“回应”,这样才能让孩子感觉得到了重视,才能主动说出心里话,才不会因为内心逐渐孤独,进而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董老师例举的几个真实案例,也让我感触很深,父母有时只顾及自己的感受,以爱的名义去指责,唠叨孩子,而未考虑孩子的真实感受,也许,做为父母,我们更应该学会多倾听,少唠叨,尊重孩子,通过有效的互动和对话,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温暖,才能更好地改善亲子关系。爱就需要对话,孩子愿意回应。感谢这次公益讲座,让我收获满满,也得到了启发和帮助。
上海市天山第二中学任意妈妈感言:当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只要打开电视、手机、电脑信息都会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我们眼前,信息有正面也有负面,我们的孩子在接到负能量信息后总会联系到自己遇到的情况,有时候就会钻牛角尖,这时就需要家长主动沟通。这是我遇到的真实情况,但幸运的是孩子愿意与我沟通。通过董老师讲座我学习到很多对话技巧,比如重复、回应等让我印象深刻,给孩子赋能,看到他的闪光点,通过案例我也了解家长在家庭生活中需要发挥更多的作用。孩子开学九年级了,是人生关键时期,通过这次学习我也更能从容面对孩子之后出现的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