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新闻热线:021-60850333

梦回喀什噶尔

时间:2024/3/1 17:57:05

来源:东方网教育频道    作者:作者 陈佶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吴治萍

回沪数月,仍心系喀什。在我的睡梦中无数次出现你的名字——喀什噶尔。和上海作协的老师们往返万里,这次旅程在我的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那些美好的回忆将滋润着我的心田,那颗种子将在我今后的人生道路中发芽,开花,结果。那颗种子就是你喀什噶尔。

喀什全称“喀什噶尔”,意为“玉石集中之地”,在我看来它就是一块美玉。援疆办的老师们便是才华横溢的工匠,他们呕心沥血,琢磨璞玉,倾注心血,只为成就绝世佳作。

喀什的巴楚也是上海对口支援新疆的一个县,在巴楚县城有个标志性的建筑东方明珠,尤其晚上亮灯的时候更漂亮,离县城很远就能看到它,就像海上的灯塔似的,上海的浦东有条世纪大道,这里也有一条世纪大道。在医院(巴楚县人民医院)学校(巴楚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巴楚县小胡杨社会发展促进中心等等。大家在这些地方付出努力,其实这些努力里所包含的不仅仅是专业技术与劳动力,更多的是上海人民对喀什的爱。人生而平等,每一个人都拥有接受良好的医疗与教育以及周边的权力。上海的城市精神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援疆办的干部们让喀什的老百姓们感觉到了一种接纳,一种包容,一种来自上海人民深深的无条件的爱。爱是可以持续且源源不断的。采风活动还未结束,我们团的成员作家简平老师就通过小胡杨社会发展促进中心的接洽,他还与莎车县和叶城县的两所中学取得了联系,将尽快为两所学校举办线上专题文学写作和阅读指导。简平老师个子不高却是一个充满着精神力量的人。在和他的相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他身上的那种坚定。我坚定认同那种坚定:文学可以创造很多美好的东西,可以给很多人带来希望与光明。

回沪后亲朋好友们都觉得我突然长大了很多。是喀什之行教会了很我很多。去年上海和新疆作协结对子十周年也去过一次新疆,之前几年的新疆作家来沪的高研班我也陪伴过很多新疆作家,他们努力友好,文采出众。我深感出生在上海的幸运。上海是一座文化大城,年轻作者可以获得很多得机会。我之前的创作过多的视角放在自己的身上,追求一种自我情绪的宣泄。而这次从喀什回来我发现我会把更多视角放在他人的身上了。这多亏于一起同行的各位作家老师还有《解放日报.》的资深编辑伍斌老师的指导。

在海拔4000多米的帕米尔高原,大山连绵起伏,山头植被稀少,露出整块的赭红山石,结构清晰,色彩丰富,在高原灿烂阳光照射下、蓝天白云映衬下,冷暖对比十分强烈,立体感和空间感彰显到极致。这种凝重、沧桑、旷远、奔涌的景象,和江南的氤氲迷蒙截然不同。特别是这个季节帕米尔高原上塔县的原野,遍地谷麦金黄,民居红顶白墙,远处雪山绵延,恍若欧洲的乡间。夕阳西下,雪水哗哗从小木桥下流过,泛起闪闪发亮的浪花,妇女的红花头巾上、男人的脖颈上、牛背上、田野的麦穗上、彩色屋顶和窗格上、银灰色的炊烟上,都洒上斑斑点点的金色。极目远眺,山色暗下来,田野里的阳光更加明亮了。面对此情此景,仿佛面对一幅幅经典油画。

我们大家一起感受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说实话,出生后还没有到过海拔这么高的地方,内心多多少少有种恐惧,担心高原反应。但最后发现其实一切还好,对自己有信心,再加上团队的支持,我的内心愉快而又充实。我们的伍斌老师很热情,给我们每一个人都测了血氧,我此生都不会忘记和他在高原一起吸氧的患难之交。

新疆真的辽阔,喀什真的很大;新疆真的壮丽,喀什真的很美。当年刀郎的一首《喀什葛尔的胡杨》征服了无数歌迷的心,也让人对新疆那壮观的胡杨林越发的向往起来。刀郎的《喀什葛尔的胡杨》所赞美的也就是喀什境内的胡杨。歌中唱到:任我是三千年的成长,人世间中流浪,就算我是咯什噶尔的胡杨,我也会仔仔细细找寻你几个世纪,在生命轮回中找到你…………

民间有这样一句话——不去喀什等于没去过新疆,而到喀什不看胡杨则等于没到过喀什。有一首的歌词中这样写——我是真的真真的很爱你。我想说胡杨林是真的真的真的很美。在上海就听说了巴楚的胡杨林。

