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24/11/15 14:19:32
来源:东方网教育频道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周浦中学 选稿:东方网教育频道 陈乐 徐甦敏
为促进莎车县与浦东新区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交流,提升莎车县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周浦中学承担接待任务,利用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和优秀的师资力量,为莎车县老师提供实践学习平台。2024年6月至11月,新疆莎车县两位老师布威萨热·库尔班、于斯音·于苏普作为“浦莎”研修访问学者来到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周浦中学挂职、研修学习。
热情接待与细致服务
2024年5月22日,徐凤校长收到两名莎车县教师来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周浦中学挂职研修通知后,立即通知有关部门认真做好接待和后期培训计划的准备工作。
2024年6月3日,傅国帮书记、于海鹰副校长、教务处赵善华主任、工会张镇主席等相关领导热情接待了两位浦莎研修学者,详细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包括办学目标、学生培养目标以及近年来的发展成就。周浦中学在学校党总支的指导下,精心策划这次研修培养工作,通过初步地了解和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浦莎”访问学者研修培养工作方案,为接下来的学习实践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同时,细化每个环节的负责人、对接人,给两位老师安排专用办公室,配备办公设备。制定每个环节详细的活动指引,建立专门的工作群,确保每个环节的精准实施。
教学实践与专业成长
研修期间,始终围绕“教育教学实践”做好带教工作。周浦中学为莎车县两位老师精心组织了多次听课、评课、备课等课堂教学活动,周密安排了备课组活动、教研组、区教研以及教学质量分析会等实践活动。
学校安排信息技术教研组长富玲书和英语教研组长王晶作为于斯音·于苏普老师学科带教导师;地理教研组长张伟菁和英语教研组长王晶作为布威萨热·库尔班老师的学科带教导师。两位老师深入周浦中学的课堂,参与听课、评课、备课等教学活动,参加备课组、教研组、区教研活动,了解并学习周浦中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学校管理与教研交流
在学校的精心组织下,莎车县两位老师在研修过程中了解周浦中学的学校管理活动,参与学校行政会议,了解学校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和校园文化,同时与周浦中学教师进行多维度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在于海鹰副校长、教师发展中心朱丽娜副主任的组织下,两位老师深入周浦中学的教育科研项目推进,与周浦中学教师共同研究,提高科研能力。参与了多次教师培训活动,包括见习教师教学技能提升、青年教师工作坊相关培训、新入职教师的汇报课听评课活动等。在教务处赵善华主任的介绍下,了解了周浦中学“生活素养”特色高中创建工作。
班级管理与学生工作
莎车县两位老师在研修期间参加德育处相关活动,深入班会课学习,了解周浦中学班级管理和学生工作,学习周浦中学在德育、学生评价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在德育处褚丽芳主任的和刘彬斌主任的组织下,两位老师重点学习了学校的德育工作体系、全员导师制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参与了学校组织的各类德育活动,如主题班会、心理健康讲座、交通安全教育讲座、农村社会调研、赴华东师范大学重点实验室研学活动等,感受周浦中学的品牌德育工作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德育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校园文化与活动参与
于斯音·于苏普老师提到,周浦中学作为百年老校,学校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氛,无论是校园还是教学楼、实验楼、教师办公室、学生教室内外都能看到丰富的生活素养培育相关知识,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师生对生活教育的认识。与此同时,独特的校园布局和美丽的校园环境,使进入校园的人员随时能感觉到舒适和温暖。研修期间两位老师参加百年校庆活动,篆刻文化、毕业典礼、学生成年人仪式等多种活动,感受到了周中作为百年老校的底蕴。
教师感言:收获与展望
布威萨热·库尔班老师:我衷心感谢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周浦中学给予我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和无私的帮助与支持,让我能够在这里学习、成长和收获。我将珍惜这段经历,努力将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为新疆莎车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也期待与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周浦中学的同仁们保持联系,继续交流和学习。在此,我要感谢徐凤校长、傅国帮书记的细致关心,向在两位带领下的各位领导、赵善华主任、全体老师以及所有同仁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你们的关怀与指导将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中,激励我在教育事业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于斯音·于苏普老师: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为期半年的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周浦中学的访问研修已接近尾声。非常感谢徐校长、傅书记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半年来,在赵善华老师的智慧引领下,我们在历练中成长着、收获着。今日,我们齐聚一堂,共话研修故事,回顾研修旅程。这次研修不仅仅是一个短暂的学习与探索,更是对自我认知与能力提升的一次重要机会。经过半年的努力和付出,我们收获满满。我们不仅学到了许多新知识、新能力,更让我们在思想、态度和行为上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我们将把这次研修的经验和收获带入到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去,让它们成为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和支撑。最后,我们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感谢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和无私奉献;感谢同事们的陪伴和支持。正是有了大家的共同努力和付出,我们才能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