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5/17 16:53:16
来源:东方网教育频道 作者:作者:浙江省作家协会、浙江省散文学会 郑凌红 选稿:
时光把我的手,和一段新的缘分牵在一起。
这是春夏之交的温暖,温暖来自作家朋友华诚的荐书。在可以偷得浮生数日闲的前一个乐章,收到快马赶来的书。远方热辣滚烫一颗心,是我愿意立刻投入一片文字的自我描述。
文字如新的旅程,开拓思想的疆域。对于作家莫小米,目光所及的文字甚少。但却感觉很熟悉,因为她是我熟悉的名字,也是一处仰望的风景。“副刊女王”是对敬业,对与时间赛跑的加冕,也是对文字的温情和生活之外深思的肯定。大概在去年的夏末,我在杭州培训,在一所校园的图书馆翻到《读者》里的一篇文章,写的是啥,题目是啥都忘了,但对于看似平淡的叙述里折射出的伤感,有一种欲拒还迎的心头好。
那是莫小米的文字,以前在文字里遇到过很多次。此刻的我,正在烟雨缥缈的江南小城,隔着几百里感受《大米小兰》,对我而言是一次新的学习,新的进入一个人内心世界的自我探索。我想这本书里有两个女主,她们是书里的绝代双骄。一个是大米,一个是小兰。当然,或许作家小米想表现的是米兰,而把自己当成了一片最新鲜的,最愿意看着花朵绽放的绿叶。大米即是“小米”,小兰即是渐渐长大的大米兰。在我看来,大米不大,因为她永远葆有一颗童心,双眼透着对这个世界最深的爱,最淳朴的问候。而小兰并不小,此处非指年龄,而是勤学善思,懂事体贴的“人小鬼大”。书中,两个女儿,两个妈妈互相交织,将外孙女与外婆的相处点滴、可乐笔记、生活趣味、场景记录都一一成为或活泼、或洒脱、或童心的文字,让我们感受到了隔代人之间的差异与融合,也将作者与外孙女的感情体现得淋漓尽致。
《大米小兰》按照个人的理解,书里的61篇随笔,可以分为三大阶段(或心路)。第一阶段是“人之初”,主要是呈现米兰刚出生时的那段日子,这日子说长不长,一年的刻度为最适合。月嫂赶来了,渐醒人的喜悦,“子宫到襁褓的越狱”,还有独属于米兰的害怕,这是育儿经验初始为零的外婆的探路之旅,有惊喜,有紧张,也有过度的担忧与操心,也许她主打的确实是全过程的紧张和精细。且看这一段:她便有了“放风”时间,发现小门,她表情迷惑,犹豫着进退不定。直到看见小门外有双大船一样的拖鞋,才飞快地爬了出去,她并不是真的喜欢“大船”,喜欢的是拖鞋上一粒橙色的纽扣,扯住研究了好久,再用舌头舔牙齿咬,拖鞋头一摊口水.......
我开始佩服起女人的伟大。这里的女人,是指每一个类型的女子。譬如在文字里,我也佩服作家小米的细心。我想,男性作家的写作和女性作家的写作终究是有不同的,前者或许更在意逻辑和框架,而后者则更在乎感知和情绪的自然流露。前者相对粗犷,后者更具耐心。一如带娃,一如那么清晰的记忆。
画面接着往第二阶段走。我愿意称之为“小跑季”。时间上从2-4岁。这里面有读书心得、上幼儿园亲子班的光阴刻录、变成“公主”的迹象、爱美的前行路等,顺着时间的推移,作者似乎陪伴的、指导的、理性的、熟稔的成分越来越多了起来,两人之间的互动,对整个家庭的角色接纳程度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对小孩的家教也产生了与读者的很多共鸣。至少我是这么看的。我看到《人机大战》中,禁看电视的良苦用心与眼力见。我也看到米兰对手机、iPad的男友拒绝及天生的好奇。可贵的在于,在时代的背景之下,信息化的潮流涌漫到每一个人的身上,我们都会有不同的态度,而外婆—小米,选择了斗智斗勇与换位思考。同样的还有,在《走啊,走》中,我看到某些句子后的左心房激起的漩涡,“每个人都要上班,外皮也要上班,现在老了就不上班了,退休了”......这样的句子,一定是阅尽千帆后的一种释然,这种感觉和琦君的散文有异曲同工之妙,看似很寻常,实则暗藏锋芒,自含无边法力。我想表达的核心意思是,在好的文字里我们都可以照见自己。可佩的是,作者没有停下手中的笔,而是把日常生活与自己的所爱链接在一起,用文字,用当时的心情,用自己的所感记录下来,用照片辅佐,构成了自己亲情家园中的精神世界。
第三阶段便是“公主的蝶变”。米兰渐渐长大,从幼儿园雨露走向天长小学。在家自娱自乐扮公主,在《小英雄》里的一问一答,多么惊心的美,美得意味深长。她觉得红烧肉好吃,她天真地想成为烧菜做饭悦人悦己的厨娘,她是她心中的英雄。
怎么样成为英雄呢?
阿姨也是英雄。
作者说,无论做什么,做得最厉害的就是英雄。
我想说的是,作者在这里无疑是在写自己。她直到在文字的海洋里颠沛流离,风尘仆仆了几十年,她都是自己的帆,一个人在修炼,一个人在旅行,而生命的价值并不是以成功来定义,而是过程中勇敢地做自己,坚持自己。当然,坚持很难,做自己也很难。但,每一个人都只能做自己。
在《一天天长大了》中,我又一次被触动。提问来自米兰:外婆为什么会写文章?答:因为外婆不会跳舞,不会画画,不会.......米兰大悟:原来你什么都不会,只能写写文章了。
多么谦逊的文字,我常常在想,作家莫小米的成长在这里与米兰形成了无缝对接,这样的对接不仅是时间上的,更是感悟上的,这样的一问一答似乎是作者有意的安排,当然我指的有意是有意把这些文字呈现给作者,告诉作者,其实码自不容易,能写文章,能坚持写文章很不容易。何况,作者把写作这件事做得已经很出色了,她留下的文字感动了很多的你我他,这就够了。
当然,我读出的味道至少是言外之意。那就是成为一名好的写作者不容易,成为一名作家更不容易。作家是时间的魔术师,也是虔诚的守墓人。写作,是一段似梦非梦,似我非我的灵魂之旅。有本我,真我,小我。也有,虚我,忘我,大我。既在俗世之间,难免心里装着俗事,借由笔端情怀,走在脱俗路上。《大米小兰》作为一本带娃亲历的笔记,记录的是光阴的刹那组合,记录的也是孩子眼中映衬的世界,更是大人眼中的生活哲学,一些道路缓缓而来,不慌不忙,告诉你现场的画面,成长的酸甜,人生的哲思,它盖上了“莫小米”的印章,极具个性,也自然地融入万家灯火。作家莫小米的写作,自然是个体,她的经历、阅历、境界、感知等都没有否定在写作时的“遗世独立”,彼时她心灵自由驰骋,彼时她心中装着读者,给读者最好的心灵鸡汤。
我在一本书里遇见自己,《大米小兰》带给我的是打开世界的另一个角度。这样的角度,权且称之为猜想。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一场天然氧吧里的深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