喀什是南疆非常重要的一个城市,巴楚是喀什的一个县,也是在喀什境内距离喀什最远的一个县,路程270公里左右,开车约3小时左右可达。巴楚县,一座既旧又新的城市。说它旧,在历史赋予它的厚重与沉淀。“巴尔楚克,全有也。地饶水草,故名。”巴楚,是巴尔楚克的简称。古时,东望长安8000里,南距于阗1000里,西去喀什葛尔600里,一头连着中原长安,一头连着喀什葛尔至古罗马,一头还连着于阗至古印度。作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尉头国所在地,巴楚傲立古丝绸之路南疆的必经之地,被誉为古丝绸之路上的“博物馆”和“活化石”。

巴楚的原始野生胡杨林散布在叶尔羌河中下游,是世界上最大的胡杨林分布区之一。胡杨在维吾尔语里称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树,有着“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的美誉。胡杨喜欢沙质土壤,喜欢光,喜欢热,能够抗干旱,抗盐碱,正因如此,我国西部半沙漠地区非常适宜胡杨的生长。巴楚胡杨林是紧连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一片不可多得的天然绿洲,枝繁叶茂,深秋时节一片金黄,景色迷人。这里保存有世界上连片规模最大、最古老的316万亩原始野生胡杨林,被称之为‘胡杨海’。清澈的河水在林中蜿蜒穿越,传说唐僧师徒来过这里,民族英雄林则徐也在此驻足过。我们一行人坐了四个多小时候的车才看到了胡杨林,但感觉真的很值。在上海上班通勤坐半个小时的车我都会感觉很远,而美丽的胡杨林和喀什一路的景色让忘却了路途的遥远与车的颠簸。这时候我的脑海里突然回荡起了一首歌《飘洋过海》来看你。但为了你的美,我愿意!走进巴楚县下河林场,微风吹过,小扇子似的叶片轻轻摇动,发出“沙沙”的响声,美景如画,让人沉醉。每年深秋时节,这里的胡杨树叶子开始逐渐变色,从绿色逐渐变为金黄色,形成了一片如诗如画的金色海洋。十月的胡杨树,一片金黄,是一年中最精彩的篇章,胡杨树叶黄得可爱稚嫩,又显得浑朴庞然,目光所及,皆是胡杨树,有2万亩之广。金湖杨景区的魅力不仅仅在于胡杨林的美景。这里的水资源丰富,为这片胡杨林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所谓漂着金子的河,是胡杨树在河面的倒影,如金子漂在皱褶的水面上——叶尔羌河支流从森林公园内流淌而过,些许胡杨树叶随着河水漂逝。胡杨树生长在大西北的荒漠,苍黄于冬天将至的十二月,似乎让人感觉到了它的性格,它一定是顽强的,它一定是明媚的,它一定是谦和的,否则也不会有如此的魅力

喀什古城以独特的民俗风情、建筑风格为世人所称赞。喀什老城位于喀什市中心,面积8.36平方公里,内有6.5万户居民,近22万人口,占喀什市区总人口的近一半。整个老城建于土崖之上。街巷纵横交错,布局灵活多变,曲径通幽,民居大多为土木、砖木结构,不少传统民居已有上百年的历史,维吾尔风情的民居层层叠叠,古老的手工铁艺、陶艺等等富有浓郁艺术气息的各种商品,让古老的街巷显出勃勃生机。走进古城,土黄色的素朴外表却遮不住瑰丽的内在与端庄的气质,她的瑰丽不凡不是因为色彩的斑斓,也不是因为外饰的豪华,而是由内而外、由表及里的优雅和精致,是大家闺秀之美,是朴素厚重之美。走在喀什老城区里,棕黄色的土墙紧紧贴合、鳞次栉比,伊斯兰特有的拱形门,伴以色彩鲜亮的木门,精雕细琢的民族纹饰缠绕门两边,凹凸有致,木门两边靠墙站立的是深色瓷盆栽种的各色绿植,尤以无花果、夹竹桃和天竺葵居多,再往上是以马蹄拱开口的临街小窗,富有情趣的主人通常会将窗外栏杆布满青藤小花。古城里人们的生活依旧:手工作坊依然叮叮当当,土织布机依旧嗡嗡转动,民间艺人依然在街头弹唱。街道文化、景观、居民从事的产业、作坊多种多样,行走在被誉为“西域丝路活体记忆”的新疆喀什老城区,仿佛步入一幅朴实生动的维吾尔族民间生活长卷中。喀什噶尔古城最迷人之处在于她将千百年来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承载和留存下来。徜徉在喀什老城,仿佛历史和时间都被凝固。

