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4/5/20 10:34:20
来源:东方网教育频道 上海海事大学附属北蔡高级中学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徐甦敏
在蔚蓝的海洋上,有一艘名为“雪龙”号的破冰船,它不仅是中国极地考察的重要工具,更是国家极地科研实力的象征。
2024年5月17日,海大附中校园电视台和航空飞行器社团的同学们在刘季青书记、薛晟老师、谭淑娴老师的带领下,共同赴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参观了这艘传奇船只,体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航海文化教育之旅。
走进“雪龙”号
蔚蓝的天空下,广阔的江水中,“雪龙”号猛烈鲜艳的中国红,矗立于这一方天地之间。
活动伊始,同学们观看了关于“雪龙”号极地考察纪录片,了解了她在极地作业的海域,以及在站区业务、科学研究和国际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这艘船不仅承载着科研人员的梦想,更见证了中国在极地科学研究领域的成长与突破。
今年,是中国开展极地考察40周年。自1984年中国首次派遣科考队前往南极以来,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投身于极地科学考察的伟大事业。在这四十年的风雨历程中,中国科考队在冰雪大陆上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和秦岭站,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的科学研究和探索活动,为全球气候变化、地球环境、极地生物等领域的研究贡献了宝贵的资料和成果。这艘“雪龙”号凝聚了中国在极地科学考察中取得更多的辉煌成就,同学们心中的小小科考梦想也由此渐渐发芽生根。
随着深入探访,同学们对“雪龙”号的任务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他们惊叹于考察队的建设,以及中国南极秦岭站的科研成就。这些信息不仅拓宽了同学们的视野,也让他们对中国在极地科考领域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驾驶室控制台被誉为“雪龙”号的大脑。同学们在这里亲眼见到了船员们如何精准操控这艘巨轮,确保每一次航行的安全与准确。这种高超的航海技术让同学们赞叹不已。
参观过程中,社团成员们走进了船上首席科学家的房间。尽管这是船内配置最好的房间,但相对于陆地上的舒适环境,依然显得简陋。这一幕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科研人员在极端环境下的不易,以及他们对科研事业的无私奉献。同学们还向讲解员提出自己关于“雪龙”号的疑惑与好奇,讲解员声情并茂地向我们介绍与解答相关技术问题。
船长朱兵说到,尽管祖国的极地考察综合实力已经有很大提升,但我们最新建造的“雪龙2”号破冰船中仍有许多关键设备由国外引进,需要大家不断开拓创新,以高水平科技自立引领极地科考高质量发展,同学们就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期盼大家将来为祖国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观最后,社团成员们登上了甲板,与这艘英雄船只合影留念。阳光下,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青春的光彩,这一刻将成为他们心中永恒的记忆。
学生感想
高一1班 袁子翔
当大巴开到了“雪龙”号的脚下,钢铁的庞然巨物忽地在展现在眼前时,我才意识到“雪龙”号的雄姿是在网络上都无法企及的。在登上船只,站在甲板上,仿佛能听到海浪与冰山的低语,感受到科研人员探索未知的决心。
诚然,我国能造出如此的国之重器,可仍然有许多设备装置是外国进口的,虽有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可中国将来的长远发展都将交到我们的手中。这一次的参观并不仅仅只是对国家的先进技术的认知,更是启发了我们广大青年要对祖国科技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高一2班 刘卓奇
此次活动不仅让我们近距离感受了国家海洋科考事业的辉煌成就,更激发了我们探索未知、献身科学的热情。在船员的引导下,我们参观了“雪龙”号的各个舱室。其中设备先进,操作台整洁有序的驾驶室,让大家对科考船的驾驶技术有了直观的感受。在参观过程中,科考队员还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雪龙”号的历史背景、科考任务以及取得的重大成果。
“雪龙”号所展现出的中国科考精神也让我有了深刻的感悟。船上的每一位科考人员都具备着坚定的信念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他们不畏严寒、不惧艰险,始终坚守在科研岗位上。我们也应该学习这种精神,不畏艰辛,刻苦钻研。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也希望如“雪龙”号一般为人类探索未知、追求真理贡献更多的力量。
此次参观“雪龙”号破冰船,不仅是一次生动的航海文化教育,更是一次激发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的实践课程。同学们不仅亲身体验了航海文化,在参观与讲解过程中,更是充分感受到作为国家实力的典范“雪龙”号上的船员与科研人员对于科学的热爱,对于祖国发展的殷切希望。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当继承和发扬“雪龙”号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让我们共同期待,海大附中的学子们将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继续发扬航海精神,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