我们一行去参观了清真寺,香妃墓,高台民居,每一个去过的地方都让我记忆深刻。一路走过,沿途的佛寺、地堡、古城、民居、湖泊、冰川、原野、河谷……每到一处,这里的阳光、空气、温度、风雨给我激情和灵感。将各种体验融入笔端,便是弥足珍贵的情感生发。高台民居是曾经电影《追风筝的人》的取景地。也是最贴近传统喀什民居风格的建筑场地。作为遗址公园保留下来的喀什高台民居,有600多座用泥巴和杨木搭建而成的房屋。它们在缓缓的高坡上铺陈开来,巷道最宽处6米,最窄处不过1.5米。高台民居面积仅有喀什古城的十分之一,被誉为“维吾尔族活的民俗博物馆”。漫步喀什高台民居,仿佛时空交错,一下子从21世纪穿越到《一千零一夜》的梦境里。这里一半风景一半风情,我们的眼睛好像都不够看了。如果没有导游带领,没有路标,我们肯定会迷失方向。什么是西域的样子?喀什噶尔给了我答案。在喀什,时间变得很奇妙,这里的白天特别特别漫长,夜晚十点的天空仍能见到太阳。在喀什我看了好几场中国最迟的日落。

可喀什最美的是载歌载舞的人。“这喀什美丽的夜啊,就像不打烊的巴扎,想要把它唱成歌啊,我需要你的独它尔……”夜晚走进喀什,哼唱着歌曲《喀什的夜》,总有别样的心情。载歌载舞、人声鼎沸、车水马龙……这些形容词,在喀什的夜都能找到对应的场景。美丽灵动的维吾尔女孩跟随百年茶馆里响起的冬不拉琴声翩翩起舞。可口的囊,鲜美的羊肉,热情好客的人民。在茶馆里,人们围坐在长桌前,一边吃着东西一边弹琴唱歌,他们似乎自成结界,来自外界的干扰无法穿透那片屏障、闯入他们自得其乐的世界。喀什人民在歌声里倾诉自己的故事,用音乐对抗虚无,这是他们的生活,而音乐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在喀什老街两个小男孩因我们的到来而跳起了舞。我们不由自主也被热情的舞蹈所吸引,加入他们,舞起来,跳起来,快乐起来。喀什人民真的是热情好客,可以说能歌善舞,多才多艺。游客们在这里旅游就像回到自己的家一样,人们对我们很热情。我已经爱上新疆,爱上喀什了。

其实如果不是因为工作,久居在喀什也是一件美事。在茶馆里面点上一壶茶,看着不远处维族老大爷们的音乐表演,就这样我就能悠闲地坐一下午。喀什是电影《追风筝的人》的拍摄地。回沪后我心心念念着喀什。看了无数遍《追风筝的人》,这部作品让我感触颇深。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Hosseini)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2003年首次出版。全书围绕风筝与阿富汗的两个少年展开,讲述了一个富家少年与家中仆人,关于人性的背叛与救赎的故事。小说属于成长类文学范畴的作品,描写了主人公阿米尔寻求灵魂救赎的成长历程,作者想要呼唤人们的良知,告诫人们“不善良的人终将会在痛苦的沼泽中不断挣扎”。每个人都有可能经历着与主人公同样的人生际遇,犯下的错误以及做出的背叛等等其实都对受伤心灵要进行一种弥补,而这也正是《追风筝的人》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追寻着自己内心深处的风筝、这次喀什之行所行的不单单是沿途的美景与风土人情,这更是一次心灵之旅。近年来我一直进行着网络文学的创作,一直坚持着但感觉到很累。网络文学的特点需要我们不断的更新文字,而更新文字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及很长的时间,很多次我曾想放弃。但这次的喀什之旅让我坚定了继续写下去的勇气。在我的生活中在工作中我深深感觉坚持是很重要的。在和喀什文联的交流中,薛老师介绍我是创作网络文学的。其实在网文创作的过程中坚持很重要,以前的我很矫情,创作三小时候左右就感觉腰酸背痛了。在座谈会中我感受到了喀什作家们的创作和发表之艰难。我要向他们学习,回沪后我开始用更多的时间进行创作。但只要我愿意的话连载文字每一天都可以继续,文字是有力量的,可以通过文字去激励自己,去激励他人,可以表达我们内心当中很多得情愫。我渐渐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好好努力,惜缘惜福。

往返万里对喀什有太多得不舍,不知再次来到这座美丽的城市会是什么时候,更不知下次与谁同行?是否还是那些可爱的人?对我而言喀什就像是一个可爱而又美丽的女孩。如果有缘再见,我们会将那美好的缘分与情愫再续。为你千千万万遍!《追风筝的人》的主人公开始的是软弱的,但最后他学会了勇敢与面对。面对文学创作我需要面对很多的艰辛,面对生活我要选择面对无数的困难。可我们的人生不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遇见,离别中得以慢慢成长吗?

对我而言,喀什是丰饶的,喀什是多彩的,喀什是新奇的,梦幻的。它萦绕在我的梦里,我的脑海里,我的思念里,希望有一天我会重回你的怀抱!

作者简介

陈佶,上海市青联委员,无党派人士,上海网络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WDCM上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